书城文学俄苏现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丛书)
2566300000017

第17章 苏联时期的小说(2)

小说是在作者全身瘫痪、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创作的。它依据作家的亲身经历,描写了十月革命后第一代苏维埃青年的成长历程,歌颂了他们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在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无产阶级政权的斗争中表现出的无私无畏、奋不顾身的崇高品德。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同外国占领军、白党匪徒的战斗以及其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后与各种困难作斗争的场面,充分体现出一代新人的高尚品质。

作者善于将人物安置在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从对工作、生活、家庭、爱情、同志、朋友的关系中,通过内心独白、格言警句、抒情笔调等表现手法,多方面地成功地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个丰满而又感人的艺术形象,从而使作品成为一部共产主义教育的“生活教科书”。

教育诗

《教育诗》是苏联作家马卡连柯的长篇小说,写作于1925~1935年。

《教育诗》是由回忆录、随笔、特写、日记、政论文、中篇小说等许多不同的文学体裁所组成的长篇小说,共分为3部。第1部描写高尔基工学团教育集体形成的经过和新的教育理论的产生;第2部描写这个集体和这种教育理论的发展;第3部展示这个集体强大的教育力量与这种教育理论的胜利。

1920年9月,波尔塔瓦省教育厅厅长召见马卡连柯,委托他为流浪儿和少年违法者组织一个工学团,并任命他为工学团主任。

工学团最初的校舍是坐落在拉基特诺耶湖畔的一幢旧砖房,没有任何设备。经过2个月的筹备,工学团于12月初开始接收学童。担任教师工作的人员除马卡连柯外,还有一名年老的总务主任谢尔久克和2名女教员。

第1批学童是6名身体强壮、行动敏捷的少年违法者。其中4名已经有18岁,犯了持枪抢劫住户罪。另外2名年龄较小,犯了偷窃罪。学童们以十分傲慢、粗暴与冷嘲热讽的态度对待热情接待他们的教师,蛮横无理地拒绝教师们所提出的任何要求与自我服务,而且每天晚上仍旧到外面去抢劫行人与住户。“工学团越来越带上强盗窝的色彩,学童们对待女教员也越来越经常地带着捉弄和流氓的态度。”情况几乎把人们推到绝望的境地,但在马卡连柯的心中始终保持着人可教育的乐观态度。

就在这个严酷的冬天,他读了许多有关教育学的书籍。但是,阅读的“主要成绩”是使他确信没有“现成的科学和理论”,新的教育理论只能从“眼前发生的全部现实事件里去归纳出来”。同时,他从高尔基对人采取乐观主义和严格要求的态度中看到了“生活的智慧”和教育新人的基本原则。

一个冬天的早晨,马卡连柯派学童扎陀罗夫去砍柴。这个学童回答道:“你自己去砍去,你们的人多得很哪!”马卡连柯愤怒地打了扎陀罗夫,并命令学童们都到林中去砍柴。他也拿起斧头与学童们一道去了。他和他们一起完成了第一个劳动日。马卡连柯抓住这个事例,对学童们提出了应该服从纪律、建立和健全生活秩序的要求。

1921年3月,工学团已有30名学童。工学团的生活异常艰苦。孩子们穿的是“百衲衣”,吃的是小米粥。学童塔拉涅茨和其他几个人出去捕鱼。起初,捕来的鱼只供一个小圈子里的人享用。马卡连柯借机对他们进行要“替大家着想”的教育。他利用工学团失窃的事件,启发学童维护集体利益的自觉性。他组织“人民法庭”,教育偷窃工学团财物的首犯布隆,还组织学童们参加维护工学团环境安全、保护国家森林、反对富农利用粮食酿酒与剥削雇工的斗争,在斗争中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细心地维护“集体的萌芽”。

1921年4月,工学团开始耕地。但工学团原有土地是砂地,不适于耕种。工学团便将自己活动的中心移到后来拨给他们的一个逃亡地主的大庄园去。3年当中,他们组织了铁工场、木工场、制鞋场、面包房,修复了被破坏的庄园,经营着大规模的农田建设,还办起了牧场和养猪场。工学团的生活日益富裕起来。

工学团的学童们半天做工,半天上课。学童们经常举行朗诵会,政治学习会,讨论会。他们讨论工学团的各种问题,规划明天的幸福远景。马卡连柯认为,“自由的集体生存的方式就是前进,它的死亡的方式就是停滞,”“培养人,就是给他培养获得未来快乐的远景的道路”。阅读高尔基的作品使学童们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愿望;从“底层”上升到高峰,成为高尔基的“鹰”。高尔基成了学童们心目中的伟大榜样。工学团与高尔基保持着通讯联系,建立了亲密感情。这对学童们产生了巨大的教育作用。

1923年冬,工学团已有80名学童,形成了包括十七、八名新老积极分子的领导核心。“工学团有了美丽的外观,秩序井然的质朴生活”。1923年10月3日,他们在鼓乐声中迈向用自己辛勤劳动建设的优美的新居——特烈普凯田庄,工学团“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总务主任谢尔久克已经年迈,一切实际工作都由学童中成长起来的总务主任助理杰尼斯·库德拉狄处理。他在队长会议的支持下严格而井然有序地主持着工学团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差不多每个工学团团员都满怀着进工农速成中学的憧憬而刻苦学习文化。许多人专心致志地从事农业。他们已在幻想着使用拖拉机的大农场。

工学团里又增加了40名学童。工学团与周围农民的联系不断扩大与加强。它对农村风俗和农业经营方式的改变发生着重大影响。工学团女团员奥丽亚与村苏维埃主席的婚礼便是这种联系结成的硕果。工学团给予奥丽亚一份大得惊人的妆奁,显示集体经济的优越。团员们为她组织的婚礼冲击了旧俄世世代代在教堂结婚的陋习。在奥丽亚的婚礼之后,工学团送走了扎陀罗夫、布隆等第一批考上工农速成中学的团员。他们已成长为“真正的苏维埃人”与“战士”。

征服库良日的斗争是对高尔基工学团强大教育力量的检阅。库良日工学团是一个办得非常糟糕的教育机构。这里有400名放荡的学童。他们喝酒、偷盗、欺侮女孩子,既不工作,又不学习。高尔基工学团的师生们毅然前往,勇敢地迎接困难与斗争,胜利地完成了改造库良日的任务。

1928年,高尔基工学团已经办起了7年制学校。人们到这里来参观,报刊上宣传它所取得的成就。这年7月,高尔基从意大利养病回国,也到工学团进行访问。马卡连柯与孩子们亲切地接待了高尔基。师生们把这位“领导人、朋友和导师”的来访看作对他们事业的“最高的奖赏”。但马卡连柯在工学团所实施的纪律教育、劳动教育和集体教育的理论及实践却遭到教育厅、乌克兰教育人民委员部里某些人的攻击和阻挠。马卡连柯终于不得不在送别高尔基以后就离开了自己亲手培植的高尔基工学团,转到捷尔任斯基公社去继续自己的创造性教育活动。

军事秘密

《军事秘密》是苏联作家盖达尔的中篇小说,写于1935年。

故事发生在苏联克里木少先营。娜特卡来到克里木少先营,被分配当了辅导员。孩子们来自苏联各地和各个民族。有天晚上,她回到房间里,发现多了一张床,上面睡着个孩子,打开电灯一看,却是曾在火车上见过的阿里卡。

阿里卡只有六岁光景,淡黄色头发,乌黑的眼睛,很活泼可爱。他父亲甘宁是工程兵指挥官,本来陪儿子到这里来休养,却临时充当了给少先营铺设水管的工程师。总辅导员就把孩子交给娜特卡照料。

阿里卡的母亲是摩尔达维亚犹太共青团员,不久前被当地的资产阶级反动政府杀害了。

阿里卡非常聪明,他知道许多故事,其中有一个,娜特卡特别喜欢,她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讲给孩子们听,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

很久很久以前,小帽子娃娃和他的爸爸、哥哥,在解放了的土地上过着和平的劳动生活。一天傍晚,资产阶级王国的军队突然袭来,村里所有的大人都在反抗敌人的斗争中牺牲了。小帽子娃娃就带领孩子们奋勇杀敌,可是终因坏蛋的出卖,斗争失败了,小帽子娃娃也被俘了。敌人想让他把所有的军事秘密说出来。

敌人拷问他:娃娃,红军有什么军事秘密?我国的工人有什么外来帮助?你们国家是不是有暗道通到各国去?快说出来!

小帽子娃娃冲着资产阶级敌人放声大笑。

他说:“对,坚强的红军是有重大秘密。不管你们什么时候进攻都得完蛋。”

他说:“对,是有数不尽的帮助,不管你们把多少人关进监狱,反正关不完,你们白天黑夜别想得到安宁。”

他说:“对,是有很深的暗道。不管你们怎么找,反正找不着。就算找着了,你们也填不满、堵不住、塞不了。”

资产阶级大王恼羞成怒,把小帽子娃娃杀害了。不久,红军击退了资产阶级,大伙把小帽子娃娃埋葬在蓝河边绿油油的冈子上,墓上竖着一面大红旗,过往的行人、船只和空中的飞机都向他致敬。

阿里卡在少先营里有个好朋友叫符拉季克。他是波兰人,他的父亲很早就参加了红军,姐姐仍被关在波兰监狱里。他同阿里卡一样,仇恨资产阶级。有一次,他发现有个人在古堡那里偷偷摸摸放什么东西,顿时起了疑心,便在中队举行营火晚会的晚上,同另一个小朋友托里卡溜到古堡那里,发现了一支双筒枪。托里卡弄了一下枪栓,砰的一声,一颗子弹飞了出去。两个孩子吓得跑走了,可他们回到营里后,谁也没说出去。

有一天,甘宁在打靶场上看符拉季克打枪,工地上的工长加季列夫来找甘宁。符拉季克认出这就是在古堡那里偷藏枪支的家伙,便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甘宁。原来,加季列夫是混在工人队伍里的反革命富农,搞了不少破坏活动。他得到了应有的下场。

过了两天,铺设水管的工程完成了,甘宁非常高兴。晚上他和阿里卡一起在树林子里等娜特卡。突然,树林后面钻出一个人来,是加季列夫的弟弟,他一面责问甘宁为什么把他的哥哥送进监狱,一面用石头向甘宁扔去。甘宁刚刚躲开,那家伙又扔了过来,只听见阿里卡尖叫了一声,甘宁大吃一惊,连忙拔出手枪打死了那个坏蛋。

亲爱的阿里卡一动不动地躺在草地上,他的太阳穴被石块击破了。甘宁扑过去扶他,可是他再也不会站起来了。

巍峨的悬崖耸立在蔚蓝的大海上面,在悬崖的小石坪上用炸药炸开了一个结实的墓穴。

在这个晴朗的早晨,当小鸟还在拼命练唱、当公园荫凉的草地上露水还没有干的时候,甘宁、娜特卡、符拉季克和少先营的全体孩子们前来送别阿里卡。他们在他的小坟上撒满了鲜花,在他的墓地上竖起了一面大红旗。

暴风雨所诞生的

《暴风雨所诞生的》是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长篇小说,写于1936年。这是一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原计划写3部,只完成了第1部,作者便病逝了。

故事发生在十月革命胜利初期西乌克兰地区。波兰地主爱德华·莫格尼茨基伯爵偷偷地从法国溜回乌克兰,隐匿在自己的庄园里。这时西乌克兰地区还在德国占领军的统治下,但是德军已被协约国军队打垮了,他们很快就要从乌克兰撤出去。

爱德华原系沙皇御林军上校。十月革命爆发后,转而成了法国军队的上校。这次他匆匆回来,正是为了夺取西乌克兰地区的政权,使之不致落到布尔什维克的手里。爱德华回到家里立即找本地的耶朗尼姆神父策划于密室。他告诉神父,“如果不在萌芽的时候把布尔什维克连根拔掉,那么它就会把整个文明世界都吃掉”。他叫嚷,德国人走后,决不能让政权落入红军手里,否则,结果将难于想象,“就等于欧洲的末日”。“我们,波兰人,趁这个大混乱还没有波及到我们的土地之前,就应该赶紧动手,预备一股武装力量,建立政权机关,成立宪兵队。”爱德华把本地的地主贵族、工厂主、神父、兵痞等凑合起来,建立了反革命的地主武装。

莫格尼茨基庄园就成了这支地主武装的大本营。他们一方面占领市卫戍司令部、市政府和火车站,宣布戒严并招募志愿兵,另一方面又暗中与德军勾结,要德军方面把政权转给他们,而他们则保证德军的安全,德军答应了。

这样,西乌克兰的政权便由德国占领军手里转到以爱德华为首的波兰地主的手里。他们夺得政权后,立即出布告,宣布边区一切政权属于驻防军司令部,并开始镇压人民和革命。

在另一个营垒里,革命的力量也正在集结。久经考验的老布尔什维克拉耶夫斯基带着党的任务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西乌克兰。回家后他立即投入紧张的革命工作,把过去参加过斗争的老党员重新组织起来,成立了革命委员会,把工人、农民的武装组织起来,同时建立共青团,使有为的革命青年团结在党的周围。

拉耶夫斯基的儿子莱孟德、伙夫安德烈、捷克人普辛尼切克以及魏尔巴、奥莱霞、莎拉等等一大群青年人在拉耶夫斯基和革命委员会的培养教育下,在革命烈火的锤炼下,都成了优秀的革命战士。尤其是安德烈,顽强、刚直、十分勇敢。他入团后,革命热情更高。他为了抗击敌人的残暴,把人民鼓动起来,打掉敌人的嚣张气焰,曾一个人奋起同凶恶的武装敌人进行斗争。他把巴兰克维奇工厂里的汽笛拉响,响个不停的汽笛声使敌人惶惶不安,也惊动了全城的人。波兰军队如临大敌,用重兵包围了工厂,企图逮住安德烈。安德烈机智勇敢,用水龙、蒸汽和煤块狠狠打击敌人,使敌人无计可施,狼狈不堪。安德烈的英勇行为大大鼓舞了工人群众的斗志。

在拉耶夫斯基的领导下,工人、农民以及各民族的革命者都迅速行动起来,工农武装不断壮大。他们决定立即起义,兵分2路;工人武装在拉耶夫斯基亲自率领下,首先攻占卫戍司令部,释放了监狱里的政治犯,然后攻打市政局,很快地拿下了城市,把敌人逼到火车站;另一支农民武装则直接攻占莫格尼茨基庄园。最后由于波兰军队与德国军队勾结,德军帮助波兰军进行反击,起义军被打败,退守在郊区的农村。

波军重新占领城市后,立即大搞白色恐怖,逮捕了革命委员会成员。驻在村里的起义军游击队为了搭救同志,再次偷袭了莫格尼茨基庄园,把反动头子的家眷统统捉来,作为人质,与波兰军交换被捕的同志。狡猾的爱德华又耍阴谋,一方面答应交换,另一方面趁游击队不备之机,派兵包围了囚禁他的家眷的村子。看守村子的安德烈、莱孟德等游击队员同波兰军进行英勇搏斗。安德烈宣誓:“剩下一个人我们也要抵抗!共产公社万岁!”

小说第一部到此结束。

带枪的人

《带枪的人》是苏联作家包戈廷作品。主要写1917年10月中旬的一个夜晚,俄国的前线士兵正在为一个叫雪特林的士兵获准了假期而高兴。队长来了,发现雪特林在阅读《士兵真理报》,于是宣布取消他的假期。正在这时,一颗炮弹落下,队长被炸死,雪特林的假期保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