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从童年看财商
2581000000014

第14章 王永庆

1954年筹资创办台塑公司,靠“坚持两权彻底分离”的管理制度,使台塑集团发展成为“世界企业50强”的企业。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后,王永庆捐款1亿元人民币用于灾区恢复建设。祖籍在福建省安溪县的王家几代人都以种茶为生,过着十分艰难的生活。王永庆的父亲王长庚整日照看茶园,微薄的收入勉强支撑着这个家庭的日常开销。王永庆9岁那年,王长庚不幸患病卧床休养,王永庆开始用自己瘦小的肩膀帮助母亲分担生活的重担。15岁那年,王永庆小学毕业,先到茶园做杂工,后到台湾南部嘉义县的一家小米店当了一年学徒。16岁时王永庆做出人生中第一个重要决定,向父亲借了200块钱开米店,自己当老板。但问题随之而来,王永庆的小店开张后没有多少生意,原因是隔壁的日本米店具有竞争优势,而城里的其他米店又拴住了老顾客。不过,16岁的王永庆展现了超强的营销能力,不仅挨家挨户上门推销自己的大米,而且还免费给居民掏陈米、洗米缸。按现在的话说,王永庆向老百姓提供的是针对性极强的个性化服务,在维系客户关系上逐渐占了上风。此外,当时大米加工技术比较落后,出售的大米掺杂着米糠、沙粒和小石子,买卖双方都是见怪不怪。王永庆在每次卖米前都把米中杂物拣干净,买主得到了实惠,一来二往便成了回头客。起初王永庆的米店一天卖米不到12斗,后来一天能卖100多斗。几年下来,米店生意越来越火,王永庆筹办了一家碾米厂,同时完成了个人资本的原始积累。从那个时候起,王永庆的命运发生了变化。

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经济开始发展,建筑业势头最好。王永庆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便抓住时机经营木材生意,结果获利颇丰。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商人王永庆,事先进行了周密的分析研究后决定投资塑胶业,遭到别人的冷嘲热讽。1954年,他与人合作创办了台湾岛上第一家塑胶公司。投产后果然如人们所预料的,立刻就遇到了供大于求的销售问题。按常规供过于求时就应该减少生产。可王永庆却反其道而行之,下令扩大生产!这一来,当初的合伙人退出了。王永庆背水一战,变卖了自己的全部财产,买下了公司的全部产权。王永庆相信自己产品销不出去,并不是真的供过于求,而是因为价格太高——要想降低价格,就只有提高产量以降低成本。第二年,他又投资成立了自己的塑胶产品加工厂——南亚塑胶工厂,直接将一部分塑胶原料生产出成品供应市场。随着产品价格的降低,销路自然打开了。台塑公司和南亚公司双双大获其利!从那以后,王永庆塑胶粉的产量持续上升,从最初的年产1200吨,发展到现在100万吨,他的公司成了世界上最大的PVC塑胶粉粒生产企业。王永庆曾在总结成功经验时认为,最有效同时也最有意义的做法就是选择“永远追求更大贡献”作为企业的目标。他说:“我不但与别人竞争,对自己也是严之又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