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张学良和蒋介石
2596900000078

第78章

吕正操:“事后追论:在他的心底埋有封建的‘忠君思想’,既然蒋介石再三下令不准抵抗,自应‘服从中央’的决定。这与宋代岳飞的悲剧是一脉相承的。另外,他没有看清帝国主义控制的国联的虚伪性,把希望寄予国联的调停上。即使如此,我也必须说明:张学良将军不是不抵抗政策的发明者,而是执行者,发明权为蒋介石所有。”

画外音:

从此,张学良就替蒋介石背上了“不抵抗将军”的罪名。但是,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就在“九·一八”事变爆发不久,全国人民掀起了反日浪潮,工农兵学商的代表云集南京,在总统府前静坐示威,要求蒋介石下令抗战。其中,东北各界的爱国人士先后到达北平,商讨抗日救国的大计。在严酷的事实面前,张学良不仅逐步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而且还明白自己上了蒋介石的当。但是,他出于封建的“忠君思想”的支配,把这满腹的积愤压在自己的心底。

叠印出有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地点北京采访阎宝航之子阎明复。

阎明复:“‘九·一八’事变爆发不久,我父亲和杜重远、高崇民、车向忱、卢广绩等人相继来到北平,与流亡北平的学生500余人云集奉天会馆,成立了‘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并得到张将军的支持。那时,大家基于一腔爱国热忱,对张将军执行蒋介石不抵抗命令颇多微词。一次,我父亲他们往访张将军,在谈到政府不抵抗,丢失了东北三省家乡,我父亲一时激动,当面指责张将军。据已故的卢广绩老人回忆,当时张将军十分恼火地大声嚷道:‘我不抵抗,我不爱国,我可以引咎辞职,让你们来干!’事后,张将军向我父亲表示过道歉。由此可见,那时东北人民对不抗日有着何等大的情绪。接着,‘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的主要负责人赶往南京,参加静坐示威,并当面质问蒋介石何时出兵抗日。”

地点北京采访黄埔同学会负责人、高崇民的儿子高存信。

高存信:“东北军民是绝不甘心做日本人的亡国奴的。很快,东北人民揭竿而起,组织了各种形式的义勇军;马占山在江桥发起了有名的‘江桥抗战’;李杜与冯占海组织了哈尔滨保卫战;苏炳文率部发起海拉尔保卫战等等,都高扬了与日本****血战到底的爱国精神。自然,这不同形式的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行动,都得到了张将军的支持。”

在高存信的话中,叠印有关的历史资料与图片。

采访暮年的张学良。

张学良:“后来我理解了日军的行动,理解了当时日本的军人是如何的狂妄。日本军人不仅对中国做了许多坏事,在日本国内他们也是同样。谁不听他们的就杀谁。事情过了之后我才终于明白了日本的现实。按照我的判断,像这样一个国家,一个有这些狂妄的军人的国家,是无论如何也存在不下去的。”

画外音中叠印有关的历史资料与图片。

随着东北三省的沦陷,大江南北、黄河上下掀起了抗日救国的浪潮。蒋介石迫于诸多因素的压力,于12月15日宣布第二次下野。接着,日本****为转移视线,于1932年1月28日进攻上海,遂爆发了震惊中外的“淞沪抗战”。由于十九路军在“淞沪抗战”中大煞日本侵略者的凶焰,全国责骂张学良为“不抵抗将军”声调一浪高过一浪。

1932年3月1日,日本在东三省建立“伪满洲国”,由溥仪出任伪执政;同月,国联应中国的请求,由李顿爵士组织调查团来我国,7月,完成调查报告。10月,国联作出决议,承认日本在东三省的特殊地位,但不承认占领东三省。日本拒绝接受这个决议。同时,为入侵华北寻找借口,又公然声称热河省是“满洲国”的领土。

画外音:

面对祖国大好山河热河省就要落入日本之手的危局,正在南昌忙于准备“进剿”中央红军的蒋介石又是做何表示的呢?他历经深思熟虑,遂于1932年12月25日发给张学良一则亲笔草拟的电文:

叠印电文原件,并送出深沉的画外音:

倭寇北犯侵热,为期不远。此间自中回京后,已积极准备增援,期共存亡,并已密备6个师,随时可运输北援,粮秣弹药,中到沪亦备办。甚望吾兄照预定计划,火速布置,勿稍犹豫。今日之事,唯有决战可以挽救民心,虽败犹可图存,否则必为民族千古之罪人。请兄急起,如何?盼复。

画外音中叠印有关“榆关抗战”及其他有关的历史资料与图片。

张学良不知这是蒋介石设的一石二鸟之计,遂于1933年1月1日密令何柱国在山海关奋起抗击日军悍然入侵,由此打响了史家称谓的“榆关抗战”。结果,蒋介石在南京作壁上观。使得“榆关抗战”仅仅打了三天,就以东北军损兵折将、丢失山海关做结。

山海关失守之后,热河省落入敌手已是必然。蒋介石为假借日本人之手消灭东北军,又派代理行政院长宋子文率何应钦等去北平,给张学良打气。张学良依然不知是计,为改变被动挨骂的局面毅然领衔通电全国,表示抗战决心:“舍奋斗无以求生,舍牺牲无以求死,但有一兵一卒,亦必再接再厉,幸而成固可复我河山,雪莫大之耻辱。”

地点北京采访原张学良部属、前全国政协副主席吕正操。

吕正操:“当时,张将军的确做了与敌人拼死一战的准备。他把东北军编成两个集团军,亲兼第一集团军总司令,他的老把叔张作相任第二集团军总司令。但是,坐镇南京的蒋介石依然按兵不动,除发给热河守军每人一条短裤、一把雨伞外,军械粮饷,一概没有。再加之热河驻军司令汤玉麟早与日本有勾结,热河抗战刚一打响,他就不战而失承德,致使热河抗战全线溃败。那时,只有我率领的一一六旅团所部,在长城外青龙县给敌人以迎头痛击。”

在吕正操话声中叠印出有关的资料与图片。

画外音:

日本军队从2月21日开始进攻热河,到3月4日就占领承德。对此,全国舆论哗然,同声谴责南京政府绥靖政策的同时,张学良更被国人攻击得体无完肤。为向国人谢罪,张学良遂于3月7日通电辞职。

叠印张学良通电辞职原文。

采访暮年的张学良。

画外音:

蒋介石为了应付全国的舆论视听,并继续贯彻他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乘专列北来保定,于3月9日约见张学良将军。

张学良:“热河失守之后,蒋介石和宋子文来找我。蒋介石分析了当时的中国的形势,说道:‘热河失守,当今的中国就像漂在汪洋大海上的一只船。二个人都坐,这条船就要沉了。总得有一个人下去。’于是我就辞职了。”

地点国外采访张学良部属王卓然的儿子。

王:“张学良的心情是非常难过的。据父亲生前对我说:张学良忽而仰天狂笑,忽而伏枕痛哭。当时,他还对我父亲不无担心地说:‘蒋先生以和为主,还不知演变到什么地步。人骂我不抵抗,我也不辩。但是下野后,天知道我这不抵抗的罪名要背到哪天呢?我仿佛记得林肯有几句话,说人民是欺骗不了的,你替我查查原文。’我父亲当即给他查出原文,并翻译出来:‘你可欺骗全体人民于一时,或欺骗部分人民于永久,但不能欺骗全体人民于永久。’”

画外音:

张学良将军辞职之后,遵从蒋介石的指示:以戒毒治病为名,出国考察。不久,张学良将军偕赵四小姐等人飞往上海,准备赴欧洲治病考察去。

叠印张学良下野出洋前的照片,并推满屏幕。

定格。

剧本第五集彷徨苦闷

画外音:

张学良于1933年3月11日发表辞职通电以后,在东北军中引起了轩然大波,群情激愤,大骂“蒋介石太不够朋友,用得着时,万种恩情说不尽;用不着时,一脚踢开”。但是,张学良作为政治家他必须要求自己,一方面要识大体,顾大局;另一方面又深切知道退入关内的东北军的处境和作用,故强忍满腹的忧愤劝解部属:“我走以后,你们要好好干,要保存东北军这点实力队伍,作为抵抗日本、恢复东北的基本力量。我们不收复东北,对不起先大帅在天之灵,对不起东北3000万老百姓。”为此,他把东北军编为四个军,由于学忠、万福麟、何柱国、王以哲分任军长。

叠印有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画外音:

张学良担心自己下野出洋以后,蒋介石利用手中的军权,将新编为四个军的东北军分化瓦解,或因军需不足而难以生存。为此,他妥善做了预设的各种措施的同时,又向蒋介石提出十分具体的要求。蒋介石因为张学良下野保住了他,在保存东北军的问题上只能同意张学良的要求,每月200万军饷,每月由国民政府拨130万,华北助饷70万。张学良就要离去了,他怀着依依惜别之情又对部属说了这句话:“武要保住东北军实力,文要发展东北大学。”诸事安排就绪之后,他就偕夫人等随员飞往上海,在等候办出国手续的同时进行戒毒。

叠印出有关的资料与图片。

采访暮年的张学良。

张学良:“当时我的工作很困难,没有鸦片不行,干不了,结果上瘾了。我趁要出游的机会,决心治疗鸦片中毒。鸦片中毒后的那种痛苦,你们是理解不了的,活人让鸦片弄得就像是死人一样,真是惨极了。我考虑我要不戒烟,就什么事也干不了,于是便一心一意地治疗。但那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

画外音:

戒毒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为此,宋子文做了不少工作,待征得张学良及其也吸鸦片的夫人于凤至、赵四小姐同意之后,遂作出决定:“自即日起,要严遵医生的嘱咐,任何人不得接近治疗中的张先生和夫人,他们的安全由我负责。”会后即将张学良及夫人们送进一家外国人办的医院去治疗。至于治疗戒毒的经过,张学良的随从松陵先生作了如下记述:

叠印松陵先生所著《张学良戒毒记》有关段落,并送出深沉的画外音:

医生把张、于、赵三人用丝绳绑在三张连在一起的病床上,并关照所有人,不论这三人发出什么命令或请求,一概不要理会,旁人更不能擅自进入病房。

主治医师是一位德国名医,他采取以毒攻毒的办法:先让病人服药全身发泡,再由泡中取出液体注射在病人身上,一面抽出腐血,一面注入新血。戒毒之初,三人极其痛苦。张学良毒瘾最深,更是痛苦难熬。部属担心张的生命危险,欲再扎吗啡针,医生不许,张亦咬紧牙关,过了六七天,方得少安。一个月后,张学良和于、赵终于脱离苦海,踏上赴欧洲的旅途。

画外音:

张学良于1933年4月1日由上海出发,乘意大利邮船康脱罗素伯爵号出国。随行者有夫人于凤至、赵四小姐和三个子女、顾问端纳、翻译沈祖同、英国朋友伊雅洛等。张学良在意大利见到了宋子文,向宋表示在欧洲只作短暂停留,即拟回国,共赴国难。啊!这时的张学良依然想的是抗日救国,打回老家去。但是,宋子文却秉承蒋介石的意旨说道:“蒋先生希望您多在外国考察一段时间,现在没有适当的职位给您。您应当安下心来,以待机会。尤其必须得到蒋先生的召唤,才可以回国。”张学良听后郁郁不快,也只有服从。接着,他先后访问了意大利、德国、英国等国家。

同时叠印有关出访欧洲的历史资料与图片。

画外音:

说到张学良将军出访欧洲的经过与体会,他毫不掩饰地说过他欣赏***主义。即使到了晚年,他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仍向后人袒露了如下的心扉。

采访暮年的张学良。

张学良:“我那时非常想到外国看看。除了日本之外,我还没有到过别的国家,我一定要到欧洲看看。当时我对***很感兴趣,想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除欧洲外,我也想到俄国去看看。很想看看共产党在俄国干了些什么。当然,我对共产党一无所知,但我想看看那个国家的政治怎么样。”

记者:“听说张将军在意大利停留时间最长,你看后有什么观感吗?”

张学良:“我先到了意大利,见到了墨索里尼。我经常和他见面,家里人也都在场。墨索里尼给我讲了政治状况。他知道我在中国的政治立场。他说:‘你们中国想请求欧洲的帮助,那是没有希望的。欧洲现在正忙于自己的事,欧洲的目光是看着美国的。’我刚到意大利时,很佩服墨索里尼干的事,非常尊敬他。但是到后来,我对墨索里尼这个人感到了不满。

“另外,我到德国时,原来想会见希特勒。但由于我在那里待的时间非常短,希特勒又到乡下去休假了,结果没见到。但我见到了格林,他对我很好。

“我在欧洲受***的影响很大。***在中国能否通用,虽然这是个极大的问题,但回国后我提出在中国也要拥护首领。我认为在中国也需要握有强权的领导人。”

画外音:

就在张学良赴欧洲进行考察的途中,他突然于1933年末收到蒋介石的密电:要他从速回国。张学良作为一个久经磨难的政治家,他不得不发出这样的自问:“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呢?”简而言之一句话:这时蒋介石的日子很不好过,他想采用借刀杀人之计在“剿共”或其他的战场上削弱东北军。但是,出他所料的是:就是在张学良不在的情况下,他依然调不动东北军的一兵一卒。

地点北京采访原张学良的部属、前全国政协副主席吕正操。

吕正操:“在张学良出国期间,日本进一步入侵华北,全国人民掀起了反侵略、反内战的运动。蒋介石为执行他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想调东北军为之卖命,假借他人之手进一步削弱东北军的实力。1933年5、6月间,新疆发生变乱,蒋介石调东北军前去‘平定新疆’,但东北军将领拒不受调;11月,国民党十九路军在福建反蒋,蒋又调东北军入闽‘平乱’,结果,又遭东北军拒绝;这时,蒋介石对中央红军发动的第四次‘围剿’惨遭失败;时下,蒋介石正在调兵遣将,准备对江西中央红军进行第五次‘围剿’,他心里明白:非有张学良亲自下令,江北的东北军方可南下‘剿共’。所以,他下令调张学良回国的目的,就是让东北军参加‘围剿’红军的内战。”

在吕正操谈话声中叠印出有关的历史资料与图片。

画外音:

张学良回到祖国以后,公然倡导按德、意***的理论治国,他不止一次地说:“中国必须真正统一,拥护一个强有力者做领袖,像德、意两国那样,先把国内搞好,然后才能对外抗战,现在只有蒋先生有资格做这样的领袖,因此,我决心拥护他做领袖。”但是,时下的蒋介石想的还不是当中国的希特勒和墨索里尼,而是想尽快消灭心腹之患共产党和江西的朱毛红军。所以,他一方面对旅欧回国后的张学良的思想变化感到高兴,另一方面又有意避开深谈***主义这个话题。他在召见张学良的时候重点突出,关切地询问张学良回国以后想做什么工作。对此,张学良在晚年作了回忆。

采访暮年的张学良。

张学良:“回到中国后,我已经不想再带兵了。我想加深与蒋先生之间的互相认识和了解,我希望当蒋先生的侍从室主任。我想让蒋先生成为像墨索里尼那样强有力的领袖。但蒋先生不让我当侍从室主任。

“我原本就不想和共产党打。但蒋先生举出几件工作,让我从中挑一个。他说:‘国民对你感到不满,这回要好好干。’于是我就问:‘哪件工作最难?’他回答说:‘和共产党打仗最难。’于是我就选择了最难的和共产党打仗。”

画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