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何谓懂音乐
2602100000023

第23章 学术型的普及书

本文原载《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1月10日第8版。

——读《剑桥插图音乐指南》

山东书画出版社近年来成功推出“剑桥插图”系列图书,显然是“盯准”了“剑桥”的名牌效应和“插图”版的市场潜能。《剑桥插图音乐指南》作为这套系列之一,依然不负读者期望,保持着与其同类相当的学术水准和漂亮样式。原书的主编斯坦利·萨迪系英语世界享有最高权威信誉的《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大辞典》(下简称《新格罗夫》)的主编,在西方的音乐界几乎无人不晓。剑桥大学出版社特邀如此高规格的学界领袖人物出任这样一本普及性音乐读物的“主持”,除了保证“剑桥”的学术品牌的考虑之外,可能也着眼于市场的“名人”效应。而萨迪在繁忙的大型辞典编务中抽身进行普及性写作,也可算是“忙中偷闲”。当初,萨迪率领全世界两千余名各路学者奋战十一个春秋,在1980年推出洋洋二十卷之巨的《新格罗夫》,博得音乐界一致叫好,并赢得姊妹人文学界的刮目相看。这期间付出的辛劳显然足以让人精疲力竭。可能正在八十年代的喘息之际,萨迪欣然接手了《剑桥插图音乐指南》的编撰(原书初版于1985年)。九十年代初,萨迪再度马不停蹄,全力投入《新格罗夫》的全面修订,并终于在2001年大功告成——此时的《新格罗夫》第二版篇幅增至二十九卷,并同时推出印刷版、光盘版和网络版三种不同的媒介载体。

谈《剑桥插图音乐指南》,之所以交代这么多有关主编的背景材料,是因为国内读者一般或许并不十分清楚萨迪此人的分量何在。而笔者猜想,如在英语世界,仅靠斯坦利·萨迪挂主编之名,就足以打开畅销之门。更何况萨迪在此书中不仅仅“挂名”,而且真正动笔撰写绝大部分文字。就萨迪邀请的其他作者而论,笔者寡闻,至少两位作者属“顶尖级”的专业学者——撰写现当代音乐部分的保罗·格里菲斯是目前有关二十世纪音乐最活跃的著述家和批评家之一,而论述“通俗音乐传统”的威尔弗里德·梅勒斯则是英国的老牌著名专家,以其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打通古典音乐与通俗音乐之间的壁垒著称。作者阵容如此强大,《剑桥插图音乐指南》一册在手,闭着眼睛也知道,其间知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绝对“保险”。这本是英国(特别是剑桥)出版社进行知识普及的一大特色:由专家“出马”,保证普及写作中的信息和数据必须符合专业行当的“科学”严格性。如在普及读物的可读性和可信性之间进行选择,宁愿牺牲前者,绝不迁就妥协。

果不其然。《剑桥插图音乐指南》基本上是以平铺直叙的口吻和文风客观介绍了西方音乐的基本构成材料及其发展历程。萨迪在前言中克制地写道:“我不想声称本书是一部了解和欣赏音乐的书,也不想声称它是一部音乐史,然而却不妨称其为‘接近’音乐史的著作。”由于此书加入了三章有关音乐基础知识的介绍(分别论及音乐的要素、乐器、结构)和一章有关通俗音乐的概观,因而在内容上超出了普通音乐史的范畴。但另一方面,此书在其主体的历史叙述中,又较多着力于作曲家的生平展示和作品概览,较少触及体裁样式的演进线索以及音乐思维发展的内在理路,所以作为真正的历史确实又不太“全面”(如萨迪所承认的)。应该指出,以历史线索为经纬,以作曲大师为主干,这是一种最为方便可行的“音乐指南”,目前所见已为数不少。《剑桥插图音乐指南》胜出同类图书之处确不在其策划方案的独特,而是因其叙述的明晰、事实的可靠和编排的严谨。例如,“调、调性”是个专业音乐家(更别提一般乐迷)也很难说清楚的概念范畴,但第一章中的解释确乎清澈明了。又如,在各个风格断代的比例安排上,绝不“厚今薄古”,而是按照学界规范,对所有时代一视同仁。再如,关于柴科夫斯基的死因,近来学界众说纷纭,此书就事论事,绝不妄加猜测,因而没有最后定论。

但是,或许正因为萨迪是最著名的大型音乐辞典主编,由他所筹划和撰写的音乐文字似乎总带有一股“辞典味”,事实多于评论,罗列大于解释。特别对于国内读者的口味而言,可能会觉得书中很多有关音乐的描述有些偏“冷”,不够“过瘾”。笔者个人最不满意的是书中“欣赏提示”部分对具体曲目的介绍描述。诸如“第一个独奏段的开始是小提琴奏出的一个经过句,带有一些例i的来自竖笛的影子。音乐移向D大调,但是接着在对例ii(小提琴)和例iii(竖笛组)作了呼应后便很快滑入关系小调e小调,以便进入随后的利都奈罗”(第174页关于巴赫《G大调第四勃兰登堡协奏曲》的分析)这样的文字叙述,与其说是在引导读者领略音乐的魅力,不如说是在暴露文字面对音乐时的无力和贫乏。我相信,读者更喜欢“布鲁克纳作曲的最大独创性在于他的时间概念。长时间的音符(常常是弦乐器的震音)和音型连续反复的模进造成一种静态的效果。在梅西安之前的西方音乐中,布鲁克纳的时间概念是独一无二的”(第370页)这样的诠释和批评。但很可惜,类似后者的文字在全书中不是很多。这也许是萨迪先生的本意——学术型的音乐普及,首先要紧的还是保持客观、准确的“学术性”。不过,普及音乐的理想境界显然不仅仅如此。就国内目前的状况而言,我所希望的是,应尽快引进具有更大文化辐射力的、具备更深广思想内涵的,同时兼备学术品味和普及价值的音乐学术论著。当前,国内音乐图书市场“看好”,甚至很多非音乐专业出版社(如山东书画出版社)都乐意“插手”音乐图书出版,相信笔者的这番希望不会仅仅是“一厢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