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何谓懂音乐
2602100000065

第65章 音乐讲解:个性比喻与技术观察

本文作于2012年2月24日。原载杨燕迪个人博客“音乐人文笔录”,未曾公开发表。

寒假里受东方艺术中心之邀作了一次“命题讲座”——“弓弦与交响的对话: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赏析”(曾有网友提出疑问,“弓弦”和“交响”似是不对等的概念,但一下子想不出更有趣而妥帖的题目,也就作罢)。近期将有四支世界级交响乐团陆续到访,节目安排中凑齐了所谓“四大小提琴协奏曲”(贝多芬、勃拉姆斯、柴科夫斯基和门德尔松),因而特邀我对这“四大”作讲解。我按照习惯,认真作了“备课”——查找资料、读谱分析、聆听观看,有时还到钢琴上视奏。尽管是烂熟的曲目,但如此这般“折腾”一下,还是有不少新的收获,甚至是新发现。尤其是贝多芬“D大调”,写得如此干净、单纯、集中而又充满诗意,确乎令人惊叹,不愧是小提琴协奏曲的巅峰。勃拉姆斯则一如既往,对主题材料的开掘和编织极尽所能,因而这是具有强烈“交响性”的协奏曲,其味道就在这种“吃力”“费劲”的沧桑美感中。门德尔松解决形式难题的构思总是那么聪明、漂亮,而老柴的旋律和节奏充满了乡土气的“野味”,虽然写作的笔法不免粗糙和生硬一些。

好的艺术作品具有明确的个性,就像有趣的人拥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品格。这四首协奏曲给我的感觉恰是如此。为了方便听众理解,我在讲座中即兴对这四首作品做了拟人化的比喻,好像引起了听众兴趣,如事后报纸记者的记述:“(贝D)仿佛是一位成熟而雍容华贵的女性,缓慢而优雅,拥有从容的步履、高雅的姿态”,“(门E)音乐进行小巧而顺达,总体性格偏于雅致,生气勃勃,是意气风发的少女情怀”,“(勃D)是创作者老道、苍劲的体现,透露出深入透彻的音乐理念,是作曲家久经沧桑的写照,如老者一般的乐曲”。有的记者甚至用了“像王者、似少女、如老者……”这样的标题来吸引眼球。

但专业院校里有的同行似乎觉得我的形容过分主观和随意,并直接通过微博发私信给我说,这样的形容和音乐讲解令人无法接受。我很坦然地做了回复。

我觉得我的感受很主观但并不随意。报纸的报道舍去了我讲座中对音乐语言的技术说明,于是给人以“随意”的感觉;如果在场听我的讲解,相信是另一番感觉。由于贝D(尤其第一乐章)的节奏速率极为稳健、徐缓(包括和声节奏),主副部对比很小,四(五)音敲击动机的持续贯穿,以及小提琴独奏对高音区的突出运用,还有发展部最后带有神秘感的轻柔行进而一反这一部位常见的骚动不安,总体上此曲具有一种罕有的高贵、宁静和从容的气质——说这是一位高贵的成熟女性,我想没有什么不妥。对音乐的理解,我觉得关键不在于用什么形容,而是看这种形容有无可靠的技术语言支持和音响结构依托。有趣的形容和踏实的技术观察,结合两者实属不易,望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