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雪野茫茫俄罗斯:勃留索夫抒情诗选
2602700000002

第2章 诗人小传:象征派诗人瓦列里·勃留索夫

普拉什克维奇作谷羽译

诗人瓦列里·勃留索夫是俄罗斯象征派的领袖,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文学与文化生活中,他是个非同凡响的人物。勃留索夫是才华卓著的艺术家,他具有鲜明的个性,对于人类的精神活动领域兴趣广泛。他的学术视野开阔,曾经说过:“假如我能够活一百次,一百条生命也难以满足我烈火一样的求知欲望。”

卢那察尔斯基在一篇文章中写道:“阅读勃留索夫的作品是一种巨大的精神享受……他迫使你拨响你的全部心弦予以回应,不然他就会陷于沉默,他让读者尽可能自己呼唤人物形象出场,最好能达到如痴如幻的境地,让人物在你和你的听众面前闪耀出火一般的光彩。只要你打开勃留索夫的作品浏览几页,随时就能感受到这些形象的丰富多彩,宏伟的场景万花筒一样奇幻。”

勃留索夫被誉为“青铜和大理石”铸就的诗人,这赞誉源于他的诗行严谨,源于他的诗歌所蕴涵的完美,源于作者渊博的文化修养,源于他对历史上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艺术细致入微的了解。勃留索夫的作品表明他具有百科全书式的学识。无怪乎高尔基称赞诗人说“他是俄罗斯最有文化素养的作家”。他是诗人、翻译家、历史学家,精通希腊罗马、俄罗斯、法兰西、亚美尼亚等民族的诗歌及诗歌理论。进入苏维埃时代,他热心文化建设,是出色的教育家,筹建了莫斯科文化艺术学院,并且为学生开设了几门很有特色的课程,可以说,他的创作和活动领域极其广阔,并且每个领域,都并非泛泛的了解,而是深入其中,钻研精微,把握规律,开拓出暂新的探索道路。

诗人勃留索夫从来不是一个消极的旁观者,积极向上,充满创造激情,是他的性格特征。他探索生活,力求理解全新的事物。他的创作道路符合发展逻辑。勃留索夫被公认为象征派领袖,十月革命后,他第一个态度鲜明地站到获得政权的人民一边,1920年还加入了共产党。从卢那察尔斯基的回忆录中我们可以读到这样的词句:“他向我们伸展开双臂,对我们说:‘接受我吧,把我当作一个普通工人,当作一个泥瓦匠,我喜欢劳动,会在你们的大厦上添砖加瓦’。”1920年他以诗句表现了内心的想法:

也许我最终看不到

远方闪闪发光的结局,

但是我幸福,因为度过了

大地上最为辉煌的节日。

对权威和教条保持独立不羁的立场,对生活保持清醒客观的目光,勤劳刻苦,相信理性和创造力——所有这一切都在诗人的生活与创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年莫斯科大学历史语文系的大学生,1894至1895年在三本《俄罗斯象征主义》诗集中发表处女作的年轻人,最终踏上了一条坚实的创作道路。诗人年轻时曾经迷恋魏尔仑、兰波、波德莱尔,这使得他一度倾心于法国象征派。不过,与其他象征派诗人不同,勃留索夫对人世间的生活具有炽热的情感,对“朦胧虚幻的彼岸世界”相当冷淡。他对“日常生活锻造出来的粗鲁语言”情有独钟。有关劳动和劳动者的主题(如《人的颂歌》、《工作》,1917)在他的笔下展现出心灵的健康和创造力的旺盛。耐人寻味的是,还在20世纪初期,诗人就歌颂了人类飞向宇宙的梦想。今天,当宇宙飞行已经成为现实的时候,我们不能不佩服诗人勃留索夫的先见之明。

历史题材在勃留索夫的文学遗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历史学家的渊博学识与艺术家鲜明生动的想象力相结合,使诗人驾驭题材得心应手,来自古希腊罗马、来自东方、来自埃及、来自古代的斯堪底那维亚半岛、来自中世纪、来自文艺复兴时期,来自中世纪的一个个人物形象,经过诗人的描绘刻画,全都变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诗人热爱生活,展望未来,怀着热切的信念,相信人类具有无限的创造力。写于1922年的诗句表现的正是这种心情:

未来岁月:

长篇小说中最有趣的一部!

我不必阅读的一本书!

笼罩着层层云雾的国土!

宏伟殿堂,刚刚开始建筑!

《石匠》(1901)是勃留索夫城市题材诗作中的名篇,这首诗在流传中变成了民歌,也是当年地下革命者最为喜爱的作品。诗人欢迎新生力量摧枯拉朽,涤荡陈腐的旧世界。不过,诗人在这种扫荡旧世界的力量中看到的仅仅是毁灭性的自发力,是野蛮的“匈奴人”的铁流,这种力量摧毁前进道路上遇到的一切阻碍,“用燃烧的血浪激活老态龙钟的肌体”。勃留索夫亲眼目睹了革命的成功,接触现实为诗人开辟了全新的道路。正如卢那察尔斯基所言:“每次听到革命的召唤,他的心都会颤动,就如同接触到亲切的自然力一样。黑暗时期,他在政治上有迷茫的时候,但是只要他看见一线光明,他的心立刻就会燃烧。那时候他就毫不犹豫地热爱革命,热爱英雄主义的革命,坚定不移而又具有创造性的革命。”

诗人勃留索夫在苏维埃时代创作的《我在喑哑的时代成长……》、《第三个秋天》、《惟独俄罗斯人》、《给知识分子同志》、《列宁》等诗歌作品都成了俄罗斯抒情诗的瑰宝,成了现代俄罗斯诗歌的经典。勃留索夫与马雅可夫斯基、勃洛克、叶赛宁都是苏维埃诗歌的奠基人和开拓者。1924年10月12日,为诗人举行葬礼的日子,出版了他的最后一本诗集《赶快》。

1923年,勃留索夫荣获亚美尼亚人民诗人光荣称号,因为他精通亚美尼亚诗歌史,把上起古代下至20世纪的亚美尼亚诗歌作品翻译成了俄语,提高了亚美尼亚诗歌的地位,扩大了它的影响。勃留索夫对普希金作品研究有素,《我的普希金》论述深刻,见解独到,受到专家和诗歌界好评。他的诗歌理论著作《诗歌创作基础》曾经是年轻诗人的必读教材。诗人叶赛宁说过:“我们全都向他学习。我们都知道,在俄罗斯诗歌发展史上他的地位和作用。”

《勃留索夫文集》(七卷集,莫斯科,文学艺术出版社,1973—1975.由诗人安托科尔斯基作序)是迄今为止最全的文集。读者从中不仅能读到他的最有影响的作品,还能看到他写的文学批评,其中对普希金、丘特切夫、勃洛克、巴尔蒙特、谢维里雅宁、别雷、瓦洛申等诗人都有精彩的分析与评论。(参见《遥远的与亲近的》)。

马克西莫夫撰写序言的《勃留索夫抒情诗与长诗》(列宁格勒,苏联作家出版社,1961.910页)收入大型的《诗人书库》丛书。诗人的作品集收入各种丛书出版,比如《经典作品文库》(诗集,序言由巴宁可夫撰写,莫斯科,现代人出版社,1972.400页)。《俄罗斯——我的祖国》(诗选,莫斯科,文学艺术出版社,1967.79页)等。

批评家肯京的书评《瓦列里·勃留索夫的诗歌》(莫斯科,1973.64页)对诗人的创作给予了中肯的评价。马克西莫夫的著作《勃留索夫。诗歌和立场》对于深入分析诗人的作品很有帮助。卢那察尔斯基在他的回忆录中论述了勃留索夫创作的一般倾向(文集第一卷,莫斯科,1963.430-463页)。雷巴科娃在其著作《女委员》(列宁格勒,1971.170-185页)中论述了诗人的个性特征,分析了勃留索夫1907—1909年期间一系列诗歌作品的创作过程。作为出色的女演员,她曾经与诗人几年保持密切关系,这本书不仅对诗人的创作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对诗人表现出强烈的情感。

2004.2.9日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