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1812~1870)出生于英国朴次茅斯市郊的一个职员家庭里。
狄更斯童年时代就十分喜欢小说,希望自己也能够从事文学活动。少年时期的生活使狄更斯获得了丰富的知识。他22岁时开始文学创作,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作品畅销全国,终于成为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
狄更斯18岁那一年,他在家庭间的小剧团里认识了少女玛丽亚·皮特奈尔。
玛丽亚是一个小银行家的女儿,家境比狄更斯好得多。她的父母当然不会同意这桩门不当户不对的婚事,而玛丽亚又是一个善于卖弄风骚、对生活并不严肃的女子。陷于初恋中的狄更斯失去了正确判断的理智,自以为双方互相钟情,便鼓足勇气向玛丽亚倾诉了自己心中的爱情,可是得到的却是冷淡的拒绝,以至关系完全破裂。玛丽亚后来成了一个商人的妻子。
狄更斯珍贵的感情遭到了轻浮女子的玩弄,他的心灵又刻上一道伤痕。这件事对他的影响非常大,以致使他轻蔑现实中的女子而爱好幻想中的“仙女”。这种“仙女”,是被狄更斯完全理想化了的,她们那样可爱而忠实,尽善尽美而没有一点瑕疵,后来,她们在他的作品中不断出现了。
但狄更斯是人生道路上不堪落伍的进击者,各种挫折反而坚定了他的意志。这时候,记者的收入已经可以维持他独身生活了,于是他开始了文学创作。
1843年,22岁的狄更斯试着写了一个短篇小说,忐忑不安地投给一家杂志。一星期后,他惊喜地发现自己的作品被刊用了,他又写了一篇,又被刊用。于是他开始为晨报写连载作品,取材多是乡村生活与伦敦生活。作家把雾都奇异的诗意表现得那样生动具体,使读者感到异常亲切。1836年,他把这组用笔名“波兹”发表的特写,收集为《波兹特写集》。
当时的一位滑稽画家读了这些特写之后,很欣赏狄更斯的写作才能,便请狄更斯给他将要画出的一些漫画写说明文字。狄更斯同意合作,但坚持应由他自己先写文字而由画家来配画。
狄更斯的成名作《匹克威克外传》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
小说采取分若干卷逐期发表的形式。在第一期里,狄更斯便确定了为后来世人皆知的匹克威克那独具特色的容貌举止——他的眼镜、白背心、紧身裤、小而圆的肚子、逍遥地翅在背后的上衣尾巴,还有“堂吉诃德”式的性格: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以制服恶人,及由此出现的种种喜剧场面。
长篇描写的是匹克威克先生和他的俱乐部的成员,为了研究社会风俗,扩大见闻,从伦敦出发,走遍全国各地,在路上不断地发生一些趣事。
匹克威克是一位绅士、学者,性格开朗,讲仁爱。他是个老单身汉,虽然已年过五十,但仍然那么天真、善良、言行滑稽可笑,常常闹出笑话,有时甚至被人误解,弄得狼狈不堪。
他很少出门,对社会知识少得可怜,结果旅行的第一天就倒了霉。因为他出于好奇,记录了马车夫的谈话,马车夫以为他要去告密,于是他被莫名其妙地痛打了一顿。他只好自认晦气,但决不还手打人。匹克威克就是这样以仁爱为怀,反对暴力,就连多次欺骗他的流氓金格尔进了监狱之后,他也不计前恶,关怀备至,终于使金格尔受到感化而翻然悔悟,弃恶从善。
狄更斯开始写这部书时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构思,只是边构思边写作,因此作品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但作家笔下的匹克威克形象却栩栩如生,他那幽默滑稽的举止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特别是不久后,狄更斯感到他自己的“堂吉诃德”缺少一个“桑丘”,于是便添了一个人物——撒姆·韦勒,更增添了小说的喜剧色彩。
撒姆·韦勒是一个马车夫的儿子,在他身上体现着英国劳动人民机智、勇敢、正直、善良、乐观的品质。他热爱生活,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对丑恶行为具有强烈的憎恶心,因此他忠心耿耿地帮助匹克威克克服了种种困难。真实而有趣的撒姆成了当时英国街谈巷议的人物,小说风行一时。
小说分二十期发表,第一期只印四百份,到第十五期时预定者即超过了四万。《匹克威克外传》受到那样热烈的欢迎,以至有一个读者在临终前还喃喃地念叨着“匹克威克”,许多商人也都争着以这个喜剧人物为自己的店铺或产品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