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孙子兵法(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辑)
2629500000017

第17章 地形篇(1)

概述

本篇论述用兵作战该怎样利用地形的问题,孙子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作战与地形的密切关系,强调将帅要重视对地形的研究和利用,以采取恰当的策略,夺取战争的胜利。孙武指出,用兵打伏经常会遇到“通形”、“挂形”、“支形”、“隘行”、“险行”、“远行”等六种地形。为将者应审慎判明各种不同地形并采用不同的战法加以利用。比如,对敌能来,我军能往的“通行”,应“先居高阳,利粮道”,以应战敌人。他又明确地指出“地形者,兵之助也”,行军打仗如果“知彼知己”,则“胜乃不殆”,如“知天知地”,则“胜乃可全”。

孙武分析了九种战地的特点和士兵处在这些地区的心理状态,相应地提出了在这些地区用兵的不同措施。他认为深入敌国,等于把士兵投置在危地、陷入死地,他们会因此拼死作战,发挥更大的战斗力;而且,深入敌国还可就地补充军粮,且离家太远兵士就不会逃散,会服从指挥,一心一意作战,夺得战争的胜利。

孙子认为将帅由于指挥失误会导致“走、弛、陷、崩、乱、北”六种失败的局面,此“非天地之灾”,而是“将之过也”。他强调将帅要深刻认识自己对于军队、国家的重大责任,要“退不避罪,唯民是保”,一切以取得战争胜利为目的。

一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

【原文】

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1),利粮道(2),以战则利(3)。

【注释】

(1)先居高阳:意为抢先占据地势高且向阳之处,以争取主动。

(2)利粮道:指保持粮道畅通。利,此处作动词。

(3)以战则利:以,凭借。此句承上“先居高阳,利粮道”而言,意谓若能先敌抵达,占据高阳地带,并保持粮道畅通,如此进行战斗则大为有利。

【译文】

凡是我们可以去,敌人也可以来的地域,叫做“通”;在“通”形地区,应抢先占领开阔向阳的高地,并积极保持粮草补给线的畅通,这样有利于对敌作战。

【心得】

孙子认为,战地地形一般有“通”、“挂”、“支”、“隘”、“险”、“远”六类。在“通形”地区的处置方法是:要占据地势高的位置,并且确保粮食等后勤军需供应的畅通无阻,如此便可取得战争的胜利。“通形”地区,一般交通发达,敌、我都可以进入,所以抢占了有利位置等于抓住战争的先机和主动。

三国时,荆州成了各路兵家的必争之地,因为荆州连接魏、蜀、吴,交通四通八达,粮产丰富。孙权要一统江南,必取荆州;曹操要跨过长江,实现统一大业,必取荆州;刘备要夺取西州,也非据有荆州不可。三家为夺取荆州绞尽脑汁、机关算尽。赤壁战败,曹操只好逃出荆州,为了联合刘备抗曹,孙权只好借出荆州。赤壁胜利是孙、刘两家齐心协力的结果,刘备可以理直气壮地将荆州占为已有,但为了孙刘联盟,刘备采取诸葛亮的两全之策,用“借”字,既有生存的一席之地,又不破坏两家的联盟。由于蜀国棋高一着,刘备长时间占领荆州,并以此为根据地,向西取得了西川与汉中,孙权无话可说。

二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

【原文】

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1)。

【注释】

(1)挂形者……难以返,不利:往,前往、开往。返,返回。备,准备。出,出兵。

【译文】

凡是可以前进、

难以返回的地区,称作“挂”;在挂形的地域上,假如敌人有防备,我们出击就不能取胜,而且难以回师,对我军就不利了。

【心得】

凡是地形复杂的地方,易进难出。对于这种情况,将帅要灵活处理,在敌人没有防备的情况下,我方要出奇制胜;在敌人有防备的情况下,就要果断离开,以免造成军队的损失。

《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故事:曹操攻克南郑之后,司马懿、刘晔建议应迅速攻蜀,不然诸葛亮为相、关张为将,蜀地既定,攻取将十分困难。曹操以蜀地可以往,难以进为由,一直按兵不动。曹操在胜利的情况下,审时度势,知难而退,实乃明智之举。一是劳师袭远,后方空虚,孙权、关羽如抄后路,则前后受敌;二是刘备军力旺盛,蜀地易守难攻,胜负难料;三是入川凶险,长途跋涉,难以持续作战。曹操在胜利时能看到部队潜在的危险,确实是一个高明的统帅。

三支形者,令敌半出而击之

【原文】

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1),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2),我无出也,引而去之(3),令敌半出而击之(4),利。

【注释】

(1)彼出而不利:敌人出击也同样不会得到多大好处。

(2)敌虽利我:敌虽以利相诱。利,利诱。

(3)引而去之:引,带领。去,离开、离去。引而去之,指率领部队伪装退去。

(4)令敌半出而击之:令,使。击,反击、攻打。

【译文】

凡是会使敌我两军出击均不利的地段就叫做“支”。在“支形”的地域上,敌人虽然以利相诱,我们也不要出击,而应该率军假装退却,诱使敌人出击一半时再回师反击,这样就有利了。

【心得】

对于敌我双方都不利的地形,要审慎决策,辨明凶险,不要轻易冒险出击。我方要善于利用敌方弱点,诱敌深入。然后使敌于不利,从而取得辉煌战果。

德军的着名将领埃尔温·隆美尔号称“沙漠之狐”,以狡诈善战着称。他在战争中,屡次大败英军。1942年8月15日,英军任命伯纳德·劳·蒙哥马利为将军。蒙哥马利利用隆美尔急于速战的特点,制造假情报诱敌上勾。隆美尔不听劝阻,不知不觉中了圈套,陷入了英军精心设置的地雷区。双方最后会战的拉吉尔地区,正是“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的地区;在这种地形上应当是敌人利诱我方出战,我也不能贸然出击。但隆美尔忽略了地理因素,而使自己的部队一开始进攻便陷入困境,付出了重大的代价。德军伤亡4800余人,损失了70多门火炮和50余辆坦克。这是英军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开战以来,第一次赢得对德作战的胜利。

四此六者,败之道也

【原文】

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1)。卒强吏弱,曰弛(2)。吏强卒弱,曰陷(3)。大吏怒而不服(4),遇敌怒而自战(5),将不知其能,曰崩(6)。将弱不严(7),教道不明(8),吏卒无常(9),陈兵纵横(10),曰乱。将不能料敌(11),以少合(12)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13),曰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注释】

(1)走:跑、奔,这里指军队败逃。

(2)弛:涣散难约制。

(3)陷:陷没。此言将吏虽勇强,但士卒没有战斗力,将吏不得不弧身奋战,力不能支,最终陷于失败。

(4)大吏怒而不服:大吏,指小将。句意为副将愤怒,不肯服从主将的命令。

(5)遇敌怒而自战:意为心怀不满的“大吏”遇敌时,擅自出阵作战。怼,怨恨:心怀不满。

(6)崩:比喻溃败。

(7)将弱不严:指将帅懦弱无能,毫无威严以服下。

(8)教道不明:指治军缺乏法度、军队管理不善。

(9)吏卒无常:无常,指没有法纪、常规,军中上下关系处于失常状态。

(10)陈兵纵横:指布兵列阵杂乱无章。

(11)料敌:指分析、研究敌情。

(12)合:指两军交战。

(13)选锋:由精选的士兵所组成的精锐部队。

【译文】

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以一击十而导致失败的,叫做“走”。士卒强悍,却因将帅懦弱而造成败北的,叫做“弛”。将帅强悍,却因士卒懦弱而遭致溃败的,叫做“陷”。偏将恚怒不服从指挥,遇到敌人愤然擅自出战,主将又不了解他们的能力,因而导致失败的,叫做“崩”。将帅懦弱缺乏威严,训练教育没有章法,官兵关系混乱紧张,列兵布阵杂乱无章,因此而致败的,叫做“乱”。将帅不能正确的判断敌情,以少击多,以弱击强,作战又没有精锐先锋部队,因而落败的,叫做“北”。以上六种情况,均是导致失败的原因。这是将帅责任之所在,是不可不认真考察研究的。

【心得】

孙子指出,将帅统兵导致军队失利的六种情况有:以弱战强、兵强将弱、将强兵弱、军令不行、秩序混乱、判断失误、以少击多。两军交战,总有胜败,聪明的将帅要善于从历史和现实总结前车之鉴,以资借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