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孔子传(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辑)
2629700000002

第2章 导读

本书系考据多本孔子传记精编而成。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汉族。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逝世后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氏生下孔子。

由于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的意思)。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种种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没有过大的作为,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其中有很多成为各国栋梁之材。

孔子去世后,由其弟子编纂而成的《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及思想,成为儒家的经典着作。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