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孔子传(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辑)
2629700000029

第29章 儒学核心(2)

在孔子看来,仁人君子不仅要有宏远的理想和对于这种理想的执着追求,而且更要通过长期不倦的自身修养实现崇高的君子人格。这种仁人君子忠于自己的理想,相信自己的价值,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使自己的行动符合仁义的原则。孔子认为,先义后利,利必须符合义是君子的价值取向。先利后义,攫取不义之财是小人的本性表现。心目中的君子还必须言行一致,使自己的思想既能正确地指导道德实践和政治人生方面的活动,又能使这种活动带来预期的结果,达到动机和效果的统一。说,君子的言论必然能够切实可行。不过,孔子也看到,由于人的认识是有局限的,有时判断并不准确,看来是正确思想指导下的行动也不见得带来预期效果。所以君子必须谨言慎行,多做少说或光做不说。

因此,孔子既反对夸夸其谈,自吹自擂,言而无行,言过其行,要求脚踏实地,身体力行,切切实实干出成绩;又反对顽固不化,盲目蛮干,不撞南墙不回头,明知不对也硬干的作风。要求君子谨慎求实,随时准备修正自己的言行,老老实实地改正错误。那种说了就信守不移,干起来死不回头的做法,表面上看似乎维护了自己言行一致的形象,实际上是一种不计后果的蠢行,不值得提倡。总之,君子一定要敢于坚持真理,也必须随时修正错误。要求君子尽量与社会上的各类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他广泛论述了君子与国君、朋友、父母、兄弟以及其他人相处的关系,特别强调“礼”对这种关系的约束。这就要求,对亲族包括父母兄弟妻子儿女要厚道,对国君和上级不僭越、不献媚,对下级不盛气凌人和威胁利诱。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去促进别人的坏事。

一天,孔子与弟子们研讨如何做仁德之人。问:“在你们师兄弟当中,谁是最突出的仁德之人?”弟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颜回!”

大家纷纷列举实例说明:

“有户贵族的公子打伤了一户穷人的孩子,经颜回调解说服,那富人登门向挨打的穷人道歉,并赔偿十两银子作为治疗费。”

“颜回家里如此穷,他还把自己的箪食瓢饮省给讨饭的人吃。”“颜回冬天拾柴时,还跳下河去救过落水人呢!”

这时,子路突然进屋急报告:“老师,颜回现躺在家里,生命垂危。”急忙赶至颜回家里。站在病榻前,双手握住颜回的手,默然无语,泪如泉涌。

颜回双眼含泪,有气无力地说:“老师,我跟您老学会了六艺,知道了礼仪,本想以仁德报答您老和百姓,弟子不孝,不料……”颜回离开了人世。痛不欲生,悲怆地说:“唉!天亡我!天亡我!”

弟子们见老师哭得极度悲伤,安慰说:“您老不要极度悲伤。”孔子说:“真的太悲伤了吗?我不为这样好的贤人悲伤到极度还能为谁呢?”赞扬颜回是“不离仁德的人”。孔子认为,君子在任何事情上都要独立思考,做出自己的判断,切不可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因此,他非常赞赏晏婴“和而不同”的见解。他说:“君子追求和谐而不盲目附和,小人盲目附和而不追求和谐。”有人问孔子臣子应该如何对待君主,孔子回答说:“不要欺骗他,但可以向他表示不同的意见。”《荀子·子道》记载了下面一个故事。鲁哀公问孔子:“儿子服从父亲之命,可算孝吗?臣子服从国君之命,可算忠吗?”一连问了三次,孔子不回答。孔子从鲁君的宫殿出来,对等在那里的子贡说:“刚才国君问我,儿子服从父亲之命,算孝吗?臣子服从国君之命,算忠吗?一连问了三次我没有回答,你觉得合适吗?”子贡说:“儿子服从父亲之命,就是孝啊!臣子服从国君之命,就是忠啊!先生为什么不回答他呢?”孔子说:“你真是小人见识,不识大体呀!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如果有四个敢于谏诤的臣子,这个国家的领土就不会被别国夺去。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如果有三个敢于谏诤的臣子,这个国家就不会出现危机。一个拥有百辆兵车的国家,如果有两个敢于谏诤的臣子,这个国家的宗庙就不会被毁掉。父亲有一个敢于谏诤的儿子,就不会行无理之事。士人有一个敢于谏诤的朋友,也就不会做不义之事。所以,儿子一切听从父亲,怎么能算孝子?臣子一切服从国君,怎么能算忠臣呢?只有经过仔细思考,认为可以服从才服从,这才算是孝子忠臣啊!”对自己的学生,孔子从不要求他们事事附和,亦步亦趋地跟在自己的后边做应声虫,而是希望他们对自己的学说、思想随时提出不同的看法。他对自己最钟爱的弟子颜渊多次赞扬,对颜渊惟一不满意的地方就是他从来未向自己提出任何不同的意见。也并非要君子为了显示自己的独立性而事事与别人做对。在不与恶势力、错误观念同流合污的前提下,在“和而不同”的原则基础上,孔子要求君子尽量与社会上的各类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一次,子贡请教:“君子也有所憎恶吗?”孔子说:“有憎恶:憎恶张扬别人坏处的人,憎恶居下位而诽谤居上位的人,憎恶勇敢而无理的人,憎恶果敢而顽固的人。”总之,只要在礼所约束的范围内,就采取与人为善的态度,尽最大努力建立一个和谐、亲善的人际关系。

对于孔子的观点,卫国有个叫棘子成的大夫很不理解,他说:“君子只要有好的本质就可以了,何必讲究文采呢?”

子贡根据孔子的理论反驳他说:“你这样谈论君子,真是太遗憾了!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文如同质,质如同文,文和质一样重要。假如去掉了毛,虎豹的皮与犬羊的皮也就很难区别了。”孔子以君子自居,他除了注重自己的品格修养外,也十分注意以“礼”来规范自己包括饮食起居在内的一切活动,使自己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之间都符合“礼”的要求。《论语·乡党》较集中地记载了孔子的举止风度:

国君召见时,孔子不等驾好马车就先步行走出去。他步入朝廷大门时,恭敬谨慎,像是没有容身之地似的。他不在门中间站立,进门时不踏门槛,经过君主的座位时,面色矜持庄重,脚步也快。说起话来,好像气力不足似的。他提起衣摆升堂,恭敬持重,紧屏呼吸,就像不喘息一般。由朝堂出来,走向一级台阶,脸色才舒展开来,表现出怡然自得的样子。下完台阶,快步向前走,就像鸟展翅一样。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又显得恭谨有礼了。上朝,国君不在场,同上大夫谈话理直气壮;同下大夫谈话,和颜悦色;国君在场,他局促不安,小心谨慎。

鲁国国君召见孔子,让他接待宾客,孔子脸色变得矜持庄重,脚步也加快起来。他向站立两旁的人不停地拱手作揖,衣裳向前或向后摆动着。他以小步快速向前走,就像鸟展翅一样。宾客辞别后,他一定向君主回报说:“宾客已走远了。”国君赐给孔子熟食,他一定摆正坐席先尝一尝。国君赐给生肉,他一定煮熟供奉祖先。国君赐给活物,他一定要养起来。侍奉国君吃饭,在举行饭前祭礼时,他要先尝一尝。出使邻国,举行典礼时手执玉圭,恭敬谨慎,好像举不起来似的。向上举像是作揖,垂下来像是在交给别人。

面色庄严,如同作战一般。步履密小,好像沿着一条线走过。

在赠献礼物时,和颜悦色。私下会见时,轻松愉快。也十分注意与乡人交往的礼节,和本乡人一道饮酒,出去时先让老人,然后自己才出去。在乡人举行迎神驱鬼仪式时,他一定身穿朝服立于东阶之上。看见穿丧服的人,即使平时关系密切的,也一定变得严肃庄重。看见当官的和盲人,即使平常彼此熟悉,也一定有礼貌。乘车时遇见穿丧服的人便把身子微向前俯,遇见背负图籍的人也是如此。对个人的饮食起居也一丝不苟。坐席放得不正,他不坐。吃饭时不说话,睡觉前不聊天。在吃饭时,即使是粗食菜羹,也一定拿它祭一祭,而且一定要像斋戒时那样虔诚。孔子上车时,一定先端端正正地站好,然后拉着车绥上去。在车内,不回头看,不很快地说话,不用手指指点点。的风度举止似乎有一些刻板、迂腐之嫌,但在孔子本人却是诚心诚意,出自本心,丝毫不存在虚伪做作之态。他是要在日常生活中给别人做榜样,树立一个儒者君子之风的典范。他自己身体力行,以君子自律,以培养一批具有君子人格的学生为己任,希望在春秋时期的社会政治改革潮流中,实践自己的理想,成就一番震古烁今的事业。

他的理想人格成为后世志士仁人努力的目标,君子、小人作为一种道德评价长期为中国人民接受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