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孔子传(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辑)
2629700000037

第37章 天下先师

孔子的思想不仅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历久不衰的影响,而且随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扩大而走向世界舞台,对世界特别是亚洲和欧美的不少国家与地区历史的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孔子及其思想已经汇入世界文明发展的大潮中,引起更加广泛的注意。新儒学已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文化现象。正因为孔子及其思想的影响日益扩大,他早已当之无愧地被联合国列为全世界纪念的文化名人,为我们中华民族赢得了荣誉。思想较早产生影响的地方是亚洲那些与中国毗邻的国家和地区,特别是朝鲜、越南和日本。远在公元前三世纪,孔子思想就传到了朝鲜。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文化政策以后不久,汉帝国就在朝鲜设立郡县,派官治理,儒学也就成了那里的统治思想。

儒学的广泛传播不仅影响到高丽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特别影响了它的道德观念。在这里三纲五常被视为天定的秩序,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受到国家的大力表彰。

1392年李氏朝鲜王朝建立以后,孔子思想在朝鲜达到鼎盛时期。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后,儒学开始衰落,很快失去了统治思想的显赫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朝鲜分裂为南北两部分。虽然儒学在朝鲜已不能恢复昔日的辉煌,但作为一种学术思想仍然受到极大的重视。南北朝鲜的学者们都承认,孔子与儒学曾经对朝鲜的古代社会产生过其他任何思想无法替代的深远影响。

939年,越南独立建国,于1010年开始了李朝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封建秩序,发展封建的经济和文化,有意识地提高儒学的地位,大力兴办儒学教育,推行以儒学为内容的科举考试制度,修文庙供奉孔子及其他儒学大师,同时大量输入儒家经典。

1428年黎朝建立以后,孔子思想在越南达到极盛时期。

黎朝进一步大力兴办以儒学为内容的教育,在京城设国子监,在地方路、县设学校,设立专门教职,以五经为教材,教育青年知识分子。与此同时,又健全以儒学为内容的科举考试,为国家选拔大量掌握儒家思想的各级官吏。随着大批儒家典籍和其他文献着作的不断传入、翻印,不仅儒家思想在越南广为普及,而且还产生了越南自己的儒学大师和儒学着作。较之朝鲜和越南,与中国一衣带水之隔的日本所受孔子思想的影响有后来居上之势。孔子思想在日本传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85年王仁向日本献《论语》和《千字文》。隋唐时期,大批日本使团和留学生络绎不绝地来往于中日之间,孔子思想向日本的传播形成了汹涌澎湃的浪潮。

正是在孔子思想的影响下,日本孝德天皇于646年推行了“大化革新”。这是以孔子思想为指导、以中国唐朝的政治经济制度为典范的封建化的社会改革运动。日本仿照唐朝国子监设立大学寮,举行祀孔典礼。

710年,日本建都平城(奈良),开始了奈良时代。儒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中央的大学到地方的国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儒学教育体系,春秋两季的祀孔大典盛况空前,而一批又一批的遣唐使、留学生和学问僧的陆续来唐,架设起更为畅通的文化交流的桥梁。奈良王朝还大力提倡以孔子的伦理道德观念整顿封建秩序,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成为人们努力实践的道德信条。

从天皇到各幕府将军和地方政府都率先尊孔读经,儒家学者大受重用,不少人充当顾问,参与机要。

同时,中国的儒家经典通过各种途径大量输入日本,如《古今图书集成》、《皇清经解》和《太平御览》等就是在这时传到日本的。有些典籍如《群书治要》、《论语义疏》、《古文孝经孔氏传》等后来在中国亡佚,而流传到日本的却保存下来了。随着儒学地位的日渐崇隆,对孔子的尊崇也达到空前的规模,从京都到各藩地,到处建起了规模不等的孔庙。孔子灵前,香火不断;孔子思想,历久不衰,从而对日本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道德伦理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忠、孝、节、义等道德信条成为最崇高的观念,并深深地普及到下层百姓之中。思想传入欧美较之传入朝鲜、越南和日本晚得多,影响也小得多。然而,一旦传入,就受到西方的重视,并且产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作用。孔子思想传入西方是在十六七世纪,以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为媒介进行的。当时商业和航海都比较发达的意大利传教士捷足先登,首先来到中国,其中最着名的是利马窦。他在中国居住多年,一面传教,一面学习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学说。他率先用儒学解释基督教义,并将《四书》翻译成拉丁文。他的弟子法国传教士金尼阁又将《五经》翻译成拉丁文,介绍给欧洲。利马窦和其他传教士写了不少有关中国文化和儒学的书,使西方开始了解中国文化与孔子的学说。西方人惊异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把他推尊为“天下先师”、道德与政治哲学上最博大的学者和预言家。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孔子思想推崇备至,赞扬孔子哲学是一套完整的伦理学说,教导人们以普遍的理性抑制利己的欲望,从而建立起和平与幸福的社会。伏尔泰还把孔子的画像挂在自己的礼拜堂里,虔诚地朝夕礼拜。思想也以传教士为媒介在十七八世纪传入德国,对德国的启蒙思想家产生了很大的启迪作用。如莱布尼茨从二十一岁开始研究儒学,对儒家的自然神学、伦理道德以及政治观点由衷地赞美,甚至公然宣称在道德和政治方面中国人优于欧洲人。《易经》一书与宋朝儒家学者的图说,对莱布尼茨的二进位制算术的完善起了促进作用,而他的单子论也显然受到中国哲学的启示。此外,德国文学家歌德、席勒等也深受孔子思想的影响,他们的作品中洋溢着的理性主义是与孔子思想相通的。

思想传入英国较晚,直到十九世纪初才由传教士马礼逊将儒家经典带至英伦三岛。鸦片战争以后,英国加强了对儒学的研究,理雅各留华三十余载,先后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书经》、《诗经》和《春秋左氏传》、《礼记》、《孝经》、《易经》等译成英语,并对孔子做了崇高的评价,认为他“以最好的和最崇高的身份代表着人类最美的理想”。孔子思想传入美国较之传入欧洲差不多晚了两个世纪,直到十九世纪初才由来华的传教士沟通了两个国家的文化交流。美国学者艾默生认为“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中心”,“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孔子是哲学上的华盛顿”。在哲学思想上注重人事,轻视鬼神,主张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政治上提倡德治、仁政、举贤、清廉,对百姓富之、教之;在伦理道德上主张爱人、修身、齐家、慎独,强调忠、孝、节、义,培育君子人格。他一生从事教育,学识渊博、循循善诱,同弟子亲密无间,充满亲情。这一切都超越了国界,与全人类的感情息息相通,因而极易为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人民所理解、欢迎和接受。

(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