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秦始皇出巡记
2634300000020

第20章 朐界屹立秦东门

前212年,秦始皇“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

朐界,即秦朝朐县,治所在今天江苏省连云港市西南锦屏山侧,与山东省接界。南锦屏山,双峰如削,形似马耳,故又名马耳山。这里东濒大海,西枕沂蒙,南向江淮,处在江苏省的东北端。

传说秦始皇出巡时曾经到过这里,“求神仙勒石而去”。嘉庆年间《赣榆县志》记述:“泰山在治东,去岸四十里,上有佛寺境极幽旷,产五色小石。秦始皇登此求神仙勒石而去,至今存在山前碁子湾。山后有二石人。山西南水底有神路三十余里,阔数尺,田岸直抵山。谓始皇筑洪波浸激迄今不圮也。潮退路虽不现,而水浅可涉。其中竹木菁葱,四时不改,珍禽异卉,尘世未经一拳石浮荡於亿万里,天光水色中绝飞人间游览于兹,真以为羡门安期可呼而至。”

关于秦始皇所立的“秦东门”,在文献中有多种说法:

《史记》记载,秦始皇三十五年建阿房宫“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又“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

《汉书》记载:“朐,秦始皇立石海上以为东门阙。”

《水经注》记载:“游水又东迳赣榆县北,东侧距海,有秦始皇碑在山上,去海一百五十步。所见东北倾石,潮水至,加其上三丈,去则三尺,厚三尺八寸。”

嘉庆年间《赣榆县志》记述:“始皇碑,在泰山东趾,按《水经注》碑高一丈,厚一尺二寸,镌七字大如斗,又按《地道记》云海中去岸百九十步,有秦始皇碑,高一丈八尺,广五丈,厚八尺三寸,一行十三字,潮水至,加其上三丈,潮去则三尺见出”,“东趾有屹如突峰者,近视辨为碑形,之半在水下,潮盈则又全没,字如斗籀,《水经注》谓七字,《地道记》谓十三字,水中隐现无常,皆据一时所见而言也。凡石处海不为浪蚀而损,则为蛎发而增。秦距今二千年余载,籀迹犹存,岂非灵异与”。碑上铭文所说籀文,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大篆。相传为周宣王时太史籀所造。

朐界立石在北魏时期已经倾倒,根据《水经注》形制考证记录测算:石高一丈八尺,约合4 99米;广五尺,约合1 39米;厚三尺八寸,约合1 11米。

朐界刻石,它相当于今天国境所立的国界碑。

秦统一六国后,疆域东至海,西至甘青高原,南至岭南,北至河套、阴山、辽东。丞相王绾出于对边远地区的控制曾提出建议说:“诸侯新近才被灭掉,燕、齐的地方遥远,不在那里设置诸侯,不足以镇抚这些地方,所以请封皇子们为诸侯。”他的建议,得到了群臣的赞同。但是,廷尉李斯却力主实行郡县制,他说:“西周分封了许多子弟,后来造成了诸侯国互相讨伐,周王朝也没有能力禁止。如今海内统一,皆为郡县,天下不存二心,这才是安宁国家的方略。因此,设置诸侯是对国家不利的。”秦始皇同意李斯的意见,他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为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意思是说天下共愁苦战争无休止,是因为有诸侯的缘故。依赖祖宗神灵的保佑,使天下刚刚得到平定,重新立国时,是又树立兵祸,想要天下平息,那不是很难的吗?廷尉的意见是对的。于是,秦始皇接受李斯了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秦国,先出现县的编制。前689年,秦武公首“县社、郑。”商鞅变法后,“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共设立41个县。前312年,秦惠文王首置汉中郡。统一六国前,秦已有13郡。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又在原六国故地设置23郡,合计36郡,史称“天下三十六郡”。以后经略边疆增至四十余郡。郡设守、尉、监。县按大小设令或长,领有丞、尉及其他属员。郡、县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调动。县下有乡。乡下还有亭、里。据文献记载考证,在秦十四郡中有领县九十多个。据地方志记载,秦在全国共置县三百多个。《史记》记载秦初三十六郡,全祖望《汉书地理志稽疑》考证为:

在故秦国境内置郡七个:有内史、陇西、北地、上郡、汉中、蜀郡、巴郡;

在故赵国境内置郡八个:有邯郸、巨鹿、太原、上党、雁门、代郡、云中、九原;

在故魏国境内置郡三个:有河东、东郡、砀郡;

在故楚国境内置郡十一个:有三川、颍川、南郡、黔中、南阳、楚郡、九江、泗水、薛郡、东海、会稽;

在故齐国境内置郡二个:有齐郡、琅邪;

在燕故国境内置郡六个:有渔阳、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广阳。

以上三十七个郡除九原外,即秦始皇二十六年所分三十六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