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就是殷商时代的文字,是用利器在龟甲(多为腹甲)或兽骨(多为牛胛骨)上契刻成书而成的。商代处在所谓“鬼文化”的时代,人们的思想被外在的神秘力量所笼罩,使得越是权力越大,阶层越高,越是遇事多疑,喜用占卜,解决国事或家事中的重大难题。占卜的方法通常是先在甲骨上钻孔,在这种孔洞将透未透之时,对它们进行烧灼。根据烧灼后出现的裂纹(卜兆),由专业的卜师进行解释,并把所问之事及卜兆的结果刻写在甲骨上,有时还把日后的应验也刻写上去,并用朱墨涂写这些刻字,有时也用朱墨直接写在上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绝大多数甲骨文的模样。甲骨文内容记载的主要是占卜,但也有一些记事的。这些记事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帝王的事务,比如祭祀、征伐、田猎等,也就是说,不可能是平民百姓的事情。这说明,文字的起源,主要是来自社会上层的需要。而中国的汉字,发展到甲骨文的时代,已经到了相当成熟的时期。后来的学者曾总结汉字有六大特征,即所谓“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在甲骨文中都有其表现。从甲骨文往上推断,中国文字的起源无疑是相当悠久的。所以,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其意义也是相当深远的。
有关殷商的历史,大多是根据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的记载,但因实物证明有限,所以认为书中关于殷商的记载传记多于史实。甲骨文被发现和确认后,1917年,著名学者王国维又以甲骨证史的方法,把释认的卜辞中的甲骨文字与司马迁的记载进行了比较研究之后,证实了《殷本纪》对殷商帝王名姓的记载基本可信。这不仅确认了司马迁的记载,而且确定了中国有可靠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朝。后来,又有著名学者董作宾,鉴于甲骨文的散乱不整,对其进行了断代研究,使这些地下的实物证据更便于作为史料来进行合理的使用。
但是,甲骨文并不是殷商历史的记载,它所记载的只是与占卜有关的事件,且其形式皆为简单的字句,并非完整的篇章,所以,当时的历史很大程度上要靠后人的想象和推断,这也就降低了其历史价值。同时,我们可以确定的是,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字,也是至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了解殷商的社会,在社会生活和精神观念诸方面,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的水平。从甲骨文来看,殷商社会是个高度发达的文明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