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大文学家。他的文章涵浑奔放,大气磅礴,有人把他和韩愈并论称“苏海韩潮”。苏轼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三苏”。苏轼多才多艺,不仅文才过人,其诗亦清疏隽逸,还擅长书画。其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荡,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又善画竹,作枯木、怪石,讲究神似,并提出“士夫画”(文人画)之说。传世书作有《黄州寒食诗帖》等。画作有《古木怪石图》等。著作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等。
苏轼在词的发展史上是开一派先河的大家。他以舒展豪放、大气磅礴的作品,在北宋词坛上树起了标志性的丰碑。
苏轼首先在词的题材上,扩大了反映社会生活的范围,提高了词的意境,使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新诗体。广至大千世界,深至个人内心,举凡记游、怀古、说理、感旧、田园风光、贬居生涯,苏轼将其一纳入词中,使原先局促黯淡的词境豁然开朗,为宋人开辟了一块可与唐人诗歌成就争雄况胜的天地。《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兼怀子由》这两首词集中体现了苏词的思想艺术成就。这两首词笔涉天地古今,境界开阔高远,既抒写了个人的失意惆怅,又表现出旷达超脱的情怀,一改词局限于“花间”、“樽前”的旧传统,展示了雄浑豪放的格调和社会人生的广阔领域。
苏轼作词不拘一格,挥洒自如。他一方面将写诗的豪迈气势和遒劲笔力贯注词中,一方面尝试用散文的句法写词,在词中发议论,偶尔兼采史传、口语,给人以清雄之感。苏词的结构变化多端,写景、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有巨大的艺术表现力。
作为继欧阳修后北宋文坛的杰出领导者,苏轼在书画上也有特殊贡献。他喜画枯木、怪石、墨竹等,时出新意,形神俱妙。他的《枯木竹石图》一卷,画蟠曲枯树一株,顽石一块,石后露出二三小竹和细草,深具意趣,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画竹,常常一杆从地直至顶。图中枯木虬屈无端倪,怪石皴硬。自谓“枯肠得酒盘角出,肝肺槎生竹石”。枯木题材绘画也正是他心灵的写照。该图运思青拔,风格卓绝,乃画中珍品。
在书法方面,他以行书和楷书名著于世。最著名的墨迹代表是《黄州寒食诗》,为行书诗稿。诗文中,充满着消沉、悲苦、凄凉、绝望的情绪。其书随意命笔,随着诗情的起伏而变化,参差错落,时大时小,忽长忽短,感情随着笔尖自然流出,达到了艺术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令人感叹不已。该帖笔墨丰肥圆润,浑厚爽朗,跌宕多变,代表了其行书的最高成就。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苏轼于常州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