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左手沉思录,右手道德情操论
264000000032

第32章 右手《道德情操论》卷一(3)

超过一定程度的善解人意就会变成和蔼可亲,因为那已经变成温文尔雅的态度和无微不至的关怀。而超过一定程度的自我控制则令人肃然起敬,因为这样的人已经能够抑制常人按捺不住的激动。在这方面,那些可钦可敬的德行和那些只能点头认可的品行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通常一个人只要具有多数人所拥有的敏感和自制,有时甚至都不用这些,就可以达到完美适宜的水平。举一个非常粗俗的例子,如果说肚子饿了吃东西是美德,就成了滑天下之大稽了。反之,有些情况下尽善尽美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只要超过了人们预期的反应,就是一种可贵的美德。由于人性的缺陷,有时候遭遇到强烈的刺激时,即使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克制,软弱的人性总是要发出叫喊,虽然受难者的行为不得体,但还是值得称道的,甚至可以叫做有修养。因为不是人人都可以拥有这种宽宏大量的,比起在这种难堪的场合中司空见惯的行为来,那个人的行为是非常难得的。

我们常常会用两种不同的标准来判断一种行为的好坏。首先是得体适度、完美无缺。人在处于艰难的环境中,总是会作出可以被人指摘的事。其次是虽算不上完美无缺,但却有所接近,这是大多数人所能做到的。只要超过这个标准,无论距离这个标准有多远,都应该受到表扬;反之则该受到责备。

对于那些依赖于想象的艺术作品的评判也应该采取这种方法。用完美无缺的标准来评价大师们的诗歌和绘画,看到的只能是败笔和瑕疵。反之,如果把这些作品与同类作品放在一起比较,评判标准肯定会截然不同。这时如果它们比大多数作品看上去更接近于完美,就应该得到最高的赞赏。

本章解读

当看到有人受到痛苦,或是为某事悲伤时,我们会从心里油然而生一种情愫--同情,这是我们站在当事人的角度,产生的一种与他相同的情感,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也可以说是天性赋予我们的能力。

同情是一种换位思考,因为我们若总是从自己的立场和角度看事情,总也不能直接去体会当事人的那种感受,就不会真正了解他们内心的思想。但是通过把自己想象成是当事人,设身处地为对方想,就可以让我们对那种感受有一定的了解,让当事人的思想进入自己的体内,切实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去体会、去感受,完全忘记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这样,在情感上才能产生一种共鸣。

在生活中,我们都需要同情,相比于快乐,人们更乐意向朋友倾诉一些不愉快的情绪,因为对不愉快的同情比对快乐的同情更能让人们的心里感到满足。在这里,同情就需要一个“度”的问题,也就是适宜性。当我们向朋友倾诉自己心中的不快,想得到他们的同情或是理解时,在他们的脸上显现出来的却是无动于衷或是一脸茫然,这会让我们的内心再一次受挫,没有得到共鸣,反而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若是倾听者能认真地听,完全把自己想成是当事人,与他一起分担心中的痛苦,让一份痛苦变成二分之一,虽然在倾诉的过程中又把不愉快回忆了一遍,但是心里得到了安慰,温暖了。不能自以为是地轻视倾诉者的痛苦,那是对倾诉者极大的不尊敬。

同情会让双方在美德上都有所提升,这并不包括像祥林嫂那样只会絮絮叨叨、唉声叹气以博得别人同情的人。旁观者能将心比心的体会当事人的感受,或是以当事人的立场进行劝慰、开导,这会赢得当事人的尊重,也会让自己记得在以后的为人处世方面多包容,充满耐心、无私和仁爱。同时,当事人在得到同情的时候,也会注意克制自己的情绪,以后会更加坚忍。这对双方人格魅力的修炼都是有好处的。

想要在同情别人时得到尊重,同时也能得到别人发自内心的同情,就要像爱自己那样爱身边的人,用一种无私和博爱的胸怀对待所有的人,这样人与人之间才会有感情的共鸣,才能达到人类的和谐。

达到合宜性的各类激情的程度

引言

只有用中庸之道去处理我们对别的事物所产生的激情,才会被接受,这种处理方式才合适得体。过于激进或是过于消沉的感情,在外人看来都无法理解。当自己遭受不幸或是伤害时,大多数人都会感到悲愤异常,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才会无动于衷。过分情绪激动会被认为是意志薄弱或脾气暴躁的表现,但过分冷淡就成了糊涂、麻木或心灵萎缩。对于这些缺点我们会觉得不可思议,也不能理解。

其实在种种激情中,所谓得体的中庸之道也是时而高涨或低落,并且表现各异。有些过于激进的情绪有时候没有必要,但是在很多场合中仍然是非常得体的。但即使情不自禁的时候,有些感情也不适合表现得太强烈。对于后者,人们往往抱以很大同情,但是对于前者却很少给予同情。如果对人类的各种激情做一番调查,就会发现,人们相对各种情绪表示多大的同情决定了他们对这些情绪是否得体的判断。

源于身体的激情

有些情绪是基于身体的某种状态或欲望,不应该表现得太强烈,因为朋友们不会对此抱有同感,他们的身体并没有处于相同的状态。比如说,肚子饿很正常,可是我们仍然觉得狼吞虎咽是坏习惯。有时人们会对食欲产生某种同情,当朋友们愉快用餐时我们会感到开心,因为我们会同情食欲。如果我们对此表现出厌恶,别人也会感到不快。正常人的胃口差别很大,因为他们身体习惯不同。我们会对一本围城日记或航海日志中所描写的大饥荒产生同情,我们设身处地地想象,描绘当时的情景,为之震撼和感动。但即使是这样,我们也没有感到真正的饥饿,因此说对他们的饥饿表示同情是不太适合的。

人类天性中吸引两性结合的情欲也是如此,这种情感虽然最为自然和火热,却要看场合。即使是在所有世俗和宗教戒律都不会加以任何禁止的两个人之间,这种情感也不是何时何地都无伤大雅的,但人们还是会对这种激情抱有同情。与女士交谈应该采取轻松、幽默、投入的方式,而不能用对待男士的方式。甚至在男人眼里,那些对女性漠不关心的人都是可耻的。

一切源于身体的激情都会引起我们的反感,过于强烈的感情表现会让我们厌恶。古代一些哲人认为,这是因为这些人类与动物所共有的冲动削弱了人性的尊严和高贵。不过如果按照这种思路,有些情绪是人和兽类共有的,但那并不都像是兽性,比如怨恨、感动,甚至感恩。因为我们对身体的那种欲望没有同感,所以我们会对此感到恶心。一些人只要欲望得到满足,也会对此丧失兴趣,然后变得和别人一样无法理解自己的情绪。我们会对任何使肉体产生强烈欲望的客观对象采取相同的处置方式,比如晚餐过后我们就会吩咐收拾餐具。

节制的美德蕴涵在对身体欲望的克制之中。用谨慎的态度去对待,就可以把这些欲望限制在健康和财富所允许的范围内,而节制就是让它们变得大方得体、谦和有礼。

由于同样的原因,人们总会觉得男人大声叫喊,即使他的肉体的疼痛有多么的难忍,也是很失男子汉的脸面的。但是人们也会对身体的痛苦抱以同情。前面讲过,我会不由自主地收回自己的手脚,如果看到有人要挨打;如果真的打了,我也会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但是因为无法亲身感受他的疼痛,所以我所受到的伤害肯定也微乎其微;但若他大喊大叫,则会让我觉得有点小题大做。所以说我们对源于身体的所有激情要么完全不能同情,即使引起我们的同情,那种感受也远远比不上当事人。

但有些感情是由想象而生的,这与上述的感情就全然不同。我的身体不会受到朋友身体感受的影响,但是我却很容易受情感的影响,很容易想象我所熟悉的人们头脑中的情况。我们更容易同情在爱情或雄心上受挫的人,因为那些激情全部出自于想象。如果是一个身体健康却倾家荡产的人,他的痛苦只会来自于想象而不是身体。他会想象自己大难临头的惨状:丧失尊严、遭受朋友白眼、被敌人轻视、无法独立、贫困潦倒,等等。与身体不同,这样对方会更容易影响我们的想象,因此我们就会对他报以更强烈的同情。

都说失去一条腿比失去一个情人更为不幸。但是,如果灾难的结果仅仅是失去一条腿,那就太蹩脚了。后一种不幸即使再微不足道,都远远超出前者。

只有疼痛感才会转瞬即逝,回想起来也不会让我们感到痛苦,所以我们才会好了伤疤忘了疼。但精神的痛苦却是极为长久的,有时朋友有口无心的话却会让我们耿耿于怀好久,烦恼不会随着这句话的消失而消逝。所以我们是被自己头脑中的观念所烦扰,而不是客观对象。我们被想象不断地折磨,除非让它从记忆中消失。

危险的疼痛才能引起强烈的同情,我们的同情心是被受难者的恐惧所激发,并不是痛苦。可是恐惧完全来自想象,而想象又是飘忽不定、难于捉摸的。当我们面对那些从前未曾相识、以后却可能遭遇的东西时,就感到忧心忡忡。就像痛风或者牙痛,虽然痛苦难忍,却招不来多少关注和同情;绝症即使没有痛苦,也能获得最深切的同情。

有些人因为看到外科手术使人的肉体撕心裂肺地疼痛,而产生过度的同感,头晕作呕。外部原因给身体造成的疼痛要比内部器官失调更为直接。我对邻居痛风或结石所受的折磨没有任何印象,却对剖腹手术、外伤或骨折带来的痛苦一清二楚。也正是由于新鲜和好奇,这件事才令人难以忘怀。就像一个人在观看过十几次解剖和截肢以后,就不会再为这种事情大惊小怪。但如果只是通过阅读或观看悲剧故事,即使看过五百多个,我们都不会如此麻木不仁。

在一些希腊悲剧里,展现肉体的痛苦是激发观者同情心的一种手段和方式。但其实并不是疼痛本身引起我们观赏的兴趣,而是另外一些东西:那些寂寞悲凉的气氛、迷人的悲剧色彩和浪漫主义的蛮荒氛围都深深吸引着我们。只有在知道了死亡的结局后,才会对英雄的痛苦有所关注。真正的悲剧不是通过苦难来表现的。企图通过表现肉体痛苦引起同情心是对希腊戏剧所建立的规范的最大破坏。

对肉体的痛苦抱以极少的同情,因此人们才会认为应该用坚强和忍耐来忍受这种痛苦。在接受残酷折磨时,如果一个人能咬紧牙关默默忍受,这丝毫没有违背人之常情,他的坚毅使他能够宽容我们的漠不关心,他的宽宏大量让我们钦佩和赞许。他的行为冲破了人性中最常见的软弱,使我们充满了惊讶和敬佩之情。

源自想象的激情

由于别人很难按照相同的思维方式进行思维,所以那些由于某种思维定式而产生的激情虽然看起来合乎情理,却很难得到人们的同情。虽然这种激情在日常生活中多少有点可笑,却是无法避免的。比如一对两情相悦很久的男女之间,自然而然会产生强烈的依恋之情,我们做不到用那位有情人的思维方式思考,所以无法体会他心情的迫切。但有些感情却很容易被理解和同情,如朋友遭受伤害之后的愤怒或者领受恩惠之后的感激之情,而且也会激发我们对他的敌人或者恩人表现出类似的愤慨或感激。

可如果他堕入情网,我们也不可能爱上他的爱人,即使我们可以理解他的感情。只要你不是深陷情网,任何人都会觉得这种感情与他的对象相差悬殊。那些无法亲身体验的人,总是会受到嘲笑,虽然爱情在一定的年龄段是自然的,并非不可原谅。而在第三者眼里,这些真挚热烈的情话都是荒谬可笑的。恋爱的人很清楚,“情人眼里出西施”只是他们的专利,和局外人无关,而且只要一直保持清醒,就能用一种开玩笑的态度来看待自己的感情。我们只愿意听别人,而且自己也愿意用这种态度来谈论爱情。人们讨厌考拉和佩特拉克那种一本正经、又臭又长的情诗,因为他们一说起缠绵悱恻的恋情就很唠叨,但人们却喜欢奥维赛的轻松和贺拉斯的大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