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左手沉思录,右手道德情操论
264000000045

第45章 右手《道德情操论》卷三(5)

当人们造访一个生活在痛苦、疾病和不幸中的弱者时,他马上会从悲哀中振作起来,从造访者的角度出发,思考人们会如何看待他的处境。此时,他会获得某种短暂的平静。但这种机械的状态很快消失,他又回到那种悲哀中,自我感叹并痛哭流泪。他的感情很像那些缺乏自制力的孩子,无法压抑自己的悲伤,只希望唤起旁观者的认同和怜悯。

一个意志较为坚强的人,可能会保持较长时间的振作,并尽可能使旁观者感觉到他的镇定。当他在巨大的不幸面前保持平静时,朋友们自然会对他表示钦佩。这种感觉使他受到鼓舞,促使他更加坚强乐观地面对压力。他努力不去讲述自己的遭遇,他较有修养的朋友们也会避免这种话题。他会用各种玩笑使朋友们开心,如果非要讲述自己的不幸,也会用一种坚强超脱的语气进行讲述。但他如果没有很好的自制能力,这种表现就不会持续太久。长时间的约束之后,他会难以克制自己的本能,对自己的遭遇感到悲痛万分。现在的风气让人们对软弱的情感报以宽容,如果某人家中遭受了重大不幸,一般只会允许最为亲密的亲戚和朋友去拜访,而不希望关系疏远或者陌生人的拜访。人们觉得,关系亲密的人约束较少,更能给不幸者带来关怀和同情。其实心怀恶意的人,最喜欢混在那些亲密的朋友中间,对不幸者进行恶意的拜访。此刻,最脆弱的人也会用一种看似轻松愉快的样子,对那些恶意的来访者表示蔑视。

真正具有坚强和果敢品质的人,会有严格的克制能力。他们聪明正直地面对各种复杂的局面。不管是激烈的党派斗争还是残酷的战争,他们都能成功地控制自己的冲动和激情。不管是不是独自战斗,也不管成败与否,也不管对手是敌是友,他都能保持理性和冷静。任何时候,他都不会忘记有位公正的旁观者,在时刻注意他的言行和感情,他们也不会忘记自己的良知。他已经习惯用旁观者的眼光去评价自己和周遭的事物。这种习惯,不仅规范了他的言行举止,更规范了他内心的情感。他完全认同那个公正的旁观者,甚至认为自己就是那个公正的旁观者。对他而言,这个伟大的旁观者下达的指令,是唯一值得恪守的。

综上所述,人们对自身行为的满意程度,随着自我克制的程度而变化。如果不需要自我克制,也就不会产生对自我的满足感。划破手指的人很快就忘记这种疼痛,但他不会因此对自己赞赏有加,因为这不值得他自鸣得意。如果有人在轰炸中失去了一条腿,通过强烈的自我克制,很快使自己的言谈变得镇定自若,为此他会对自己产生高度的满意感。大多数人会因为突发的不幸,变得惊慌失措,倍感痛苦,致使他们无法考虑其他的事情,不管是内心的旁观者还是外在的旁观者,此刻完全不会引起他们的注意。

我们在不幸中遭受的悲痛和辛酸,上帝会按照我们的自我克制行为对我们进行补偿。如果我们自我克制的程度越高,得到的快乐和幸福也就越多,由此我们对自身行为的满意度就越高。此时,我们不再为曾经遭受的不幸感到痛苦。斯多葛学派认为,真正的聪明人在各种不幸的遭遇中,不会感到不幸的环境和别的环境有何不同。他们的幸福在各方面都不会有所损失。也许这样的想法太极端,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痛苦虽然不完全消失,但会在自我赞扬中消失大半。

面对突然降临的不幸,明智坚强的人为了保持自己的镇定,必须作出巨大而痛苦的努力。因不幸产生的痛苦和出于对自身处境的看法,会使他备受折磨。他必须花费很大的精力,才够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公正的旁观者将会持有的感觉和观点上。此时,自己的荣誉、尊严和本能的情感,会产生严重的斗争。他难以完全做到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待问题,也无法听从良心的指导。当他为了荣誉和尊严而行动时,会受到上帝赋予他的自我满足感,并得到所有公正的旁观者的称赞。如果这种补偿完全弥补他的痛苦,他就不会因为私利而逃避某种不幸的过程。但这种补偿仍然难以弥补他遭受的不幸,因此他对自己和社会的功能都会被削减。要想在不幸降临时保持沉着冷静和清醒的判断,必须有承受痛苦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按照人类的本性,我们在一段时间以后就会适应种种不幸,恢复通常的平静。所以,如果他承受住突发的痛苦,自然就会地慢慢适应。一个装了条木头假腿的人会感到痛苦,而且当他预见到晚年的种种遭遇时会感到更加痛苦。但他很快就会像一个公正的旁观者那样,把那条假腿看成缺憾,但这种缺憾并不妨碍他交往或者安居的各种乐趣。他很快就能够使自己成为那个公正的旁观者,不再像开始时那样悲伤哭泣。他已经习惯于这种公正的旁观者的看法,这使他的生活变得安静,不再会因其他的念头而觉得自己不幸。

人们迟早都会适应自己的境遇。我们因此认为,斯多葛学派在这方面的解释是非常精辟的。在漫长的生活里,真正的幸福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那些微小的差别只是让我们偏爱或者逃避某种环境,但不会让我们对此产生强烈的感受。幸福存在于平静和安逸之中,在平静的地方就会有使人安逸的事物。在某种长期的、没有希望得以改变的境遇里,我们的心情早晚都会重归平静。沉稳的人会更快地恢复平静,并且能找到更多的乐趣。

我们不幸和混乱的生活,主要来源于对环境差异的过高估计。贪欲使我们把贫富差距看得过大,野心使我们把地位的差距看得过大,虚荣则使我们把名声的差距看得过大。被这种情绪影响的人,不仅在他的现实处境活得很可怜,也容易为了达到那些目标而使社会处于混乱。不过,只要他稍微考察一下就会发现,随和的人在任何环境中都可以保持平静、满足和快乐。有些处境确实比较让人开心,但没有一种处境值得用那种冲动去追求。那种冲动会使我们违反审慎或正义的规范,并为自己的蠢行懊悔不已。如果没有审慎和正义原则的指导,那人会进行各种危险的游戏,而毫无所得。

伊庇鲁斯国王对自己的亲信讲述了一系列的征服计划,最后,亲信问:“那陛下最后准备做什么?”国王说:“到那时,我要和朋友一起共享快乐,一起过轻松的生活。”亲信又问:“现在陛下就那么做的话,又有什么不可以呢?”我们梦想中的生活看似是最幸福快乐的,其实和我们现实中唾手可得的快乐没什么区别。除了某些虚荣心和优越感之外,即使最为低下的地位也能找到最高的地位中的一切快乐。一切能够让人宁静快乐的原则都和虚荣心、优越感无关。我们急于摆脱穷困的处境,希望在高贵的生活中享受到快乐,但这两者几乎完全不成正比。不管是翻阅历史文献,还是观察身边事物,或者回忆自己的经历就会发现,真正不幸的人,是那种不知道自己已经生活在幸福中,应该心满意足的人。有人本来十分健康,但还是想通过药物延年益寿,他墓碑上的碑文是:“我曾经有个健康的身体,但多余的追求让我躺到了这里。”这句话可谓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贪欲产生的痛苦。

有个想法可能让人觉得奇怪,但我们仍然相信是正确的:还没有一败涂地的人,往往不像那些身处在无法挽回的境地中的人们,那么乐意回到以往的宁静生活中去。面对飞来横祸的打击和从天而降的不幸,睿智的人和软弱的人会有截然不同的反应。时间最后会安慰软弱者,使他意识到自己应该具有尊严和男子气概,才能达到平静的境界。对假肢的适应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证。在面临子女、朋友或者亲人的死亡时,睿智的人也会陷入理性的悲伤之中,而一个多情的柔弱女子,这时几乎会悲伤得发疯。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会使这个女子的心境平静得同最坚强的男人一样。睿智的人对此有着明确的认识,使他们很早就能从无法补救和挽回的灾难中恢复到平静状态。

那些本来可以挽回,或者看似能挽回的灾难,其补救的成本可能超出了当事人可以承受的范围,为此他对种种徒劳无益的尝试,对尝试能否见效的焦虑,以及这种尝试遭到失败时的打击,都使他难以恢复心灵的平静。相比之下,那些更大的,并且无法避免和挽回的灾难,往往会让他在两个礼拜内恢复平静。君王的宠臣被冷漠,权臣被驱逐,富翁沦为穷光蛋,自由之身被扔进牢笼,身强力壮者变成绝症患者。在这些情况下,那个反抗最小、最为从容认命的人,反而最容易恢复平静安详的心态,最容易体会冷淡的旁观者,并用它来分析自己曾经面临的那些斗争和不幸。拉帮结派、阴谋诡计会使政治家陷入不安,开发金矿的憧憬会让破产者失眠,整天想越狱的囚徒无法享受监狱提供的安宁,最讨厌医生药方的人就是那些不见疗效的病人。

我们对他人的同情,与男子气概的自我克制关系密切。因为这种自我克制的天性和本能,在邻居遇到不幸时,我们同情他们的悲痛。当我们自己遇到不幸时,这种自我克制使我们控制自己的哀伤。同样因为这种本性,在别人取得成功时,我们会对他表示恭喜;在我们自己取得成功时,会约束自己的过分喜悦。在这两种情况下,我们对自己情感的控制,正是源自对他人感受的揣测。

我们最为尊重那些具有完美品行的人,因为他们能有力地控制自己自私的天性,具有能敏锐感受别人富有同情心的本能。那种具备随和、慈善、雅致、伟大、庄严、大方等美德的人,肯定会由衷地赢得我们的热爱和钦佩。

最容易同情别人的人,也最容易实现自我克制。对他人的快乐或者悲伤最为同情的人,也最能克制自己的快乐和悲伤。具有较强人格力量的人,就很容易获得这种最高度的克制能力。但具备这种潜质的人也许没有获得这种能力,他可能从来没有遇到过严重的党派斗争或者残酷的战争,没有体验过领导的专横、同事的猜忌,或者属下们的阴谋诡计。当他在年迈时,突然遇到这些变故肯定会觉得惊心动魄。那些天生完美的自我克制能力,此时需要锻炼和实践。任何一种良好的品质都不能缺少它们。苦难、危险、痛苦和灾难是促使我们实践这种品德的老师,但没有人希望在现实中遇到这些老师。

最能培养人类高尚情操的环境,不一定有助于形成严格的自我克制。处于舒适环境中的人,最容易体谅别人的痛苦;面临苦难考验的人,则会竭力克制自己的感情。舒适宜人的自然环境和悠闲宁静的生活节奏,最有助于我们发扬并完善那些温和的美德,但这种环境未必有助于形成自我克制的习惯。在严酷的战争、动乱和派系斗争中,最容易培养坚韧的克制性格。但我们的人性常常这种严酷的环境中,遭到扼杀和压抑。士兵难以得到敌人的宽大处理,所以也就不会对战俘手下留情。这种事情经历多了,人性肯定会受到很大的冲击。为了使自己安心,他必须学会无视自己造成的各种不幸。虽然这种环境可以锻炼人高度的自我克制能力,但也会促使图财害命等罪行,并削弱甚至消除对他人生命或财产的尊敬,而这种尊敬正是人性和正义的基础。所以那些富有人性的人在努力追求荣誉的时候,往往缺乏自我克制能力,一旦遇到艰难险阻就会泄气。而那些能够自如地进行自我克制的人,他们对人性几乎非常淡漠,随时准备投身最凶险的事业,任何困难和危险都不会使他们丧失勇气。

当我们孤单的时候,会极为敏感与自己有关的东西。我们可能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善行,也容易夸大自己受到的伤害。好运常常使我们过于兴奋,厄运往往让我们倍感沮丧。和朋友的谈话可以使我们的心情有些好转,和陌生人的聊天则会让我们更加超脱,因为我们心中那个抽象的旁观者,常常需要被真实的旁观者唤醒。那个旁观者会告诉我们,从我们最疏远的人那里,才能学会高度的自我克制能力。

当你处在不幸之中,不要一个人暗自伤心,也不要沉溺于最亲密的朋友的同情。尽快地回到正常的生活中去,和那些陌生人、不了解你或者不关心你的人一起生活。不要逃避你的敌人,向他们显示你克服灾难的勇气,消除他们幸灾乐祸的心态,这样你的心情才会更加畅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