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千古第一情种柳永
2643000000006

第6章 叛逆的少年——这家伙将来怎么得了

(一)逃学

时光“哧哧”地流失,柳永已经长成十几岁的小伙子了,任凭那些圣贤书的内涵多么高深,却无论如何也阻挡不住青春期的到来。曾经长时间被称为“小乖乖”的柳永现在变得越来越不乖了。

他和班上的一些同学,开始偷偷地逃课,躲学。其实,逃出学校之后,他们也不知道到底想做些什么,有时候跑到中峰寺去玩,有时候一直跑到武夷山上去。而有的时候,就是随便跑到河边去走走,打打水漂,有时候干脆就哪儿也不去,就找一块人迹罕至的草地,躺在那儿,看看蓝天白云,看看青山绿水。

这一天,还没有放学,柳永就偷偷地望了望前面的老师,只见老师两手背在身后,两眼望着天花板。于是,趁其不注意,一溜烟就跑了出去。

出了教室门,就不知道往哪里跑了,他放慢了脚步,一边走一边想:到那儿去呢,唉,要是把同学也叫出来就好了,一个人多没有意思啊!

柳永沿着小河走了很长一段时间,突然又想起了中峰寺。

还是去中峰寺吧。

其实,你逃什么逃呢,特没意思。我小学的时候就逃过,一边感觉找不到地方去,还一边担心着班长记我的名字呢!

(二)诗余

不知不觉就到了中峰寺,刚一进门,庙里的和尚就笑呵呵地招呼。

才子同学,怎么今天又来这里玩了,没有上课啊!

哦……今天……今天老师有事,提前放学了。

你来看看这首词,一个有名的作家写的,你看看写得怎么样?

柳永跟着和尚进了会客室,和尚从书架上抽出一张纸,上面写着这样一些文字(无名氏《眉峰碧》):

蹙破眉峰碧。纤手还重执。镇日相看未足时,忍便使,鸳鸯只!

薄暮投孤驿,风雨愁通夕。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

柳永看了看,只见这篇文学作品有点像诗,却又不太像,句子不太整齐。

这是什么文学体裁?这是诗歌吗?

这哪算得上是诗歌啊!这叫诗余,有的人叫它长短句,还有的人称它为“词”,那些写不来诗歌的人才会写这玩意呢,这是一个小市民写了放在这里的,我也没有怎么看。

不过我觉得写得挺好,的确挺好的,表达出了作者真实的感情。

这哪能跟你写得诗相比啊,你写的诗歌那才叫棒呢?

不,这篇东西写得的确很好,我很喜欢。

学生,我老人家跟你说句实在的话吧,千万不要学这个没有出息的东西。要学就要学点真本事,学写诗歌。你前些日子写的诗歌不是很不错吗?

你把它送给我可以吗?我喜欢。

这东西没有什么用,你要就拿去吧,我早上还差点扔进垃圾桶了呢。

的确,这种文学体裁是被人看不起的,无论内涵多么丰富,无论哲理多么深厚。因为这种文学体裁来源于唐代歌手唱的歌词,而歌星和演员在古代的地位是非常底下的,甚至可以说是非常卑贱的,要是赵本山和周杰伦跑到唐宋年间去,哎!那就让他们见鬼去吧,估计汴京城的犀利哥都看不起他们呢。

所以从他们那里传来的东西自然也好不到那里去。

人们称它为小道,是诗人的余事,甚至文人自己也看不起这种作品。

予少时汩于世俗,颇有所为,晚而悔之,然渔歌菱唱犹不能止;今绝笔已数年,念旧作终不可掩,因书其首以识吾过。

陆游同志在晚年出书的时候,自己检讨自己说:我小的时候不懂事,喜欢追求时髦,所以写了一些这样的垃圾东西,长大些后,终于懂事了,我后悔了……

正是这首《眉峰碧》与柳永的相遇,使得词终于登上中国文学的高贵厅堂,否则它就只能躲在市井的角落里,仰望着那座熠熠生辉的诗歌顶峰。

是的,宋词要感谢《眉峰碧》,《眉峰碧》要感谢柳永。

不管它了,我们的故事继续。

和尚问:你说它写得好,那你知道它在写什么吗?

这是一首爱情词,写对自己喜欢的女子的思念。

这么小就懂得爱情了啊!

柳永一直只记得“出家人不打诳语”,但是没有想到这个出家人居然会开玩笑。

柳永顿时就羞红了脸,一时无言以对。

是的,这小伙子那懵懂的青春意识开始萌发了。

我们等着瞧吧!

(三)写词

柳永对这首词,格外钟爱,看了一遍又一遍,他觉得词比诗歌有意思多了。于是,他就把这首词贴在自己房间的墙壁上,读了一遍又是一遍,直到背得滚瓜烂熟。最后终于懂得了填词的章法。

可是他对这还不满足,他还想写出其他不同的词。于是,他又偷偷到城里去买了一本词集。这本书叫《花间集》,这是各个作家的作品选集。其中有个最牛的作家叫温庭筠,这位同志我们可能不陌生,他还在我的初中语文课本上写了一首《望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当年,我们语文老师除了让我们背诵之外,还喜欢给我们出这样的考题:“肠断白蘋洲”这句是否可以去掉?

我至今还没有弄明白,可以去掉吗?

这本《花间词》就成了柳永的课外书,上课下课他总是独自趴在课桌上,研究他的词。这像我读初中的时候,一些学生在上物理课或是化学课的时候一心去研究他的金庸和古龙,跟那些浸泡在玄幻小说或是穿越小说的中学生一样着迷。

他一边读,一边也练习写,他觉得那些词比诗好多了,因为他觉得词不要求像诗歌那么整齐,有的句子长些,有的句子短些(实际没有那么简单,他还小不懂)。

当然,他写的这些词,艺术性比较差,所以既没有同学喜欢,更没有老师欣赏。所以,一首都没有流传下来。

但是,天赋就是兴趣,兴趣就是天赋。柳永将用他的生活来证明这句话。

(四)游玩

三兄弟,一头扎在书堆里,勤学苦读,从来都没有出去玩过,甚至想的念头都没有产生过,可以说,这种教育简直到了摧残人性的地步,距离以人为本的理念相差太多太远。

想连家乡素有“风景奇秀甲天下”的武夷山都没有游玩过,说出去真是太不像话的,只是在临进京之前,柳永才壮着胆子提出游玩的想法。

没想到妈妈居然慷慨地答应了,爽直的态度让柳永感到那是幻觉,他呆呆地站在地上,静静地望着妈妈,眼睛出发疑问的目光。

因为他在提出之前犹豫了好一阵子,等待着妈妈的千推万阻,自己将费尽唇舌来劝说妈妈。而且他的劝说词都准备好了:

等我们游玩武夷山后,我们一定呆在家里好好看书,认真背书,积极备考,哪儿也不去,一会儿都不玩。求你了,妈妈,求你了,妈妈……

没想到,自己准备的这些词句一句都没用上,全部浪费了。

柳妈妈笑了笑:怎么啦,玩就玩呗,只是要注意安全,上山要小心,走慢点,不要跑,更不能打闹。早点去,早点回,知道吗?

适当的放松是为了更好地学习,看来一千年前的柳阿姨都懂了,为什么那些中学老师就不懂呢?那些逼着孩子参加奥赛班和钢琴班的父母就不懂呢?

柳永高兴得裂开了嘴,一撒腿就往书房里面跑,到书房给两个哥哥报喜去了。

武夷山景色优美,风光秀丽。柳家三位少爷流连于山水之间,乐不思归。

柳永更是灵感勃发,思如泉涌。他秀口一吐,便是好词一首(《巫山一段云》第一首):

六六真游洞,三三物外天。

九班麟隐破非烟,何处按云轩。

昨天麻姑陪宴,又话蓬莱清浅。

几回山脚弄云涛,仿佛见金鳌。

这首词到底写什么呢?有人说“六六”指的是武夷山的三十六峰,那“三三”指的是武夷山的九曲溪,也有人说,那“六六”指的是三十六洞天,那“三三”指的是九天。反正都是在写武夷山,大自然的美景,美丽的神话故事,彼此相映成趣,勾勒出了武夷山水的奇幻与旖旎(二十多年后又写了类似的词)。董仲舒老师告诉我们说诗无达诂,也拿不准它到底该如何解释,管它呢,反正当时的读者看了之后,一个个惊呼:这么小就会写词(填词),真不愧是鹅子峰下一支笔,太他妈牛X了!天才天才,神童神童,将来一定是个诗人,是个大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