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最真实的汉朝
2648400000002

第2章 传说有个鸿门宴

第一节 千钧一发有玄机

项羽大军一路西进,攻至巨鹿时,与秦军大将章邯展开了激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巨鹿大战。最终,项羽完胜。走投无路之下,章邯投降项羽。此时,楚军可长驱直入,不会受到秦军太多阻碍。但是,大战刚刚结束,探马即回来禀报,称刘邦10万大军已攻入咸阳,驻军灞上。项羽听到,猛然一惊,像是被天空中突然炸起的响雷击中一般。过一会,他的心情有所好转,但还是不安地喃喃自语道:“我项羽在战场上所向无敌,天下莫与争锋者,今小小刘邦却爬到我头上,实在可恨。”

这时,亚父范增走过来道:“刘邦的举动我们不得不防。”项羽转了转眼珠,轻蔑道:“那又怎么样?难道他刘邦能与我一争高下?”项羽这种目中无人的态度把亚父的话堵住了,于是不敢再开口。过了好一会,项羽坐到椅子上,用力地按了按桌上的宝剑,狠狠地说道:“我已打败秦军主力,入关已易如反掌,看他刘邦有何实力与我争!”声音里透露出强烈的憎恨。亚父范增点头道:“看他刘邦也不敢与你抗衡。”

刘邦驻守在灞上,听说项羽大军一路向关中奔来,心中自然惴惴不安。他很犹豫,不知如何是好,内心一种强烈的成为天下之主的渴望与畏惧项羽实力的心理互相纠结着。刘邦站在朝阳之下,长吁短叹起来。本来,楚怀王对各路大军有言在先,先入咸阳者为王。现在项羽跟着自己来了,而且带着杀气,自己又没实力与之抗衡,实在是让他伤心。刘邦认为,要想成为天下之主,就不能与项羽硬碰硬,而是要“巧取”。用刘邦自己的话说就是“只要上天保佑,运气一定会降临在自己头上的”。在这种情况下,刘邦更相信天命,而项羽更相信实力。这两股力量的交锋无疑会碰撞出美妙的火花来。事实上,刘邦一直有天相。

就在楚军大举西进时,刘邦与群臣商量,是否在半路予以阻击。但始终悬而未决。当时,刘邦还不能肯定项羽就是冲着他来的,所以抱有一丝侥幸的憧憬。过了几天,刘邦等人依然在讨论对付楚军的问题。这一天,一个老先生得到消息,匆匆忙忙赶到灞上告诉刘邦:“沛公,项羽在巨鹿大战中完胜,而且俘虏了秦军大将章邯。项羽当时就封他为雍王,并许诺他,如果楚军攻克关中,就全部交予章邯管理。”

刘邦听完这话,神色突变,这就预示着,项羽不但会攻进关中,而且还要破坏盟约,与第一个进入关中的自己争夺天下。形势紧迫,刘邦果断做出决定,下令左司马曹无伤率领精锐部队镇守函谷关,阻击楚军西进。

曹无伤大军顺利进驻函谷关。不多日,他就得到消息,楚军40万大军气势汹汹,正向函谷关猛冲而来。曹无伤听了,心生寒意,有些六神无主。几天时间里,探马不停飞报,让曹无伤产生畏惧心理。本来,曹无伤就是个不能担当大事的人,更是胆小如鼠,面对这么强大的敌人,他当然心生退意。但军令如山,谁也不敢违背。走投无路之下,他与贴身谋士合计,令一队军马偷偷溜出函谷关,将刘邦军与楚军对抗的计划全部泄露给项羽。项羽闻讯,勃然大怒,根本不假思索,将40万大军安营扎寨,准备武力攻克函谷关。

形势非常严峻,但刘邦却一无所知,他认为曹无伤能镇守函谷关,保住自己在关中的地位。但项羽得到函谷关布防的消息之后,40万大军全力猛攻函谷关。曹无伤早有投降的意思,见项羽大军密如星雨的进攻时,自然不战而败。函谷关失守,楚军大举进入关中。楚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扫荡关中东部地区,占领了新丰鸿门,在此驻军。楚军军营鸿门与刘邦军军营灞上仅40里路程。

这时,亚父范增站在项羽面前,郑重地发表评论道:“昔年,刘邦在东边家乡时既贪财又好色,可自从进关之后,财物和美女就都不要了,我看他野心非凡,恐怕想与大王争夺天下啊,你不如趁早下手,杀了他算了,免得养虎为患,将来后患无穷。”项羽顿时火冒三丈,一拍桌子猛然站起来道:“看他刘邦有什么实力,能与我争夺天下,我定要除了他。”这时,曹无伤已投降,他告诉项羽道:“大王,刘邦想在关中做王,他准备拥秦王子婴为相国,将秦国宫廷中的一切占为己有。这是关中妇孺皆知的事实。”

项羽已听不下去,咬牙切齿地喊道:“我发誓,要将刘邦人头取下。”

第二节 左右战局的友谊

项羽是一条真正的血性汉子,这是世人皆知的事实。在百姓心中,他不但是顶天立地的好汉,而且是说一不二的英雄。项羽决定第二天攻打刘邦军。面对“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的残酷局面,项羽的部下以及刘邦的谋士都心急如焚。楚军中流行着项羽必胜的流言,而刘邦军中流传着刘邦“吉人自有天相”的言论。两军士气都鼓动起来,战争一触即发。

两军对峙,并非铁板一块。楚军中的项伯就与刘邦军将领之间有深厚友谊,这个刘邦军将领就是张良。相传,在一次作战中,张良救过项羽的叔父项伯的性命。从此,俩人交情日深,可称是莫逆之交。楚汉两军之间的战事常常由他们俩互通有无。在此情况下,张良越发感觉项伯是自己的政治盟友,将来一定会起大作用。项伯知恩图报,也不问回报,一心保护张良,生怕他某日被楚军捉拿,更担心他有一天死在战场上。

这次,楚军就要以40万大军攻打灞上,项伯自然惊慌失措,想到自己的救命恩人张良身在汉营中,心里七上八下。他躺在卧榻上苦思冥想,但始终想不出两全其美的解围之策。于是他站起身来,穿戴整齐,带上侍从,骑上坐骑,趁着夜色飞奔向汉营。几个时辰之后,项伯见到张良,并将楚军第二天对刘邦军发动总攻的计划合盘托出。张良顿时惊恐万分。项伯劝慰道:“恩公,还是快快离开吧,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张良皱起眉,轻轻地抚了一下额头道:“我是特地辅助沛公进关的,现在他有危险,我若只顾自己逃亡,实在不是大丈夫所为,无论如何我也得向他道别一下。”

项伯觉得也有道理,便对张良道:“也好,你务必在天明之前离开,否则会大祸临头。”张良点头,将项伯送出营地。回到营帐之后,他焦急地在营帐转了两圈,然后什么话也不说,掉头就往中军帐奔来。

刘邦在沉睡中醒来,张良将情况说明。他吓得差点儿跳起来。张良已镇定下来,看着刘邦急切的样子,他拉着,请他坐在桌前,严肃地道:“沛公,我们还是商量对策吧,急是无济于事的。”这时刘邦才清醒过来,长叹一声道:“现在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案呢?”张良沉思片刻,神秘地道:“现在还有些时间,我们一起赶往楚军,向项伯说明,我们并无争夺天下的野心,这只是谣传。”刘邦摇头道:“恐怕那项伯不会听我一面之词的。”张良淡淡一笑道:“有我呢!我曾在战场上救过他一命,相信他能听我们的。”刘邦此时才看到希望,道:“是吗?如此甚好,我们赶紧出发。”

见到项伯,刘邦再三解释,刘邦军没有争夺天下的野心,不曾反抗项羽。这一行,张良还促成了刘邦与项伯两家的一门亲事。从此,刘邦与项伯成为姻亲。这无疑是刘邦最明智的举动。一来,与项伯结姻,让楚军中的军事情报源源不断地送到汉营,为刘邦军保存实力,为日后反败为胜赢得了缓冲的时机;二来,为刘邦大军征服天下人心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人说霸王无道,刘邦仁爱。这次刘邦能转危为安,就会使支持他的百姓树立信心,让越来越多的人崇拜他,敬仰他。凡此种种,只能说明刘邦善于谋划,惯用智谋,是正中项羽软肋的劲敌。

这一计策果然起作用,项伯被刘邦的宽仁所打动,加上现在又与他结成姻亲,因此更愿意帮助他一次。就内部因素来看,项羽嫉贤妒能,不喜欢为他出谋划策的项伯,处处冷落他。不得志的项伯自然闷闷不乐。这次新结亲家有难,他自然要鼎力一助了。

张良是个精明人,他看出项伯有帮助之意,于是就当面向项伯提出,这次完全是误会,误会的根源就是霸王对沛公缺乏了解。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项伯请刘邦亲自去楚军军帐中当面澄清、谢罪。他答应,到时在项羽面前说情,保全刘邦和他的军队。

果然,项伯回到楚营之后,在项羽面前百般游说,最终让他接受了刘邦亲自进楚营谢罪的请求。

消息传到汉营,刘邦、张良等人高兴至极,认为缓兵大计终于成型。经过一番准备,刘邦亲点将士,决定奔赴楚营,参加项羽摆设的鸿门宴。

第三节 项庄怒剑指沛公

第二天一早,刘邦便与张良合计,应带多少人去参加鸿门宴。张良是个老谋深算之人,他认为,项羽赴宴,危机重重,项羽可能会利用特殊手段,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冒死一试。他建议刘邦带领一百多个侍从,个个全副武装。作为项伯的老友,张良自然是随身前去。就这样,刘邦一行人马风尘仆仆地向楚营赶来。

从天蒙蒙亮走到太阳高高升起,刘邦终于看到楚营。站在关卡上,刘邦心中很是沉重。说明了身份和来意,哨兵就去汇报项羽了。张良看着刘邦,只见他心神不宁,像热锅上的蚂蚁。他马上安慰道:“沛公,只要我们诚心诚意,相信霸王不会对我们怎么样的。”刘邦心里好受一下,但依然惴惴不安。就在此时,项羽的营门打开,一对人马走出,接着大声道:“有请沛公进中军帐谈话。”刘邦这才精神起来,左右看看,发现卫兵们个个表情冷峻,似乎透露出一股杀气,他的心已跳到嗓子眼上了。

一步一步地走进中军帐,只见项羽站在营门口,面色铁青,双手叉在腰上,并不主动打招呼。刘邦见了,想都不想,强颜欢笑,走上去躬身行礼道:“将军,别来无恙。”项羽很不以为然,转身就往帐内走。大家一起进帐。刘邦更加害怕起来,他对项羽说道:“项将军,我本来是同心协力与将军攻打秦国,您在河北,我在河南,我也没想到自己会先入关中。今天能在这里见到将军,实在是高兴啊!现在有人挑唆我们之间的关系,说我坏话,让您生气了,这是多么可耻的行为啊!今天我来,就是要向您澄清事实的。”

项羽见刘邦这样低声下气,心中的怒火顿时消了许多,他转身看着他的眼睛,看得出,刘邦很谦卑,而且始终不敢发出骄傲的神采来。他说道:“好的,这都是你手下大将曹无伤说的,其实我也不太相信。”这话一出,范增马上不高兴起来,他明白,这只是刘邦的一面之辞,就现实表现来看,刘邦已形成气候,并打算将楚军打败,创造一个刘氏王朝。如果不早早铲除刘邦军,那楚军将后患无穷。

本来,项羽打算在战场上与刘邦一决高下,他认为这才是大将军,或是天下英雄所为。项羽并不赞成用阴暗手段除掉刘邦。但范增却不一样,他认为这次召开鸿门宴,是杀死刘邦的绝好机会。这种不废一兵一卒就将10万大军首领除掉的买卖,谁也不愿意放过。范增是个谋略家,项羽是个实战家,两人性格上不和,战略上不是同一方向。就这一点来说,范增的计划可能实施不了。一个是阴谋家,一个是阳谋家,两者相克。但范增觉得,一个能独当一面,并开创一个时代的大王,应该阴阳并蓄,文武双全。对于这次斩杀刘邦的计划,范增恨不得亲自执行。可见,他对这次机会的重视。

本来,项羽是确定刘邦要称王才要斩杀他的。现在,刘邦已低三下四、谦卑地向自己认错。所以他的心理状态马上发生180度大转弯,觉得刘邦这人老实、本分,不会成为自己争夺天下的障碍。正是这种义气用事,才让范增气愤不已,他想自己做主,将刘邦斩杀。他看到项羽拿着酒杯嘻嘻哈哈地与刘邦谈话时,心凉了半截。他几次举起身上的玉玦,打算摔玉为号,将刘邦一干人马杀死。

站在幕后的几百名刀斧手紧紧地握住兵器,随时准备冲出来,将刘邦一干人等头颅取下。千钧一发之际,范增狠狠地对项羽使了一个眼色,项羽只淡淡地瞟了一眼,然后又转头与刘邦喝酒,很不以为然。很明显,项羽动了恻隐之心,决定保护刘邦。在项羽看来,刘邦虽然是大敌,但他实力远逊色于自己,在他面前有两条路:一是成为他的属臣,保全自己的实力;二是与自己对抗,这必然会让他死无葬身之地。出于这两点的考虑,项羽渐渐有了计划,在鸿门宴上大可与之觥筹交错,一旦他有举动,楚军必将大举进攻,消灭刘邦军。

根据项羽的性格,在战场上比在鸿门宴上杀死刘邦更体面。项羽一直被尊称为“楚霸王”,如果让人知道霸王在鸿门宴上暗杀刘邦,那是多么丢面子的事啊!当然,这都是项羽自己的认识,只能代表他的个人观点。而范增却不这样想,这是不动刀枪即可战胜强敌的绝好机会。争夺天下的大事业,不择手段是正常,量他凡夫俗子也不敢说三道四。这都是范增的观点。同样,也代表了大部分人的观点。

范增的脸色越来越难看,他不停地对项羽示以严厉的眼色,但他都视而不见,与刘邦、张良二人开怀畅饮,谈笑风生。这个宴会再也不能进行下去了,范增心想:如果不杀刘邦,你项羽为什么要精心布置几百名刀斧手在帐外?为什么要以我的眼色行事?现在,你项羽竟然被刘邦几句讨好之辞要放弃一个关键计划,这只能断送你的前途,甚至是性命难保。

想到这里,他有退出宴会的打算,但又想想自己是他的亚父,是长辈,是重臣,于是又没动,他果决地站起来道:“军营中,没什么可以助酒兴,我去请个乐子来,为宴会添几分颜色。”说完,范增就出了营帐。这时,刘邦眼睛瞪得大大的,心中七上八下,感觉范增又在使伎俩,自己小命又是危在旦夕了。这时,刘邦更哀怜地看着项羽,希望他能阻止,但又不敢让他察觉,生怕自己的真实想法被他发现。

过了一会,范增走进来,躬身对项羽道:“大家酒兴正浓,我请来项庄,为大家舞剑助兴。”说完,项羽的堂弟项庄进来,提剑行礼道:“大王,军中无乐子,就让我来给您助兴吧!”项羽见状,不假思索地大笑起来道:“好!如此甚好。”凭直觉,刘邦已猜出范增的用意,为了保持大将风范,他不轻易站起来表示自己的紧张和不安。张良更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额头的汗珠已清晰可见。在这种情况下,项庄拔出宝剑,在宴会大帐中央舞起剑来。

开始,项羽满脸欢喜,刘邦也强颜欢笑,张良则提心吊胆,范增在一旁洋洋得意。只见,项庄的剑在宴会上自由飞舞,忽如苍龙过云,忽如金凤游山。他矫健的身姿和如梦如幻的剑法,很快就让人沉迷。刘邦不禁竖起大拇指称赞。就在此时,项庄将剑舞至刘邦面前,剑锋在他眼前晃来转去。有时,剑锋差点儿刺到他的脸上。几次之后,刘邦紧张起来,认为来者不善。范增开始气定神闲,端起酒杯喝酒。项庄的剑在刘邦喉咙下不停地飞舞,项羽有所察觉,为了防止意外,他主动站起来,拔出宝剑,大声地喝道:“项庄好剑法,容我来与你伴舞。”说完,项羽就站在中央,与项庄同舞。

俩人一起舞剑,项庄目标是杀害刘邦,而项羽的目标则是保护刘邦。所以,每当项庄的宝剑划到刘邦面前时,项羽都会舞到他正面,挡住刺向刘邦的方向。这样,刘邦就可以轻松地喝一杯酒。张良在一旁吓得几乎要跳起来。好在项羽大仁大义,始终保护着沛公。后人常说,项羽的双臂像一个大鹏鸟的双翅,严严实实地遮盖了刘邦的身体,让他平安无事。

范增见到这一情景,气得差点儿跳起来。他嘴里的酒似乎在变味,让他感觉项羽在让他喝毒酒,始终不能下咽。好一会,他才将口中的酒吐出来,脸色极为难看,像是一个大病初愈的老人。

这个计划很明显要破产了,范增站起来,想说点什么,但又坐下,他们认为项羽是没出息的人。虽然是个英雄,可永远成不了一个天下之主,用今天的话说,顶多只能做一个成功的打工者。要想成为老板,有太远的路要走。不难看出,项羽身上所表现出的战略眼光以及领袖气质远远不如刘邦。这次鸿门宴,项庄已能斩杀刘邦,但项羽就是不懂战略,让这个改变历史发展进程和自己命运的机会落空,实在让人失望。

项庄是英雄,所以他不能领导军队,因为他没有灵魂。很大程度上,项羽与他是同一类人。就这一点来说,项羽不如刘邦。鸿门宴还在继续,不论刘邦的命是真有“吉相”,还是草命一条,其实,历史总是怜爱那些依靠自己努力的,富有智慧的谋略家。项庄舞剑是为了除掉刘邦,但项羽出于英雄的义气,保护了他。不知日后刘邦会如何对待他。当然,这需要历史事实来回答。刘邦的性命有韧性,项羽性命有刚性,这是两者的区别,如果让两人调换一下位置,项羽是必死无疑的。

第四节 樊哙救主

眼看项庄一步步地逼近刘邦,又看项羽站起来缓和局面,张良提到嗓子眼的心又掉了回去。刘邦坐在席位上越来越恐惧,端酒盏的手都有些发抖。也正因为此,有人说刘邦贪生怕死。其实,就当是情况来看,刘邦并不是一味地想着自己的安危。

一来,他是为自己的前途着想。当时形势对项羽越来越不利,天下人都渴望成为刘邦的子民。在这种情况下,刘邦如果发生意外,天下形势将会斗转星移,变成项羽的天下。项羽是个感情用事,反复无常之人,就是他得了天下,相信他的王朝也不比秦王朝好到哪里去。虽然刘邦没有这么崇高的理想,但他渴望通过自己来实现天下太平。就客观上来分析,刘邦更顺应时代,更能代表当时百姓的心声。因此,刘邦不想轻易死去,他身后有庞大的政治企图。二来,他是为身边的将领和侍从着想。刘邦是个仁爱之士,从来不鄙视别人,也不轻易动生杀大权,爱兵如子。这次,张良坐在自己旁边,樊哙在外面负责警卫工作,手下还有一百多名士兵,人心都是肉长的,每条生命都是平等的,所以刘邦不但怕自己丢了性命,更怕身边爱将丢了性命。就这一点来说,刘邦是深明大义的,并不敢随便将手下任人宰割。

出于以上两方面的考虑,刘邦贪生的念头越发强烈。张良见项庄舞剑舞得兴起,刘邦仍然有生命危险,于是就站起身来,躬身对大家道:“各位请便,我出去如厕便回。”说完,直着腰板就出去了。到了帐外,他长长地叹息一声,用力地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向不远处的樊哙走来。还没走几步,樊哙就急匆匆地冲上来道:“怎么了,张军师,难道情况有变吗?”

张良将情况说明,樊哙大吃一惊,拍着胸脯道:“我进去守护沛公,就算死也要死在一起。”张良摇头道:“不行啊!不要去送死了。”樊哙很不高兴地道:“沛公是我的主人,奴才为主人死,天经地义。我现在就进去。”说完,樊哙就提着崭新的盾牌和宝剑向中军帐中闯。他只身一人,怒气冲冲,连天边都腾升起一团乌云来,显得很肃穆。

走到大帐前时,看到一对卫兵手执长戟,交叉当空,长长的一竖排,场面非常森严。这时,樊哙停住脚步,大声吆喝:“让我进去。”卫士个个面色铁青,不说半句话,只是静止在那里。樊哙知道说话无用,于是用力扬起盾牌,用力一撞,将一排卫士全部撞到,轻松闯进中军帐。

这时,帐内鸦雀无声,项羽见生人闯进军帐,下意识地手按剑柄,大声呼叫道:“何人敢擅自闯进我军帐。”樊哙怒气冲冲地盯着项羽,眼睛瞪得透圆,眼角都快裂开一道血丝了,头发起得一根根竖起来。他只朝西站着,紧紧地握住宝剑,气得说不出话来。这时,张良急匆匆地走进来,叩首道:“霸王,这是沛公的贴身侍卫,名叫樊哙。”项羽认真地打量了他一番,高兴地道:“好一个英雄好汉,这性格很不凡啊!”说完,项羽赏赐一杯酒和一只猪腿给他。樊哙叩首感谢,他满满地饮了一杯酒,然后愤愤不平地道:“当初,楚怀王与将士们约定,谁先入关中,谁就位王。现在沛公先进关中,可并没有做王。他封了库房,关了宫室,派重兵天天把守,就是等将军归来。沛公如此劳苦功高,将军不但没有给他赏赐,反而要加害于他,这不是走秦国的老路吗?”说完,他将酒盏放下,在盾牌上切猪腿肉吃。

项羽听了,自然高兴起来,因为他自己从刘邦的举止中判断,他一定没有叛逆之心,一心要顺服楚军。就这一点来说,他已深信不疑,如果再让项庄杀他,情面上过不去。现在,樊哙又说出这样一番言语,让项羽更坚定了先前的认识。所以,他们非常高兴,举起酒盏爽朗地道:“壮士果然是英雄,能再饮一盏吗?”樊哙马上放开嗓门,毫无惧色地喊道:“我死且不怕,难道一盏酒下肚能奈我何?秦王有虎狼一样的毒心,杀人唯恐不能杀尽,施酷刑唯恐不能用尽,就因为这样,所以天下人就都反对他。如今,您切勿听信谗言,杀了有功劳的人,我认为大王不该这样做啊!”

樊哙这话明显是在为刘邦开脱,事实上,刘邦一开始就有称王的野心,只是项羽实力太强,所以不敢公开行动,这是世人皆知的事实,只有项羽一人不知道。更致命的是,项羽一意孤行,认为刘邦是没有野心的人。这次鸿门宴本是暗杀刘邦的宴会,但项羽一再相信谎言,这次樊哙又编造了一个绝美的谎言,再次征服了项羽。

听了樊哙的话,项羽感觉浑身不适,认为自己错了,所以半天说不出话来。樊哙见这番言论的效果达到,非常高兴。又大声地道:“大王,还请明察秋毫才是。”项羽站起身来,很是不好意思地对樊哙道:“壮士,请坐!请坐啊!”这事我已心中有数,我不会为难沛公的。樊哙见局面快稳定下来了,于是依在张良旁边,找个位置坐下了。在位置上,樊哙依然紧紧地握住宝剑,生怕有什么意外发生。

此时,刘邦脸上开始出现轻松神态,张良坐在位置上饮了一盏酒,樊哙环视四周,也开始吃起猪腿来。项羽在位置上还有些不安。他目不转睛地看着项庄,一番很不耐烦的神情。场面非常尴尬。亚父范增气得差点儿吐血。见到项羽如此没有主见,随波逐流,很是让他伤心。他将酒盏举起,本想摔碎它,再看看周围的景象,怕项羽义气用事,让自己大祸临头,于是就倒吸一口气,佯装端正地坐在那里。

这时,项庄也无奈至极,本以为能取刘邦的人头,而现在项羽本人站在他一边,而且还有贴身卫兵全身甲胄,自己难以下手。想到这里,项庄产生范增一样的念头,也是同样的原因,让他收敛了。项庄将宝剑插入剑鞘,然后气喘吁吁地走到项羽面前道:“剑已舞完,属下告退。”项羽很不以为然地看了他一眼,什么话也不说,一个挥舞的手势,请他出去。

项庄转身就走,他的眼睛里充满杀气。狠狠地给了刘邦一个眼神,他顿时心神一颤,像是郊野里遇到一头猛虎一般。樊哙愤怒地看着项庄,几乎要站起来。此时,范增知道大势已去,于是大声喝道:“你还是回去吧,宴会还要继续。”项庄领命,提着宝剑就离开了中军帐。樊哙马上站起来,惊动了外面的项庄。他本来已窝了一肚子火,现在又听到樊哙在吆喝,心中自然不悦,转身就回来,站在项羽面前道:“大王,我今天要护卫在您身边。”项羽很不耐烦,但项庄已站在他身旁。刘邦见项庄又回来,心中难免再起疙瘩。但事实上,双方并未再起来争端。项羽与刘邦觥筹交错,张良也开始露出一丝轻松的微笑。

此时,范增恨不得将“不争气”的项羽吃掉,然后再将刘邦碎尸万段。对于一位老人来说,发自内心地愤怒是很少的,如果不触碰他最敏感的神经,是不会忍受切肤之痛的。作为项羽的长辈,他更希望看到自己的儿子能战胜刘邦。在鸿门宴上,他不顾自己的名声,主动提出暗杀刘邦的计划。可以看出他多么的忠诚,多么的老谋深算。但项羽就是不顺从他。在这种情况下,刘邦作为一个善于揣测对方心理,神经敏感的刘邦军首领,只能忍受一时之痛换得自己的长远发展。

说范增是伟大的谋略家一点不为过。在他的一手指导下,项羽才成为真正的西楚霸王。当项羽实力够强大时,他却失去重心,被项羽的小肚鸡肠打击得遍体鳞伤。他开始痛恨项羽,更痛恨刘邦。反正,范增的心理极为复杂,既恨铁不成钢,又敌视刘邦的阴奉阳为。

事实就是事实,项庄已无能为力,范增只能沉思,渴望找到一线希望,将刘邦铲除。这时,樊哙依然手握剑柄,威慑楚军将士。这一点果然起效,加上项羽刚才那番夸赞之音,更让楚军军士对樊哙产生畏惧心理。

在这里项羽阵营心乱如麻,不知道下一刻应该做什么?如果动手,项羽第一个砍他的头;如果放弃暗杀,那众将士都会失望,以后战场上会后患无穷。而刘邦阵营则提心吊胆,大家只有一个信念:赶快离开鸿门宴。樊哙很机灵,不时环视四周,决心拼了这条烂命也要护送刘邦安全回到灞上。

刘邦感觉到一股黑暗力量在侵蚀自己的全身,他看了看樊哙,只见他气定神闲,毫无惧色。这时,刘邦才稍微平静了一下。刘邦阵营开始寻找归去的机会。

第五节 溜之大吉 重振旗鼓

局面终于有所缓和,刘邦不再瞪大眼睛看着项庄,心里苦苦哀求项羽不要下毒手。张良也意识到,此时的危险已小了,但想真正脱离危险,还很不容易,因为在楚营中,除总领导项羽不想杀害刘邦之外,其余人都在虎视眈眈,恨不得一口将他吃掉。事实摆在眼前,刘邦危在旦夕。张良转过头,紧张地看了刘邦一眼。他似乎有什么好想法。只见张良站起身来,对项羽说道:“酒喝多了,我出去如厕,一会便回。”项羽点点头道:“快去快回,快去快回!”

刘邦一个躬身,然后三步并两步,走出了军帐。张良见刘邦出去,认为是一个商量的好机会,于是跟着出去了。这时,樊哙也坐不住了,他站起来大声地道:“大王,我也出去方便一下。”说完,他就提着盾牌出去了。刘邦站在营帐之外,看着当空的太阳,愁得差点儿落泪。此时,张良、樊哙二人走了过来。张良惴惴不安地道:“沛公,我看形势紧张,你看怎么办吧?”刘邦担心地看着他道:“此地不宜久留,越早离开越好,否则真有杀生之祸。”樊哙粗声粗气地道:“沛公可现在就走,我一路上护送你,保证万无一失。”刘邦点头道:“我正有此意,但现在还在宴会上,如果我不辞而别,会不会触怒楚王?”张良不做声,樊哙正要说话,刘邦又道:“再说,这样离开有失体统,我还是去道别吧!”樊哙马上板着脸道:“沛公,你太仁慈了,别人将刀尖对准我们的胸口,还用得着跟他讲什么礼数吗?”

说完,樊哙就将车子推了过来,请刘邦上车。刘邦还在犹豫不决。他担心项羽生气,派大军将自己追回,那时后果将不堪设想。这种顾虑是完全有可能的。项羽一生最重“义”和“礼”。今天的刘邦又是他潜在的敌人,稍微有点不周到,相信项羽都会产生疑心,然后连累到自己的性命。出于这些原因的考虑,刘邦不愿意上马车。但樊哙坚持道:“沛公,火已烧身,不当机立断,恐误的大事。”刘邦身体摇摆了一下,然后强使自己果断起来道:“好!那我就先回去。但必须留一个人,好说明情况,这样楚王就不会生气了。”张良拍着胸脯道:“沛公,你放心好了,我留下直到宴会结束。”刘邦点头称好。张良是个精明人,他转转眼珠就能想出一个万全之策。张良又问刘邦:“沛公,你有什么礼物留下来送给楚王吗?”刘邦用力地拍了拍脑袋,有所顿悟道:“哦!对了,我带来白璧一双,是献给楚王的;还有玉杯两只,是送给亚父的。刚才项王大发脾气,所以没机会献礼,等我回去之后,你再将礼物呈上吧!”

刘邦很快坐上马车,樊哙转身就去叫侍从队伍。刘邦一把拉住他,让他不要惊动太多人。就这一点来说,刘邦的细致和周密思维可见一斑。就常人看来,坐上车队就可浩浩荡荡出楚营,出来之后一切都平静了,刘邦自己也转危为安的。但刘邦不这样想,他认为,如果声势浩大,楚营将士看到一定会产生怀疑,并汇报项羽,就算自己出了营地,楚军大军也一定会追上来,那时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他决定带上几个贴身随从,跨上坐骑,抄小路向灞上赶。并且,樊哙告诉他,从骊山山脚下的小径可以回到灞上,而且比大路要少走一半的路程。刘邦听了,欣喜若狂,急忙上马,带上樊哙、夏侯婴、靳疆、纪信四人,飞马奔驰,一路向骊山下而来。

说刘邦细致从以上安排就能看出。其实,刘邦考虑问题周到,几乎无微不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情况。在他出发之前,刘邦嘱托张良:回营帐之后,不要立即说出自己的取向,务必等时机成熟,即估计自己已回到灞上,再说出辞别的事。这样一来,就万无一失了。就连张良也不得不佩服刘邦临危不惧,头脑冷静。张良自己已急得一团糟,根本就没提出书面建设性建议。就这一点来说,刘邦的大帅风范展现得很完美。他能把握全局,从而让事态平稳发展,更可贵的是,可以朝着自己有利的方向平稳地发展。

在路上,刘邦并未多说什么,而是一直在想。他万万没想到,曹无伤竟然是叛徒,想到项羽跟他说的话,他便咬牙切齿,恨不得马上将曹无伤碎尸万段。他越想越气,越气就越快马加鞭。这既是他当时心情的写照,也是对“生”的渴望的一种本能反应。后面的樊哙等手中提着盾牌,很明显就落了队。刘邦时不时地回头观望,示意他们快点。几乎是一口气的工夫,刘邦等就进入灞上汉营。从马上跳下来,走进中军帐,刘邦痛快淋漓地饮了一壶水,然后大声地宣泄道:“终于回来了,我刘邦九死一生,将来必要成就大事业。”樊哙等跟在后面,笑眯眯地站在刘邦面前。但刘邦没有笑起来,他在营帐里踱了几步之后,厉声地道:“把左司马曹无伤给我押上来。”

左右侍卫应声而去,过了一会,曹无伤被押上来。刘邦对他怒目而视。曹无伤知道自己大祸临头,也不争辩,表示任凭汉王处置。本来,曹无伤认为通敌之后刘邦军必败,这样自己就可以成为项羽的宠臣。没想到,刘邦的外交手腕如此高明,竟然缓和了项羽进攻灞上的危机。他输得心服口服,所以任由刘邦怎么处置。当然,刘邦一生好游侠之气,最痛恨背信弃义,不忠不孝之辈。二话没说,刘邦下令将曹无伤斩首,头颅悬挂在辕门之上。

在楚营中,张良回帐,与项羽、范增等人聊起来,但就是避而不谈刘邦。大约一个时辰过去了,估计刘邦等已顺利返回灞上军营,才站起来道:“霸王,沛公酒量小,最近身体又不太好,感觉昏昏欲睡,他就先归去了。”项羽很是不解地道:“怎么了?难道辞别一声的时间都没有吗?”张良躬身道:“霸王,沛公未能当面辞别,全是因为他酒劲上来,怕失了体统。他临走之时,交我白璧一双,特献给霸王;还有玉杯两只,特送给亚父。”说完,张良就走到项羽面前,将白璧奉上,项羽认真地看了看,然后放在桌上,脸色很冷淡,而且带有失望之情。紧接着,他又走到亚父范增面前,将两只玉杯送上,范增冷冷地看了他一眼,信手将玉杯放在桌上,看也不看,显得既气愤又自傲。

此时,亚父范增已忍无可忍,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因为刘邦这个主角已离开,整个宴会上的气氛显得很沉闷,大家互相敬酒之后,陆陆续续离开了宴席。最后项羽不得不大声宣布宴会结束。听到这话,张良心情一下子飞扬起来。他们站起来辞别项羽和亚父范增,坐上坐骑,带着一百多名刘邦的御用侍卫,浩浩荡荡地向灞上赶来。

此时,范增和项羽站在营帐外送行,直至张良等远去时,项羽拉着范增回到营帐中。此时,范增已如被唤醒的野兽,拿起玉杯狠狠地摔在地上,然后用宝剑将其劈成两半,怒不可遏地喊道:“真是个没出息的小子,没办法给你出主意了。将来与你争夺天下的,必然是刘邦,我们只能等着做他的俘虏好了。”

就这样,流传千年的“鸿门宴”结束了。在这个故事中我们能看出,项羽的“侠义心肠”和刘邦的“游侠之风”有一定的区别。主要是因为:项羽可以通过“侠义”和“仁慈”获得战场上敌人的敬仰,并以项羽的方式战胜敌人。这对刘邦来说,是莫大的荒唐。刘邦相信游侠之风,是对自己兄弟说的。他的将士是他施展侠义恩德的对象。对于战场上的敌人,他只会用谋略,目的是战胜对方。也就是说,刘邦在划分“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方面,明显胜过项羽。正因为项羽不会这一绝学,所以在处理问题时常常出错,甚至是做出背离现实的判断。

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刘邦无疑是上天的宠儿,他能审时度势,运筹帷幄,将项羽打败,成就了大汉江山。这是项羽万万没想到的。刘邦是谋略家,他建立的开国班底是较先进的组织形式,而且效率很高。项羽因循守旧,不能在管理上赢得人心,而且一味施展霸气十足的政策,很多贤良不能发挥作用,这也是项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霸气”可以用在战场上,“谋略”可以用在人际关系中,这一点,刘邦做得最完美,而项羽则无原则性,没有章法,所以最后的赢家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