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禅道与人道
2648800000006

第6章 自然恬淡方是人生之真味

日常的生活中,处处显露着大道;最平凡的人生,蕴含着纯真的意趣。

禅其实最贴近大众、最人性化。我们心中那种返于自然、获得平凡恬淡的平常心,这就是禅心。

禅心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人生哲理:平和的人生,才能使人活得自在。劳动也好,休憩也好,都能入佛入禅。若总是被物欲所牵,被名利所诱,那么,劳动不是劳动,休憩不是休憩,就会堕于人世苦境。

很多美食家,在尝尽山珍海味之后,反倒思念起青菜、白豆腐的清淡滋味来。原因是他们于咀嚼清淡中悟出,原来“淡”才是人间永恒的真味。

淡与浓是相对的。这就像人们喜爱并熟悉的雨花石,那些原本极普通的山石,由于经年被冲刷磨砺,外形渐至圆润,色彩渐至淡然。将它们浸放在水里,一颗颗便像白玉般晶莹剔透,还隐隐呈现出淡淡的七彩色;而一拿出水面,就顿时失去了剔透的光泽。将这些普通的石头放入盛满水的杯中,宛如澄澈的夜明珠一般,煞是好看。若不小心滴入了几滴颜色,瞬间,再也看不到那可爱的石头了。由此使人顿悟,淡才能见真,浓往往失真。

雨花石就像是人的真我本性,水清才会现石,心净才会见性。水要清澈才是好水,心要淡泊才是好心。似诸葛孔明那样,“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高风亮节,才能活出人生的真味,才会赢得千秋万世的景仰。淡泊、宁静,永远是圣者的情操,永远是生活的真谛。

禅的智慧告诉我们:“得意须淡然”。这就是要有平常心,惟恐得意而忘形,变得骄恣跋扈、不可一世。我们如果能经常用“智慧的水”来稀释“得意的情”,就更能够赢得生活的乐趣与别人的尊敬。金利来领带大王曾宪梓先生非常富有,但他若无要事,每天坚持去公司上班,用餐时刻,则吃着和普通员工一样的饭菜。虽然有诗人说:“人生得意须尽欢”,但他却是人生得意知惜福,生活虽清淡一点,但他却乐在其中,这实在是“得意,淡然处之”的情怀。得意须淡然,而失意则须泰然。这也是要求有平常心。泰然就是坦然处之的意思,心里了无牵挂。人生就像是波浪,起起伏伏在所难免,台湾谚语说:“有时星光,有时月明。”你可以注意观察,农历初一前后,只要是夜空无云,必定星光灿烂;而十五前后,则换月亮当令。星星与月亮往往是各擅其场的。人生有起有落、有明有晦,也是非常自然的现象。人,一时跌倒并不足畏,失意中的检省往往就是尔后东山再起的动力,所以哲人说“失败为成功之母”,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然而有些人在遭逢失败时,就“破罐子破摔”,选择以酒精、毒品来麻醉自己,以种种危险的方式来毁灭自己,这是驼鸟的心态,当酒醒药退之后,问题还是依然存在着,还是要面对明天的生活。所以,一个人失意时,心理建设变得格外的重要。乐圣贝多芬,小时候就遭学校放弃,他的母亲噙着泪水带着他回家亲自教他。童年的日子很苦,他终身未娶,晚年又耳聋,一生是艰困与寂寞的结合。然而他却在孤寂的日子里,谱出了令人感动的伟大乐章来。世界带给他痛苦,他却创造快乐给这个苛待他的世界。贝多芬从小就饱尝了失意之苦,然而他并不气馁,反而积极向上,成为举世钦敬的大音乐家。

比起贝多芬坎坷的身世,我们哪一个不是幸福中人?我们有失志、悲观的权利吗?

人生之禅:

人生贵在于恬淡中品味,于自然中享受。花开任它开,云散任它散。须知,得意时能够淡然处之,是真君子的胸怀;而失意时能够泰然处之,则是大丈夫的风度。所以,人生无论苦与乐,无论成与败,都应保持一颗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