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唐宋八大家的故事
2651000000001

第1章 身世之谜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郡望是昌黎,常自称是“昌黎韩愈”,后人遂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后世又称“韩吏部”。死后谥号“文”,后世又称“韩文公”。

父仲卿,曾任武昌令,是一个对百姓“惠如春风”的地方官。其叔父韩云卿,文学上颇负盛名。其长兄韩会“以道德文学伏一世”。韩愈三岁丧父,由韩会夫妇抚养。他从小就苦读六经及诸子之书,同时也关心时政,立下了“志欲干霸王”的志向。二十五岁中进士,又三试博学鸿词不第,后辗转于各州做幕僚,先后任汴州观察推官,徐州节度推官。贞元十八年(802)入国子监任四门博士,贞元十九年拜监察御史。因上《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触犯权贵,被贬为阳山(今广东省连县)令。贞元二十一年调任江陵府法曹参军,不久又回京任权知国子博士,后又到东都洛阳,先后任博士、都官员外郎、河南令等职。元和七年(811)回京任职方员外郎。不久,又因事被降为国子博士。此后又任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考功郎中、中书舍人、知制诰,太子右庶子等职。元和十二年,以行军司马之职佐裴度平淮西,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又因谏宪宗迎佛骨而被贬为潮州刺史。不久,又量移为袁州刺史。元和十五年(820),穆宗即位,调任为国子祭酒;长庆元年(821),转任兵部侍郎,后奉诏至镇州宣抚王庭凑,转吏部侍郎。长庆三年(823),又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不久又任吏部侍郎。长庆四年病逝,赠礼部尚书。

韩愈的思想极其复杂和矛盾。他以儒者自居,却有许多离经叛道的言论。实际上,他是合儒墨,兼名法,以儒为主,杂取先秦诸子的思想。他一生热切关注现实,直言敢谏。他坚决排斥佛老,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宦官为非作歹,坚持任人唯贤,表现了其政治勇气和卓见。

韩愈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对中国文学最突出的贡献是他倡导了唐代的古文运动,提出了明确而系统的文学主张,强调文以明道、文道并重;提出了“气盛言宜”“不平则鸣”等著名观点;提倡务去陈言、词必己出和“文从字顺各识职”。他不但为古文运动培养了大批作家,而且写出了第一流的新体散文,对后世散文发展影响深远。

韩愈是韩孟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诗求新求奇,力图另辟一途,表现出了奇崛和散文化的倾向,特色独具,对宋诗颇有影响。

其文集《韩昌黎集》为其门人李汉所编订,历代整理、校注者甚多。近代马通伯的《韩昌黎文集校注》,当代钱仲联的《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可参考。

韩愈出生在一个世代读儒家之书,世代做官的一个中小官僚家庭。尽管官越做越小,到他父亲韩仲卿只做过县太爷一类的小官,但总还是官宦人家,书香门第。韩愈有三个叔父:韩少卿,曾任当涂县丞;韩云卿,曾任监察御史,礼部郎中;韩绅卿,曾为扬州录事参军,泾阳令。韩愈兄弟三人:大哥韩会,曾任起居舍人,韶州刺史;二哥韩介,短命早夭。韩愈出生于长安,时其父韩仲卿在长安任秘书郎。韩愈三岁丧父,由大哥韩会和嫂嫂郑氏抚养成人。如此看来,韩愈的身世清楚明白,那么,“谜”从何来?

细心人都不会忽略这样一个事实:在韩愈现存的所有诗文中,从未提及过他的母亲,其弟子李翱为其撰写《韩吏部行状》,皇甫湜所撰《神道碑》及《韩文公墓铭》中,也都未提及韩愈的母亲。这一罕见的现象,不能不引起世人的猜测:韩愈的生母到底是谁?韩愈及其弟子们为什么对此讳莫如深?

先说说韩愈和他大哥韩会的血缘关系。韩愈和韩会虽是亲兄弟,韩会对韩愈的悉心抚育,都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但韩会和韩愈的年龄,实在相差悬殊:韩会卒于韶州刺史任上,时年四十二岁,而此时韩愈约十二岁左右。就是说,韩会比韩愈大三十岁。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若二人为同母所生,实在不可理解。再者,在唐代,一母所生之兄弟,习惯称“母兄”“母弟”,但在韩愈的文章中提到韩会时,只称“元兄”(即长兄、大哥)“伯兄”(按伯、仲、叔、季排列,亦即大哥)和宗兄(庶出之子对嫡出之子长于己者之称),而从未称“母兄”。由此可见,韩会和韩愈极可能非同母所生。

那么,韩愈的生母到底是谁呢?史无明载,人们只能合理推测。

韩愈有两篇自叙身世的文章涉及此事:在《祭郑夫人文》中写道:“我生不辰,三岁而孤。蒙幼未知,鞠我者兄。在死而生,实维嫂恩。”在《祭十二郎文》中写道:“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古代诗文中的“怙”“恃”分别为父、母的代称,父死称失“怙”,母死称失“恃”,这里只讲到了自己“孤”和“怙”,而未讲“恃”,则是只说丧父,未说丧母。而韩愈在《乳母墓铭》中又说:“愈生未再周月孤失怙恃。”就是说,韩愈还不到两周岁(虚岁三岁)就父母双亡了。实际上,这里的“恃”是指其嫡母(即韩仲卿之正妻,韩会之生母),而非其生母。即是说,在其父去世之前,其嫡母已经去世。由此可见,韩愈并非嫡生,而是庶出。按唐时的习俗,士大夫婚配讲门当户对,丧偶后如未遇合适对象,可以不再娶,但“唐之士大夫不可一日无妾”(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士大夫与妾生子,即为庶出。韩愈即应为庶出之子,即其母年轻,在韩家地位卑微,无力负起抚养韩愈的责任,故主要由其大哥韩会夫妇抚养。

那么,韩愈的生母情况究竟如何呢?人们主要有两种推测:

一是生母改嫁。韩仲卿去世后,其生母年轻而地位低下,于是另嫁他人。此说不能说全无可能,但理由和证据似嫌不足。

二是韩愈的生母即是其乳母。元和六年(810),韩愈乳母病逝,韩愈为其安葬,并写下《乳母墓铭》一文。文中说:“乳母李,徐州人,号正真,入韩氏,乳其儿愈。愈生未再周月孤失怙恃,李怜不忍弃去,视保益谨,遂老韩氏。”据此推测,这位李正真在韩仲卿去世后,不忍心弃韩愈而改嫁,只好以乳母身份留在韩家,对韩愈的抚养也格外尽心。而韩愈对李氏,感情也绝不同对一般乳母。乳母在韩家长达四十年左右,亲见“所乳儿韩愈”中进士,做幕僚,入朝为御史,做大学教授(国子博士),当县太爷,娶妻生子,这已不寻常;而韩愈更是对她敬重有加:“时节庆贺,辄率妇孙列拜进寿。”埋葬之日,“愈率妇孙视窆封(下葬)”。过年过节,亲自带领夫人和子女去给乳母祝贺,下葬时亲率夫人子女到墓地,这就更不寻常;但更意味深长的是韩愈在这篇墓铭中的用词。墓铭中不称李氏之名而称其“号”,暗示为儿子讳亲之名;文中两处将自己的子女称为乳母之“孙”,更足以暗示乳母的真实身份。况且,一位有身份、有地位的官员,为一个乳母写墓志,确属史不多见。据此,我们说韩愈的乳母即是其生母,有很大的合理性。

韩愈为乳母所生,乳母地位卑微,且庶出之子在当时社会里往往遭到歧视,这在韩愈来说,不是什么光彩之事,所以从来没有公开说起;韩愈既有此“隐私”,朋友和弟子们自然也讳莫如深了。虽然抚养韩愈的责任主要由乳母承担,但若无韩会夫妇支持,她也是无能为力的。韩会和郑氏不但不歧视庶出的弟弟,而且关爱有加,这是难能可贵的;韩愈对兄嫂十分尊敬,视之如父母,正是我国长兄若父、老嫂当娘的传统道德,也充分体现韩愈知恩图报的思想情怀。

韩愈的生母究竟是谁?实际情况到底如何?这个千年未解之“谜”,不作亲子鉴定,我们是没有可能给出确切谜底的。但关于生母的问题,可能纠结了韩愈一生,对其思想、性格的形成,自然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比如,由于庶出,在家中无地位优势,若不勤奋上进,很难自立,所以他自幼知“读书为文”,“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批于百家之编……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终于学业有成;再如,由于深得乳母和兄嫂的悯爱和抚育才长大成人,所以韩愈一辈子推己及人,奖掖后进,抚养穷孤,收容落魄文人,赢得“善养士”之美名。

揭示韩愈身世之谜,并非揭其隐私,而是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韩愈其人,对其一生的某些言行有更加接近事实的合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