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抗战英烈名将传奇
2660500000006

第6章 血染沙场名将殉国,功勋卓著万民敬仰

1942年2月,日寇对太行山的扫荡失败之后,便在太行山周围加紧推行“蚕食”政策,派遣汉奸四处活动,建立特务情报组织和反动据点,封锁山口,加紧掠夺,企图缩小我军的迂回地区。经过两个月的苦心拼凑,于1942年5月,在晋东南周围又调集了3万多兵力,采用远距离奔袭和“铁壁合围”战术,发动了空前残酷的“五月大扫荡”。

从众多日寇的频繁活动中,左权敏锐地感到,敌人似有重大行动。5月23日晚,情报系统传来报告:“敌人企图阴谋合击我八路军总部。”这一情报进一步证实了左权的判断。当晚,左权在麻田镇天主堂的总部会议室召开了作战会议,从整个华北战局谈起,分析了敌人“二月扫荡”后的敌我态势,并给129师和警备连布置了战斗任务。他特别提醒大家说:“从局部来看,我们是处在敌人的包围之中,然而从全局来看,敌人已陷入我们军队和人民的汪洋大海之中。这次华北的敌人是在下赌注,把老本也拿上来了,妄想把我们消灭在太行山上。为了吸引敌人,配合外线主力的行动,我们目前的处境是相当艰苦的。北方局、总部党校和整个后方机关都在我们周围,几千同志的生命都担在我们肩上,我们一定要掩护他们安全转移,跳出敌人的合围。”接着他又特别叮嘱警卫连长唐万成要告诉同志们:“太行山压顶也决不要动摇!”

25日,日军采取“张网捕鱼”、“纵横合围”的战术从四面八方一齐向我军袭击。虽然在战前左权详细规定了后勤部门的转移路线,但由于后勤部门对军情的严重情况估计不足,加之部分饲养员、工人缺乏战斗经验,致使熙攘无序的队伍被骡马辎重阻滞在山西、河北交界的十字岭一线,出现了几千人挤在一起的被动情况,让敌人发现了合围目标。

在这紧张复杂的情况下,左权十分沉着、冷静,他和彭副总司令研究了一下,决定机关化整为零,分路突围。为了确保彭总的安全,左权命令作战科长王政柱和警备连长唐万成想尽一切办法,立即把彭总安全地护送出去。彭德怀见情况紧急,准备去指挥部队突围,左权严肃地说:“你的转移,事关重大,只要你安全突出重围,总部就能得救。”并命令唐万成快把彭总带走,唐万成不管彭总愿意不愿意,和警卫战士一拥而上,将彭总扶上马背。彭总走后,数倍于我的敌人,更加紧缩了对十字岭的包围圈,敌机也在头上不停地扫射、轰炸。这时,左权仍一个劲地指挥同志们突围,并提醒大家:“不要怕飞机,注意山上和沟底的敌人,快冲啊!”

唐万成护送彭德怀到安全地区后,又转回来一把拉过左权,苦苦请求说:“参谋长,你快跟我走!”左权劈开唐万成的手,严肃地说:“不行,我有我的职责!万成同志,你不要管我,快去跟上彭总!”

太阳偏西时,八路军总部终于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就在这几千人转危为安的时刻,一发炮弹在左权的身边爆炸,飞溅的泥土劈头盖脸扬了他一身。作为一名老兵,他知道如何避开第二颗炮弹,但他连腰都没弯一下,依然站在高地上一直大声喊着指挥突围。果然又一颗炮弹飞来,落在转移部队后尾的左权将军身旁。我党优秀党员、我军卓越将领左权,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光荣殉国,时年37岁。

噩耗传开,举国同哀。太行为之低头致哀,漳河为之呜咽哭泣。朱德撰文追述左权一生忠于人民、忠于革命的高贵品质和光辉业绩,并挥泪赋挽诗赠烈士遗孀:

名将以身殉国家,

愿拼热血卫吾华。

太行浩气传千古,

留得清漳吐血花。

周恩来闻讯在重庆《新华日报》发表文章《左权同志精神不死》,指出:“以他的志行才力,经验学识,所能贡献于国家民族,尽力于革命军队者正大,今一旦壮烈牺牲,对于抗战事业,尤其是对于18集团军和敌后人民,真是一个无可补偿的损失。”

彭德怀在《左权同志碑志》中写道:“露冷风凄,恸失全民优秀之指挥;隆冢丰碑,永昭坚贞不拔之毅魄。”

叶剑英在《解放日报》发表的《满江红》中写道:

……

会雄师踏上,

长白山雪。

风起云飞情战友,

屋梁月落疑颜色。

最伤心河畔依清漳,

埋忠骨。

陶铸在《悼左权将军》中写道:

闻道将军血战死,

倾眶热泪湿衣裳。

成仁有志花应碧,

杀敌流红土亦香。

外患仍殷情砥柱,

内忧未艾叹萧墙。

招魂五月三湘雨,

举国同仇挽太行。

死有鸿毛与泰岱,

几人赤血换炉香。

敢诩韬谋惊管乐,

素持节操仰彭方。

燕云愁绝星摇落,

延水悲深夜渺茫。

此日三军同痛哭,

河山誓死逐强梁。

1942年6月24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和18集团军野战政治部颁发《关于追悼左权同志的决定》,号召全军将士继承左权遗志,坚持华北敌后更加艰苦的斗争,直到抗战的最后胜利。太行人民为永远纪念左权将军,将辽县易名为左权县,并谱写了一曲脍炙人口的《左权将军之歌》。建国后,河北省邯郸市建成了晋冀鲁豫烈士陵园,中央政府决定将左权烈士的灵柩自太行山移葬于晋冀鲁豫烈士陵园,供后人瞻仰。

附:生平小传

左权将军全家福(1940年8月摄于山西武乡砖壁村八路军总部)左权,原名左纪权,幼名自林,字叔仁。1905年3月15日生在湖南省醴陵县平桥乡黄茅岭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深受母亲坚强和勤劳的品质影响,形成了刚毅倔强的性格。左权8岁入平桥小学读书,恰逢执教的是一位具有民主革命思想的匡宜民老师,使左权幼小的心灵埋下了爱国主义的种子。14岁转入“北联高小”学习,袁世凯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时,他身背“毋忘‘五七’国耻”的标语,在村里谴责其卖国罪行。17岁升入醴陵中学后,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大量的进步书刊,立志为改造中国社会而献身。1924年,左权考入广州陆军讲武学堂,同年秋转到黄埔军校学习。由于表现突出,于1925年夏天被送至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冬又进入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在那里,他与刘伯承相识并共同探讨革命问题和军事理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翌年秋,他们都转入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

1930年6月毕业回国后,左权先在上海与刘伯承一起翻译苏军条令,随后被派往闽西革命根据地担任红军学校第一分校教育长。此后他又先后任闽西工农革命委员会常委、红12军军长、红1方面军司令部参谋处长等职,并参与指挥第二、三次反“围剿”战役。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左权作为红1军团参谋长参加长征,途中参与指挥了四渡赤水河和飞夺泸定桥等战斗,并多次率领部队执行佯动任务,掩护红军主力的行动,为中央红军长征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到达陕北后,他又率部参加直罗镇战役、东征等战役。1936年5月,左权任红1军团代理军团长,与政治委员聂荣臻一起率部参加西征作战,扩大了陕甘革命根据地,并于10月相继与红4方面军、红2方面军胜利会师。同年11月,在陕甘宁边境指挥何家堡、萌城、山城堡等战役,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发生,并在12月挺进关中,援助张学良、杨虎城兵谏,逼蒋抗日。

全面抗战爆发后,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左权出任八路军副参谋长、前方总部参谋长,后曾兼任八路军第2纵队司令员,协助朱德、彭德怀指挥八路军挺进华北敌后。此后他长期战斗在太行山上,创建抗日根据地,参与指挥了粉碎日军对晋东南的九路围攻、百团大战和黄崖洞保卫战等著名战役,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1942年5月,日军向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山西辽县(今左权县)麻田进犯,左权在指挥部队掩护后方机关突围时,被日寇的炮弹击中而壮烈牺牲,年仅37岁。

§§第二章 山河破碎英雄起,镜泊湖畔竖丰碑——记陈翰章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