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著名教育家周祖训
2666700000038

第38章 创建省立郾城中学

1949年7月创立的省立郾城中学,由当时许昌行政公署专员李庆伟兼任校长,著名教育家周祖训任副校长,主持全面工作。

当时解放战争正在江南继续激烈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尚未成立,百废待举,经济十分困难。郾城尚未设县,受漯河市人民政府管辖。坐落于郾城城内东北角古塔旁边的校舍,是徒有四壁的许慎祠堂和两处闲置的大宅民房。校园内处处显出战争遗留的痕迹,墙壁上弹痕累累,院内杂草丛生,垃圾遍地,野兔出没,满目荒凉。

当务之急是因陋就简修缮校舍,尽快上课。周校长面对现实,响亮提出“劳动建校”的口号。把年久失修的房屋加以修葺后,便开始上课了。教室里没有桌、凳,学生坐在砖头上听讲,课本拿在手里或放在膝上。在周校长和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到附近的一座破庙里和废城墙根,搬回砖头,担水和泥,在教室里垒起约二三尺高的长条土台,代替课桌,垒起约一尺多高的土台当坐凳。尽管桌凳粗糙不平,土里土气,但因是师生们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没有人嫌弃它、破坏它。冬季上早晚自习,照明用的是小瓶制的煤油灯,豆大的灯头,亮度很差。即使如此,还有不少用功的学生,赶在早自习前就开读了,下晚自习后还依依不舍地很迟才离开教室。除少数家在学校附近的学生走读外,绝大部分学生,食宿在校。寝室内无床无铺板,开始学生席地而卧,地面潮湿,霉气扑鼻,极易患关节炎、疥疮等。周校长又带领学生到沙河滩上,背回干沙铺在地上,再铺上麦秸,以防潮湿。饱受战乱之苦的同学们,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不怕困难,勇于吃苦,如饥似渴地刻苦学习。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举国上下,一片欢腾。郾城中学的全体师生也踊跃地参加了热烈的庆祝活动。早上六点半,全体师生在周校长的带领下,列队步行到10里外的漯河市人民广场,和工农兵、机关及商界群众两万多人一起参加庆典大会。会场上红旗招展,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民主政府爱人民哪,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哪……”歌声响彻云霄。周祖训校长被邀到大会主席台上就座。在雄壮的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听了首长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经过和伟大意义的讲话后,与会群众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到处洋溢着欢欣鼓舞的幸福景象。会后,师生们在周校长的率领下,走上街头,扭秧歌,说快板,作演讲,演活报剧,向群众宣传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为了加强党对学校的领导,上级派来张耳、惠柏峰、王景汉和殷国华四位共产党员,专门从事党、团工作和政治思想教育。他们亲临教学第一线,配合土改、抗美援朝、镇反等政治运动,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当时作为主持学校全面工作的党外人士的副校长周祖训,能够以豁达自信、虚怀若谷的态度,置身其间,配合和支持党团工作,搞好教学。周祖训为了适应形势需要,跟上时代步伐,积极购买马恩列斯全集、选集和《毛泽东选集》,自觉安排时间,认真研读,并作读书笔记,提高认识,进行自我思想改造,努力做一个合格的学校领导者。

1950年5月上旬的一天,省政府主席吴芝圃来校视察,给学校批了一批小麦,解决了上课用的桌、凳和住宿用的铺板等问题。他还向全体师生作了一次政治形势报告。一开头他就亲切地说:“周祖训、甘永和和徐祝峰是我的老朋友,我是专程看老朋友来了!”一句话把省领导和师生的关系,拉得亲近了许多。接着他讲了目前形势和任务,特别是提出每个青年学生应该选择一个英雄人物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学生毛磊听了吴主席的报告后,经过深入思考,选定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他把该书中的一段名言“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指导自己的行动。毛磊的父亲原在国民党军队当军官,后又出任南阳县社旗镇镇长。1951年2月间他到处流窜躲藏。当毛磊得知其父隐藏在漯河一个社旗同乡的家中时,当即密报郾城县委书记。县委即刻派公安局协同学校领导到其住处将其缉捕,押解回南阳后,因他罪大恶极,被依法处决。此事在《河南日报》报道后,在南阳家乡掀起学习毛磊大义灭亲的热潮,把镇反运动推向前进!毛磊在全校第一个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郾城中学是从原中原临中脱胎创新出来的,初步安定后,由于招收新生,扩大班级规模,师资一时青黄不接。于是周祖训征得有关部门同意,接纳一批新的教职员工,搭起了一个相当配套的教学机构。

周祖训是主管教学的,他制定的学期计划和拟写的教学总结,全面而具体,条理清楚,概括而无华。教学计划制定后,他率先垂范,务求落实。他经常深入教研室,协助教师备课。由于周祖训文、数、理兼通,又是专门学教育学的,所以每每备课,常常给各教研组以启迪诱发。他经常深入课堂,听课、记录、总结、指导。周祖训还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购置图书和理化实验设备,很快建起图书馆、实验室和卫生室,为师生及教学服务。

新中国成立伊始,经济百废待兴,老百姓的生活十分贫苦,加之头年大旱歉收,1950年春季青黄不接,饥荒严重,一些农村来的学生面临失学困境。周祖训校长对此甚为关注,他一方面向郾城县政府请示批拨部分耕地,组织师生种蔬菜以生产自救,弥补生活不足;一方面号召同学团结互助共度春荒。对个别家境困难、濒于失学的学生,他慷慨解囊相助。周校长历来以崇廉务实、勤俭持家著称。当时他每月薪金只有一百多斤小麦,虽然待遇菲薄,但布衣粗食,尚能维持全家生计。当他得知学生石嵩鑫面临失学时,主动找石嵩鑫谈话:“现在正是求学的大好时光,如半途辍学,对自己的前途是一大憾事。学校可设法帮助你解决生活困难,你就安心学习吧!”周校长主动把自己的80斤小麦送给石嵩鑫,以解燃眉之急。石嵩鑫感动得热泪直流,他对同学们说:“周校长把我当亲儿子看待,我要把他当做父亲一样敬重!”

由于周祖训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克服工作中的重重困难,成绩卓著,1952年7月被评为许昌地区优秀教育工作者,受到许昌行署的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