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十二时辰养生法
2668800000001

第1章 养生的起源

一年有四季,天有12时辰,太阳东升西落,如此周而复始。宇宙万物无不拥有自身独特的规律。人更是如此,人体的生物钟十分准确,它会在适当的时候告诉我们该做什么,如果每天都按十二时辰的规律生活,则会身康体健、耳聪目明,做事事半功倍。而逆规律而行,则生物钟紊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不适或疾病,长年累月会造成不可逆转的苦果。人以天为单位生活,养生则以十二个时辰为单位进行,点滴好习惯的养成,最后会使人受益匪浅。所谓养生,实际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

说起养生,人们就自然而然地联想起抗病防衰与延年益寿。但是,养生究竟是怎么回事,它包括哪些内容及其具体方法,很多人未必知道得那么清楚。其实,养生学的起源与发展在我国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

早在茹毛饮血、钻木取火的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繁衍,在与大自然搏斗的漫长岁月里,从劳动与生活的实践中,逐渐摸索认识到人体生命活动的一些规律,学会一些防病保健的知识和方法,并相互传授。发展到后来,人们把这种自觉的保健延年活动叫做“养生”。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又将这种保健延年活动加以理论上的归纳。经过长期的运用和不断充实,后人将偏于养生保健方面的发展为养性、摄生、道生、保生等;把侧重老年延年益寿方面的衍生为寿老、寿亲、养老、寿世等。这样就基本反映了养生的主要轮廓。因此,所谓养生,实际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

从已经出土的甲骨文的考证中可以发现,中国养生文化的萌芽大概能追溯到殷商时代。殷商时的人们在生病、分娩时都祈祷祖宗神灵佑助,对日常生活中的吉凶祸福与健康状况也不时卜问,进而举行各种形式的祭祀活动以驱灾祈福。此外,甲骨文中还出现了有关个人卫生(如沐、浴)和集体卫生(如大扫除称“寇帚”)之类的记载。

到了西周,养生思想进一步发展。周代还设有食医,专门掌管周王与贵族阶层的饮食,指导“六饮、六膳、百馐、百酱”等多方面的饮食调理工作。提出饮食调理要与四季气候相适应,并有了专门主管环境卫生的官职。如“庶氏掌除毒蛊”;“翦氏掌除蠹物……以莽草薰之”;“壶涿氏掌除水虫”,使水清洁的方法。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养生学说发展的黄金阶段。当时的史书对养生的记载已经十分具体,例如《左传》就记载了秦国医和为晋侯治病的事,指出晋侯之疾是“近女室,疾如蛊”的结果,已经注意到了房事起居与健康的关系。在先秦诸子学说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儒、法、道、墨四家,而在养生问题上贡献最大的又属其中的儒、道两家。

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一般来说,人从出生到死亡,要经过长、壮、老、衰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人人都免不了要生病或遇到其他不测,为使人类都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就需要讲究“养生”。“养生”要求人的身体能始终处在一个完整的动态平衡之中(即身体健康无病),并具备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要注意生活与工作环境的调适、饮食与营养的调和、劳动与休息的适度、情志与道德修养的和谐,以及运动与健身、预防与治疗等方面。

享誉全国的著名老中医,91岁的霍印堂老人,耳不聋,眼不花,精神矍铄,思维敏捷,是一位养生有道者。他根据自身经验,总结了一首长寿歌:

人体衰老本自然,老年身体宜保健;

心胸开阔无郁事,知足常乐去忧烦;

生活规律心眼好,晨起户外多锻炼;

饮食定量讲营养,茶酒适量须戒烟;

少荤多素勿偏食,烹调口味要清淡;

步行要稳防跌倒,衣着宽松又温暖;

看书读报勤学习,大脑常用不宜闲;

中华养生喜书法,兴趣爱好当广泛;

心平气和自珍重,保心护肺又利肝;

意志不衰心不老,扫除老年迟暮感;

不独夕阳近黄昏,宁叫晚霞红满天。

人体衰老本自然,老年身体宜保健。仔细品味这首长寿歌,发现很多都是生活中的细节。霍老说:人虽然不能“长生”,但可以通过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不老”。他说长寿的关键在于日常的养生,也就是说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细节处的保养。在霍老看来,养生之道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玄之又玄,也不能刻意为之。实际上,我们日常生活的诸多细节,吃、喝、拉、撒、睡、行、动、坐、卧、走等都涉及养生保健的原则和方法。养生方法越生活化,越简便易行越好。一个人如果尽可能多地注意生活中的细节,就能收到更好的养生效果。

其实,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因为身体是我们生活的根本,健康的身体是我们有一个健康人生的基础。健康也是长寿的先决条件,而每个人的健康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他所生活的环境。

总之,健康长寿既是人们的愿望,也是当今时代与工作的需要。但是,它并非靠一朝一夕、一功一法的摄养就能实现。只有按照人类生命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自然,切实掌握养生的具体方法,针对人体的各个方面,采取多种健身措施,持之以恒地进行调摄,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