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建国初期,经常发生民族战争。由于战火连年不断,当时,内地许多人被官府强行征去参战,给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幸。
一天夜晚,一轮清冷的明月高高地悬挂在空中,古老的边关渐渐沉寂后,身着盔甲、手持长矛的守关战士还在城墙上巡逻放哨,他们不知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
为了摆脱思乡的愁苦,战士们弹起了琵琶,本想弹一首欢快的曲子,可弹出的却是思乡别离的音调。开始,他们还随音乐大声地唱,使劲地跳,想用这种方法摆脱思乡的苦闷,可是后来,他们不唱了,也不跳了,一个个抱成一团痛哭起来,他们怎么能不想家呢?怎么能不思念亲人呢?持续的争战,将战士们的铁甲都磨破了,让不少年轻的生命也长眠在这里……看到眼前的一切,王昌龄非常激愤,是什么原因,使他们不能回家?使许多人抛尸野外?是朝廷的用人不当。
那些吃朝廷俸禄的将军们,腐败无能,整天只知寻欢作乐,让胡人有机可乘,常常来侵犯。假如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在的话,他就可以将胡人赶得远远的,使他们不敢再越过阴山,这样,许多远征的将士,就可以回家与亲人团聚了。
诗人很希望朝廷能任用一名英勇善战的大将,于是就写了这首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城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之涣的凉州词在唐玄宗开元年间,有一天,长安城雪花纷飞,寒气袭人。著名诗人王之涣、王昌龄、高适三人相约来到一家酒楼,准备饮酒听曲。这个酒楼有许多卖唱的艺人,经常唱他们三人的诗篇。他们选了一处干净的座位坐下。演唱还没有开始,王昌龄笑着说:“我们三人的诗,平日里不分上下,今天如果谁的诗篇被唱得最多,谁就是第一。”高适和王之涣都点头赞同。
第一个歌女手执拍板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声音清悦,感情真挚。王昌龄击掌笑道:“这是我的”。又有一位艺人轻展歌喉,唱了一首高适的五绝,曲调婉转,情意绵绵,听后高适也得意地说:“这是我的一首五绝。”这时,王之涣有些坐不住了,抬手自信地指着乐队中最漂亮的一位歌女说:“等到那位女子上场时,她如果不唱我的诗,我就甘愿认输。”话音刚落,那位歌女便上场了,唱起了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歌声凄婉动听,把大家带到了荒凉的边疆,在那里,边疆的战士吹着思念故乡的笛曲,可是故乡的春风,吹不到这遥远的边关。
酒店里鸦雀无声,大家都沉浸在诗的意境里。从此,这首七绝便传开了,并博得唐绝句压卷的评价。
神童骆宾王在骆宾王七岁那年,有一天,家里来了几位客人。大家见骆宾王聪明机灵,都非常喜欢他,于是客人们就有意提出问题来考他。没想到,七岁的骆宾王竟对答如流,一点也没被难住。客人们不由得伸出大拇指,连连称赞他才智过人。
午饭后,大家一起在池塘边吟诗作对。有一位年纪稍长的客人,指着正在水里嬉戏的一群大白鹅,对骆宾王说:“孩子,看那一群鹅,你能以它们为题做一首诗吗?”正在一边玩耍的骆宾王向池里一看,一群大白鹅正如绅士般悠闲地游来游去,雪白的羽毛,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红的脚掌,正在青水中来回拨动;还有那弯弯细长的脖子,时不时伸长了,脆亮地高叫一声。看到这儿,骆宾王灵机一动,随口吟出了《咏鹅》
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
”客人们听后,大为震惊,连叫道:“好诗!好诗!真是一个神童!”
从此以后,骆宾王的《咏鹅》诗和“神童”美名便传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