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的诡计
2673600000005

第5章 历史诡计第四以 逸待劳

胡图:快中午了哦,老师你饿不饿?

伊塔:还行……第一套胜战计讲一半了,讲完就去吃饭吧。

胡图:好吧,这一计叫什么来着?

伊塔:第四计:以逸待劳……

胡图:天哪,我还没吃午饭呢,这叫我怎么以逸待劳啊……

“原文”

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注译”

困:围困。损刚益柔:语出《易经·损》卦;损卦上卦为艮为山,下卦为兑为水;整个卦是大泽侵蚀山根之象,也就是说有水浸润者山,抑损着山;《六十四卦经解·损》说:“损刚益柔有时者,损于昼而日渐短,益于夜而宵渐长。此以一止言也”,是说损益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关系。

“大意”

要使敌人处于困难的境地,并不直接出兵攻打,而是采取“损刚益柔”的策略,使敌人由盛转衰,由强变弱。

伊塔:这一计很好懂吧,自己每天休养生息,让敌人到处奔波劳累,然后乘敌人没力气的时候上去把他轻松消灭。

胡图:明白,比如现在如果有人吃饱了饭上来打我,就是以逸待劳了,因为我饿得没力气了。

伊塔:嗯。孙子是春秋时的牛人,他写的《孙子兵法》里就说道:“以近待远,以佚(同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胡图:问个弱弱的问题,为啥我们要叫他“孙子”呢,他又没惹我们。

伊塔:这里的“孙子”可不是侮辱人的叫法。在春秋时期,人们喜欢在人的姓后面加个“子”字表示尊敬,就像现在我们常常在别人姓后面加个“先生”、“大哥”、“大侠”一样。这位牛人正好姓“孙”,名叫孙武,当时的人们就尊称他“孙子”了,如果是现在,我们就会叫他“孙先生”、“孙大哥”、“孙大侠”……

胡图:哦……那“孔子”、“孟子”、“老子”也是这个由来了?

伊塔:嗯,你就是“胡子”了。

胡图:汗,那“伊子”老师赶快给我讲故事吧。

伊塔:下面讲个战国末期的故事。

故事

隋炀帝杨广在其执政的后期,脑子就有点进水,不想着怎么使老百姓安居乐业,却时时担心有人会抢自己的皇位。一天,他做了个梦,梦见一个神仙,告诉他将有人要谋反,而且这个人姓李,名字中还带三点水。醒了就开始找姓李的人麻烦,尤其是名字中又带三点水的人更是严加提防,“宁肯错杀三千,决不错过一个”,甚至还要查一个人的祖宗三代,看看他的妻室有没有姓李的。有个大臣叫李浑,就是因为这个倒霉的名字,被杨广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了,并且还将其一家杀了个鸡犬不留。当时在朝为官的李渊知道自己也犯了杨广的忌讳,现改名字已经来不及了,没办法,只好一面贿赂朝中权贵不断向杨广说好话,另一面韬光养晦,装痴卖傻,表现出一副白痴的样子。

公元616年,隋炀帝命李渊为太原留守,同时派虎贲郎将王威、虎牙郎将高君雅为留守副使,秘密监视李渊,防止李渊反叛。太原是当时天下的军事重镇,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而且隋朝在这里储藏了可供十年之用的粮食。李渊早有当老大的野心,得到太原,心里十分高兴。这时,李渊的二儿子李世民以及李渊的心腹谋臣们,都劝李渊赶快举兵行动,否则要坐失良机。李渊却依旧镇定自若,毫无动作。

李渊是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这件事他早就想了n遍了。要起兵谋反,一定要抓住时机,起兵早了那是找死;晚了就会坐失良机。不久前,以杨玄感为首的大规模贵族起兵造反,虽然振臂一呼而从者十几万人,但没几天时间,就被残酷地镇压了下去。地方官、豪强等起兵的也不少,但是力量分散,并未形成什么气候。而农民起义军,更多的还处于打家劫舍、占山为王的阶段。

而且隋炀帝的武装实力也是够强大的,在第一次东征中竟能调动113万人之多。到了现在,虽然没有那时那么强,但要调用七八十万军队,就和玩儿一样。所以说现在起兵,还为时过早,成功的可能性极小。起兵造反可是灭九族的事,李渊绝不会冒这么大的风险!

公元616年7月,时机来了。隋炀帝自以为天下太平,总认为自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最最厉害的皇帝。普天之下会有无数粉丝等着和他合影留念呢,于是他决定又一次南巡江都。为了显示自己的实力和气派,光随从的文武大臣和军队就不下二三十万人。首都长安基本上就没有多少军队了,就在这时,全国各地的起义军利用这个有利机会,纷纷起兵造反。

李渊深深感到,如果现在再不起兵,为时晚矣!几支强大的起义军正在和强大的隋军战斗,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于是在公元617年5月,他突然答应了李世民等的要求,先杀了隋炀帝派的两个间谍留守副使王威、高君雅,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广招兵马,大肆征战讨伐,接连攻下西河、霍邑、临汾、绛郡、龙门……才到11月初,便一举攻破长安,奠定了建立唐朝的百世基业,并仅用几年的时间便平定了全国。

秦国意图联楚伐晋,却被楚国出卖。晋楚会盟,即意味着秦国孤立。此等形势,秦桓公竟浑然不觉,也没有做出相应的对策和部署,秦国处境更加艰难。

前面说过,从晋景公开始,晋国为兴复霸业,首要的目标是和楚对秦,拆散秦楚联盟,然后以各个击破的方针,先彻底打击秦国,一举荡清侧背之患,再转过身来,全力对付楚国。这样高阔宏远的谋略规划,必定由若干个子谋略构成。

秦国似乎没有明白晋楚议和的意图,率先挑起秦晋战争。公元前579年,秦桓公联合楚国与北狄,进攻晋国,楚国没有出兵,反而转告晋国。秦狄联军自然没有收获,被晋国击退。晋国以此为由,来年春夏,即对秦国发起大规模攻击。

为求得最大战果,并速战速决,晋国做了两项准备,亦可谓两个子谋略。公元前578年初夏,晋厉公派大夫吕相赴秦,宣布与秦国绝交,发表了他的演讲稿。那是春秋最长的外交文告,叙述秦晋两国渊源,历数秦国的背信弃义,隐含着高深的谋略思想,大意是说(这里为叙述方便,省略改变了原文):

当初秦晋之好,两国兴旺发达。秦穆公不顾晋国大丧,发兵攻我同姓,击郑灭滑,扰乱我边境,我们才发动崤函之战。从那以后,秦国持续侵扰我国数十年。我国历来希望和平相处,秦国却不予理睬,多次挑起争端,勾结戎狄,侵略我境。前年本有和议,以为双方可以和平共处了,秦国却背地里诓骗戎狄,邀兵击我,乃宣布与尔秦国断交。

晋国搞那么一个文绉绉的外交仪式,其实是一种谋略手段。一是为了争取楚国,使楚国相信,晋国出兵伐秦,是为了清算两国宿怨,从而掩盖“今日伐秦是为了明日更好地攻楚”的谋略意图。二是为了争取诸侯的同情,让天下以为,晋国诚心诚意,媾和秦国,秦国却背信弃义,率先挑起战斗,晋国迫不得已,要打一场正义的自卫反击战。

这是一篇谋略杰作。前有黄河盟会,再有此长篇文告,晋国的目的在哪里?在为接下来的伐秦做政治准备;伐秦之后,就能专力对付楚国,达成霸业。果然,在打败秦国三年之后,楚国亦被打败,晋国全部实现自己的谋略企图。从以上角度观察,再与当年崤函一战之利相比较,可知晋景公的谋略至大深远,非崤函之战的晋襄公、先轸所及。

发布文告之后,晋国就联合齐、郑等八国,集结优势兵力。晋国四军(当时晋国共有六军),加上八国联军,大约12万人,目的在于速战速决,对秦国实施毁灭性打击,也不给楚国可乘之机。其战斗编组如下:

统帅晋厉公

中军栾书为帅,苟庚为副

上军正副元帅

下军正副元帅

新军正副元帅

八国联军齐、鲁、郑、曹等

秦国方面,兵力如何部署,没有文献记载,也许是秦国羞于此战,连史官都懒得记了。从情况判断,既然大军压境,秦国自不会坐以待毙,组织全国兵力是完全可能的。但是,在秦穆公最盛时,秦国也只有三军兵力,这次,据估算,秦国最多也不过是以一敌三,力量实在太悬殊。

晋齐等国联军直趋麻隧(今陕西泾阳西北),这似乎暗示秦国事先已收缩阵线,聚集兵力。秦军的排军布阵不够变通,敌人明明在数量上有巨大优势,仍然遵守传统的军礼与兵车冲陷战法,背水而阵,以劣势兵力突出于大军之前,无异于任人宰割。晋方以绝对优势之兵力,对秦军展开猛烈攻击。战斗大概很激烈。秦国方面,河东的部队全部被歼,两员大将被俘。晋国一边,曹宣公阵亡,是一个重大损失,伤亡数字不确。

秦军收拾残部,退守咸阳一线。晋军直追过泾河去,看秦军主力被歼,目的已经达到,于是收兵。

话说在战国末期的时候,秦国少年将军李信率领着20万大军浩浩荡荡南下去攻打楚国。开始时,秦军春风得意,势如破竹,楚国是丢盔弃甲,一路溃败。幸好楚国大将项燕比较聪明,略施伏兵小计,就让李信部队损失数万,狼狈而逃。

秦王想,俗话说“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年轻小伙子果然不够沉稳,姜还是老的辣啊。于是叫来通讯员,问问秦国有哪些老将可用。通讯员思来想去,终于想到了已经告老还乡的老将王翦。秦王就把正在家里学打太极拳,安享晚年生活的王翦叫了过来。

王翦走进来一看,秦王正愁眉苦脸呢,就知道这次不是叫来喝酒聊天的。于是问道:“不知大王想叫老夫带兵打哪里啊?”

秦王惊讶地说道:“哇塞,我还没说呢,你就已经知道我要你复出江湖啊!老人家果然不是凡人,来,先喝一杯。”

王翦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道:“王某虽然年纪有点大,又得了骨质疏松,关节也不太好使了,不过带兵打仗还是可以的,王某对秦国的一颗红心永不褪色!”

秦王笑道:“好!果然是男人中的男人!上次我派李信去打楚国,虽然开始挺顺利的,但没想到后来中了那边项燕的伏击,败回来了。小毛孩子果然还是缺少点锻炼,这次我派你去攻打楚国,给他们点颜色看看,顺便也给年轻将军们做个榜样,让他们学习学习。”

就这样,王翦率领了60万大军来到了楚国的边境。这可是上次李信兵力的三倍啊,所以楚国非常紧张,深挖洞、广积粮,上下一心,全民备战。楚国的大军来到边境正准备和秦兵大战一场的时候,却看到秦军正在那专心地修筑城池地堡,一副要坚壁固守的样子,完全没有进攻的架势。楚军不知道王翦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不敢轻举妄动,也不敢放松警惕,就这样天天巡逻打探,连晚上也要轮流值班站岗,防止秦军突袭。王翦这边则整天过着滋润的日子,每天都组织士兵们开展些文体活动,什么跳高啦,拔河啦,标枪啦,精神文明建设得非常好。

这样,一年下来,楚军的士兵已经身心疲惫,毫无士气,每天机械地重复着巡逻任务,原来的战斗激情早已被磨灭,个个面黄肌瘦,无精打采,只想着快点回家看望老婆去了。

而秦军那边则士气高涨,每天体育运动的结果就是士兵们都身强力壮,浑身肌肉发达,每人都红光满面,精神焕发。每天都有士兵过来找王翦请战:“将军,让我们出去和楚军决战吧,我感觉现在浑身充满了力量,就要爆发啦。”王翦笑眯眯地说:“不急不急,时机还没到呢。那个,明天跳绳比赛好好表现啊。”

楚军将领看秦兵一年了也没什么动静,心里那个烦躁啊,这样带着一大堆人整天守着也不是件事。心想,反正看样子秦兵也就是来修城防守的,不如撤了吧。于是传令下去,全军撤退。楚兵就无精打采,有气无力地开始往后撤。

王翦在城墙上看到楚军开始后撤,心里乐开了花。于是马上把秦军组织起来,擂鼓追击。秦兵积累了一年的力量像火山爆发一样释放出来,士兵们争先恐后像猛虎下山一样扑向楚军。楚军这边还没弄清怎么回事呢,就已经被冲得四散了。楚兵只想着快点回家看老婆,完全没有斗志,溃不成军。

秦军乘着这次胜利,一路推进,最后终于灭掉了楚国。

胡图:这就是楚军将领没头脑了,整天盯那么牢干嘛,他也可以就地建个城池,修个堡垒,然后在里面休养生息嘛。这样也不至于最后那么惨。

伊塔:倒不是这么说。秦军修城修得早,要是楚军也修城的话,秦军完全可以趁乱出来骚扰,楚军还是赚不到便宜。这里的关键是,王翦按兵不动,让楚军处于被动的位置,自己以逸待劳,保存力量,最后趁楚军最虚弱的时候,一举将其消灭。

胡图:你这么一说,我倒想起了诸葛亮在五丈原和司马懿的生死对决了。司马懿也是守在城里不出来,以逸待劳,任凭诸葛亮派人在城外整天叫骂。可惜最后诸葛亮操劳过度,挂了。

伊塔:嗯,这确实是一例。以逸待劳就是这样,用得好的话,可以事半功倍。

按语

打仗的时候,先到战场的一方可以先原地休息,整顿队形,补充体力。然后趁另一方刚赶到,正上气不接下气的时候出击,自己就占了大大的上风了。当然,现实情况要比这个复杂得多,不过只要领会“以逸待劳”的精髓:以简单应付复杂,以不变应付万变,以小变应付大变,以不动应付小动,以小动应付大动等等。总之,自己越歇着越好,敌人越疲劳越好。

伊塔:三国时,吴国杀了关羽,刘备怒不可遏,亲自率领70万大军伐吴。蜀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进击,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举兵东下,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直至夷陵一带,深入吴国腹地五六百里。孙权命青年将领陆逊为大都督,率五万人迎战。这陆逊深谙兵法,正确地分析了形势,认为刘备锐气正盛,并且居高临下,吴军难以进攻。于是决定实行战略退却,以观其变。吴军完全撤出山地,这样,蜀军在五六百里的山地一带难以展开,反而处于被动地位,欲战不能,兵疲意阻。相持半年,蜀军斗志松懈。

陆逊看到蜀军战线绵延数百里,首尾难顾,在山林安营扎寨,犯了兵家之忌。时机成熟,陆逊下令全面反攻,打得蜀军措手不及。陆逊一把火,烧毁蜀军700里连营,蜀军大乱,伤亡惨重,慌忙撤退。陆逊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

胡图:看起来,要想用好“以逸待劳”,还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呢。

伊塔:那是,要想用好这一计,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好,在和对手进行斗智斗勇的过程中,要耐得住时间,耐得住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小恩小惠,保持良好的自我状态,才能在最后取得自己真正的需求。一时的甘愿妥协退步,不是目的,而是以退步赢得时机。休息静思,使自己获益。必须的退步能换来更大的利益,万不可盲目行事和对手硬拼,一定要注意停下来寻找机会,等待时机,再来竞争,反败为胜。

导师语录

和我兜圈子兜累了?嗯,你累我不累,来,我们决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