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最具领导性的政坛伟人(5)
2674300000014

第14章 李渊

唐高宗(566—635),即李渊,唐朝建立者。公元618——626年在位,宇叔德。赵郡昭庆(今河北隆尧东)人。袭唐国公爵(祖李虎北周始封)。隋大业十三年(617)任太原留守,乘隋朝在农民大起义打击下土崩瓦解之时,起兵取长安。立炀帝孙侑为帝。次年杨侑让位,李渊建立唐朝。玄武门之变后,传位次子世民,称太上皇。

晋阳起兵夺天下

李渊虽有开国君主之名,却无开国君主之实,尤其是做唐王朝的开国君主,太勉强了。的确,李渊也是个自卑勉强的皇帝,起兵是儿子李建成和李世民等人怂恿的,不然他还不敢;刚起兵被隋将宋老生堵住,马上就失去了信心,又是儿子李世民站出来扛住了重重困难,这才打败了宋老生,进攻长安;以后李渊拥立杨侑而后又废掉,自己称帝。建唐后又将所有征伐天下的事情交给了李世民,自己津津有味地尝着儿子们给他带来的胜利果实。

所以李渊是绵羊父亲率领着虎狼儿子,夺得了天下。这个绵羊父亲被虎狼儿子吞噬是迟早的事,只要虎狼之间把架打完了,就会张开血盆大口来对付这只绵羊。玄武门之变后,虎狼之争分出了胜负,李渊也知趣地把皇位让给儿子李世民,躲到一边去颐养天年,总算没有被儿子吃掉,也总算让儿子李世民没背上个弑父篡位的骂名。

李渊出生在关陇贵族家庭,7岁时就被当时的北周朝廷袭封唐国公。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李渊跟随杨坚,成为隋朝的重臣。

公元613年,隋炀帝发动了侵略高丽的战争,民不堪苦,怨声沸腾,大贵族杨玄感利用人民的不满情绪起兵反隋。隋炀帝命李渊镇守弘化郡(今甘肃庆阳县),兼知关右诸军事,以防御杨玄感。杨玄感兵败后,李渊仍在此留守,逐步发展自己的势力。

公元615年,受到隋炀帝猜忌的李渊调任山西、河东黜陟讨捕,途中遭到农民起义军的阻击。李渊率军击溃了这支起义队伍,收降万余人,声威大震。

公元617年,李渊为太原留守。李渊初到太原时,太原之南有多达十几万人的“历山飞”农民起义军在此驻扎,这支起义军巧于攻城,勇于力战,多次打败隋军。李渊为树立自己的威信,出兵打败了“历山飞”农民起义军,巩固了在太原的统治地位,这时农民起义军已成燎原之势,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隋炀帝的统治已岌岌可危,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李渊目睹动荡不安的天下局势,逐渐酝酿了叛隋思想。特别是农民起义的大发展,直接促使他的叛隋思想付诸行动。

公元617年春,马邑人刘武周起兵,杀死太守王仁恭,自称天子。李渊在儿子李建成和李世民等人的支持下,以讨伐刘武周为名起兵,不久就有近万人的地主武装归附,李渊设计杀掉隋炀帝派来监视的王威和高君雅,并与突厥结盟,公开打出了反隋的旗号。

李渊自晋阳起兵后,建置大将军府,称大将军,以四子李元吉留守晋阳,以长子李建成和次子李世民分率左、右三军,出兵关中,攻取长安。途中遭到屯兵霍邑(今山西霍县)的隋武牙郎将宋老生阻击,当时阴雨绵绵,军饷尚未到达,又有流言称突厥与刘武周联合欲乘虚袭击太原。李渊便有还师太原之心,李建成兄弟俩坚决反对,这才继续进军,击败宋老生。

平定霍邑后,李渊率军直逼河东,又遭到隋骁骑大将军屈突通阻击。李世民建议兵贵神速,应避实就虚,直入关中。李渊左右权衡,决定分兵两路,由李世民率军渡河入关,直取长安,同时以相当的兵力对付屈突通。此时,李渊的女儿平阳公主率军前来,与李世民会师,李建成也自新丰至霸上。李渊自率大军自下邽西上,形成了对长安的包围之势。不久,隋都长安被李渊攻陷。

李渊进入长安后,立隋代王杨侑为帝,即隋恭帝,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李渊挟天子以令诸侯,将杨侑这个傀儡皇帝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公元618年夏,隋炀帝被宇文化及杀死。隋炀帝被杀,李渊便不再需要隋恭帝这个傀儡了,便于公元618年逼隋恭帝禅位,然后李渊即位称帝,建立唐朝。

统一全国的战争

李渊称帝后,许多隋将割据称雄,农民起义军亦称霸一方,全国处在四分五裂状态。具有政治野心的李渊,开始了统一全国的战争。首先消灭的是对关中构成威胁的薛举、薛仁杲父子,将陇西并入唐境;随后派人卧底擒杀凉王李轨,将河西五郡并入唐境。

这时对李渊统治的核心地区构成威胁的,就只剩下刘武周的割据政权了。刘武周于公元619年勾结突厥,南侵并州(治晋阳),唐并州总管、齐王李元吉抵挡不住,太原危急。接着,刘武周攻陷平遥、介州,李渊派裴寂抵御,结果大败,几乎全军覆没。刘武周乘胜进逼太原,李元吉弃太原逃归长安。

在这紧要关头,李世民请求率军讨伐刘武周,在龙门将刘武周击溃,部将尉迟敬德投降。刘武周后被突厥杀死,并州归入唐的版图。

薛举、李轨、刘武周被消灭后,关中形势得以稳定。李渊便集中力量争取中原。

李渊争夺中原的劲敌是王世充和窦建德。王世充本是隋江都通守,隋炀帝被杀后,他在东都立杨侗为帝,不久击败瓦岗军,尽收除瓦岗军首领李密以外的大多数将帅,一时声势浩大。公元619年,王世充废掉杨侗,自称皇帝,占据洛阳,成为河南最大的割据势力。公元620年夏,李渊派李世民率军攻打洛阳。窦建德出于自保,引兵10万进军成皋(今河南荥阳县汜水镇)。李世民率军阻击,俘虏窦建德。王世充见大势已去,于是投降,河北诸县也相继归唐,李渊的势力基本上控制了黄河流域。此外,李渊还派李靖于公元621年收服占据长江中游地区的萧铣,长江中下游地区亦为唐所有。

李渊兼并了割地称雄的地主武装后,便把矛头指向农民起义军,经过将近两年的苦战,李世民等人击败窦建德旧部刘黑闼的部队,控制了河北、山东地区。

随后,李渊的大军又直指江淮,于公元624年击败杜伏威的部将,江南、淮南从此也成为唐朝的辖区。

这时,全国的割据势力只剩下盘踞朔方、依附突厥的梁师都,但在李渊统治时期并未能将其臣服,直到公元628年才消灭梁师都。至此,李渊父子在兼并了地主割据势力,又打败了农民起义军后,夺取了农民起义军的胜利果实,统一了全国。

加强政权建设

李渊称帝后,一面进行统一战争,一面注意加强政权建设,唐朝前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在李渊时期基本上初具规模。

李渊建唐之初,所有制度皆随隋制,直到公元624年确定了唐代的政权组织系统。首先是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负责草拟有关军国大事的命令的中书省是决策机关,长官是中书令,僚属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负责审核中书省的决定,并有权驳回的门下省是审议机关,长官是侍中,僚属有黄门侍郎、给事中等;负责执行中书、门下二省决定的尚书省是执行机关长官是尚书令(太宗时废尚书令,另设左右仆射),僚属有左右远,左右司郎中等。这三省的长官实际都是宰相,共同商讨国家大事,共同对皇帝负责。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主掌官吏的考核与升降;户部主掌户籍及赋税;礼部主掌礼仪及科举;兵部主掌军事;刑部主掌刑法诉讼;工部主掌土木工程。各部长官都称尚书,直属于尚书省,每个部又有四司,分另执行中书、门下二省制订的政令。此外,还设立了监察机关御史台,长官是御史大夫,负责纠察百官。

唐代的地方统治机构沿用了隋朝的州县两级制。

建立了政权机构后,李渊为了发展生产,加强统一战争的进度,于公元624年颁布均田令,又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实行了租庸调制。均田令的颁布,对于唐初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唐代的租庸调和隋朝相比,以庸代役的条件放宽了,从而使农民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

在军事制度方面,李渊实行了府兵制。府兵制建立在均田制之上,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兵士平时在家生产,农闲时由兵府加以训练。府兵的经常性任务,是轮流到京师宿卫或到边境戍守;若遇到战争发生,则出征打仗。府兵在服役期间,可免除本身租调,但宿卫或戍守、出征时的兵器。衣服、粮食均需自备。这种“寓兵于农”的兵制,从均田农民中征兵,保证了兵源,资粮甲杖自备,减少了国家的经费开支。同时,练兵权与将兵权分离,防止了将帅拥兵跋扈,对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起了一定的作用。

李渊还继承了隋朝的科举制,并在其基础上加以完备,但同时也恢复了隋朝废除的中正官,以本州高门士人充任,不过大中正只是名誉职务,用人权仍在吏部,而吏部用人的主要途径还是科举。

唐代的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常举即每年举行的定期考试,考试科目一般为秀才、明经、进土、明法、明算等科,其中明经、进士两科最为重要。制举即皇帝根据需要亲自主持的考试,科目多临时设置,考试时间也不固定,录取人数较少,在科举制度中不占重要地位。

李渊称帝后,宣布废除隋朝的《大业律》,并令裴寂、刘文静等依隋《开皇律》重新修订法律,在“务在宽简,取便于时”的原则指导下,制订了新律53条。到公元624年正式颁布新律,即《武德律》。从内容上看,《武德律》较隋律用刑有所减轻,但对劳动人民的反抗制裁更严酷了。

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唐朝除了依附突厥的梁师都以外,基本上统一了全国,李渊也因此产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也不再关心政事,整天与嫔妃在后宫玩乐。此时,以李世民为首的“军功党”和以李建成为首的“太子党”为争夺皇位继承权明争暗斗,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斗争。

公元626年夏,李世民率心腹尉迟敬德等人在玄武门杀掉李建成和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而此时的李渊,正和大臣萧禹、裴寂坐在一只龙船上,荡漾在南海池中,他见闯入宫中的尉迟敬德全身武装立在岸边,十分惊骇。尉迟敬德将李建成和李元吉已被杀死的消息告诉李渊,李渊听后惊得目瞪口呆。

随后在萧禹等人的建议下,将大权完全交给了李世民,并立李世民为太子,两个月后,李渊不得不退位,开始了太上皇的生活。直到公元635年才因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