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绿色地球
2684500000014

第14章 生命需要绿色,我们需要行动(1)

绿色,是地球上最受欢迎的颜色。

绿色工业、绿色农业、绿色交通、绿色能源、绿色食品、绿色奥运会……绿色,越来越多地被人类所提及,科学家们甚至还有了绿色人类的梦想。

地球需要绿色,让我们共同努力,用更多的绿色来装点地球,使地球这颗蓝色的生命之星变成一颗绿色的生命之星吧!

关注地球,保护环境

1970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诞生了,这是人类现代环保运动的开端。自此,人类意识到了保护地球的重要性,积极加入到保护地球的行列中。

然而,地球所遭受的破坏,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愈合的。目前,地球上仍存在着“十大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大气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等,这些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保护地球,人人有责。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为营造一个美丽的地球家园而努力。

世界地球日起源

1969年,美国民主党参议员盖洛德·尼尔森计划于1970年4月22日举办一次校园运动,主题是反对越战。可是,活动组织者之一,哈佛大学法学院学生丹尼斯-海斯提议将此次运动的主题改为环境保护。

尼尔森听到海斯的建议后,感到喜出望外,欣然接受了海斯的建议,并设想举办一次环保演讲会。

不久,海斯把尼尔森的构想扩大,在美国各地展开了大规模的社区活动,将活动的主题定为“地球日”活动。此外,海斯还选定1970年4月22日为第一个“地球日”。

1970年到来了,这年是个多事之秋。悲剧不断在美国上演,比如,美国“阿波罗13号”的登月计划的失败,南卡罗来纳州萨瓦那河附近一家核工厂发生泄漏,一些工厂肆无忌惮地排放着浓烟和污水。

在这样的背景下,海斯倡导的首次“地球日”活动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据统计,在“地球日”当天,有25万人聚集在华盛顿特区,10万人向纽约市第五大街进军支持这次活动。人们高举着受污染的地球模型、巨幅画和图表,通过集会、游行等形式,要求政府采取措施保护环境。

1970年4月22日的“地球日”活动,是人类现代环保运动的开端,被誉为二战以来美国规模最大的社会活动。此次活动推动了西方国家环境法规的建立。如美国相继出台了《清洁空气法》、《清洁水法》和《濒危动物保护法》等法规。

1971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1990年4月22日,全世界140多个国家、团体参与了“地球日”的有关活动,总人数达2亿多。人们通过举办座谈会、游行、文化表演、清洁环境等方式,积极推广“地球日”精神,呼吁改善全球整体环境,并进一步向政府施压,希望引发更多关注与政策的制定。

终于,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了。2009年4月22日,第63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决议,决定把今后每年的4月22日定为“世界地球日”。

众望所归,世界地球日终于走向了千家万户。

我们能为地球做些什么

保护地球是一项很宏大的活动,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虽然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世界上所有的人的能力加在一起就是无穷大的。我们千万不能小看自己的能力,只要我们随时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以身作则地去爱护地球,相信地球一定会越来越美丽。

1.饮食

(1)平时我们可以多吃一些素食,少吃一些肉食。肉食主要来自畜牧业,这将消耗大量的水资源和谷、豆类作物,还可能破坏森林和草原。

(2)合理安排饮食,不要浪费食物。日常饮食最好在家吃,如果在外面吃,要尽量做到吃不完打包回家,减少食物浪费。

(3)拒绝使用“泡沫塑料”,采用环保用具。

“泡沫塑料”中含有致癌物质,还会对地球的臭氧层造成破坏,而且“泡沫塑料”在几百年内都不易降解,长时间污染环境。

(4)拒绝购买高冷蔬菜等农产品。高冷蔬菜不具备储存水分的功能,大量种植高冷蔬菜将直接导致水土流失,并间接导致森林、草原消失。高冷蔬菜无法挥发农药与肥料的残留物,对人体健康和水资源构成威胁。

2.衣物

(1)学会识别衣料来源,尽量选购天然棉、麻等自然材质做成的衣服。

(2)根据洗衣标准来购买衣服,以延长衣服的寿命。

(3)根据洗衣的次数、家中的容量、生活方式、经济状况等因素决定购衣频率。

3.居住

(1)多选择二手家具,这样就可以做到资源的回收再利用。

(2)种植一些绿色植物来装饰房间,减少人造材料造成的污染和对资源的消耗。

(3)用器皿盛水,以节约珍贵的水源。日常生活中,洗果菜、刷洗碗盘、刷牙、洗脸等,不要直接用流动水刷洗,而要把水放在器皿中,这样可以节约水资源。

(4)房间的电源、冷气集中使用,节约用电、用气等。

4.出行

(1)在楼中居住、办公等,在不赶时间的前提下,不妨试着安步当车,既节省能源,又可运动健身。

(2)外出办事,如果时间允许,可以采用步行或骑自行车的方式,也可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少开私人汽车和机动车。

让大自然发挥自净作用

自有人类以来,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就把各种废弃物抛到自然环境中,但工业革命以前人们并没有污染公害的感受和概念,这是因为当时人口少、生活、生产的废物也多是原始状态的,且数量不大,它们在自然界可以被吸收、“消化”。也就是当时的大气、水体的环境容量完全可以承受那些废弃物,而不会影响人类生存和生态平衡。如炊烟可以逐步扩散,倒入河流中的污水经过稀释等作用,也不致于为害。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后,它本身在一些作用下,具有逐步消除污染物达到自然净化,甚至恢复到原来状态的能力。

在正常的情况下,或者叫在环境能承受的最大污染物数量内,烟尘或有害的气体在大气中,通过风吹、雨淋和自身扩散、地球引力的沉降等作用,使大气得到净化。当污染物颗粒大、易挥发,地形开阔、风速大、气温高时;或者污染物的化学性质易和大气中一些成分起化学作用,生成容易分解或无害物质时,这种自净作用就更强。自然“神力”能否发挥得好,与自然地理、气象条件、污染物的物理、化学特性等都有直接关系,有利条件多则威力大;反之,就差些了。水,也有自净能力。当混浊的污水流入江河湖海,污染物在水中被水流稀释、扩散,经过物理吸附、凝聚成较大颗粒沉淀后,水体可以恢复清洁状态。

但是,大气、水中污染物只是沉淀到水底泥中或土壤里,还并没有最终消除污染,自然界的许多生物可以通过代谢作用吸收或降低、分解一些污染物,使它们的浓度降低、毒性减小或消失。植物用叶片、根可以吸收土壤中的酚、氰等有毒有害物质,把它们转化为其它物质,而地衣菌能把酚、氰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又可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放出氧气,水生的水葫芦、凤眼莲等都有吸收水中很多化学污染物的能力。现代工业排放的有机化合物,多数有毒有害,人工办法不好处理,可很多微生物却能净化它们,把它们转化成容易处理的成分。

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细心观察,就可以看到许多现象,都是自然界环境自净力的作用。扰混或流入污水的水体经一段时间会清彻如初;一些污水经过充分利用土地——植物综合系统的净化功能后,会使有毒有害物大大减少,可以用来发展农业灌溉,即节约了水资源,又免过环境中有毒有害物的迁移,造成二次污染。湖北省鄂城县鸭儿湖原来被含有机磷、有机氯农药的化工废水污染了,经过选用细菌-藻类-浮游生物-鱼类等组成的淡水生态系统,充分发挥系统的自净作用,效果很好,每年平均去除有毒物质77~98%。

海洋在地球上面积大、水量多,陆地及江湖中的污染物除残留的、被分解的、逸散在大气中的,最终都流入海洋。其中数量最多、又难分解的石油,在海洋中通过细菌等微生物的强净化功能,逐步回归自然。

由于自然环境本身充满生机和净化能力,人类正在研究加强其自净能力的办法,或是造成某些有力的条件,或是选择强化某些因素,达到控制污染的目的。

然而,自然界的自净能力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在一定时期、在一定范围内向环境排放的污染物量,超过了环境的承受力,破坏了它正常的运行机制和平衡,自净的神功也就无法发挥,它就只能表现为对污染环境的人类的报复,20世纪以来层出不穷的公害事件就是证明。

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并不能“改造”自然,就像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手心一样;但是,只要我们能依照自然科学规律办事,大自然是不吝惜为人类造福的。

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就是对环境的最好保护。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基本来源,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自然资源可分为生态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三大类。

生态资源又称为恒定资源,如光、热、水、风力、潮汐等;生物资源又称为可再生资源或可更新资源,如动物、植物、微生物、土壤等;矿产资源又称为不可再生资源或不可更新资源,如天然气、煤炭、石油等。

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势必要影响和改变环境。例如,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如果不符合当地的生态环境特点,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

如果自然资源退化了,枯竭了,就要障碍生产的发展。采矿业如果实行盲目开采,就会带来矿产资源的枯竭。一个人不能离开水、空气、阳光、土地,等等,这些资源一旦缺少,就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威胁。

就某一种自然资源来说,在一定条件和一定时期内,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们必须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珍惜各种自然资源,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保护物种,让世界多姿多彩

地球上千姿百态的生物群,构成了绮丽多彩的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动植物不仅是人类维持生命的衣、食、住、行之源,也是进行生产活动、科学、教育、文化、娱乐和获得美感的源泉,生物的多种多样性也极大丰富了人类的语言,像龙腾虎跃、莺歌燕舞、百花争艳、林木葱葱、百舸争流、鱼鹬相争、守株待兔、鸡犬相闻等等。由于地球上生物的多样性,才构成了地球是“活的星球”。很难想象,没有动植物的世界会是个什么样子。

生物多样性对生物界的进化发展至关重要,对保持生物圈内的生命系统至关重要。动植物和人类同是地球上的居民,本来都是朋友。可是,近100多年来,人类数量猛增,科学技术的进步,又给人类长上了翅膀,上天、入地、遨游海洋,这种人类空前大范围、大规模的活动,给很多动植物带来了灾难,一些动植物种类严重减少,一些几乎临近或已经灭绝。

据统计,目前地球上灭绝的鸟、兽类,1/3是19世纪之前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消失的,1/3是19世纪内消失的,而1/3是在最近的半个世纪灭绝的,而且还有很多种鸟兽正面临绝境。在绿色世界大约2万到2.5万种高等植物已濒临灭绝,几乎占了高等植物种类总数的10%。在美国的旅游胜地夏威夷群岛的植物中,受威胁、濒危的和已经灭绝的种类,合计已占全岛植物种类的一半。在南美厄瓜多尔的海岸地带,过去曾有一万多种植物,森林中有20多万种动物。但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人口增加、城市扩大、大力垦植香蕉园等,原有的热带雨林几乎全被砍光,致使约5万种以上生物灭绝了。森林的破坏不仅使人类少了木材源地,更由于森林的消失,使自然界众多的生物食物链折断,失去了生存条件。如森林中树叶、野草是牲畜的天然饲料,牲畜不仅可为人役使当劳动工具,还给人类提供奶、肉、油、皮等生活、生产原料。森林消失使得其中丰富多样的动植物无法再为人类生活、生产、科研、旅游观光服务了。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地理条件复杂,生物物种资源丰富又独具特色,其生物多样性在全球居第8位,北半球居第一位。我国的生态系统类型多种兼有,陆地生态系统中有森林、草地、荒漠;湿地和淡水水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每种生态系统中又有多种类型。我国不仅物种类型多样,而且特有种类、经济种类多。高等植物有近3.3万种,占世界高等植物的10%,尤其是裸子植物,全世界有800多种,我国就有236种,约占30%;世界有被子植物20万种,中国有2.5万种,占1/8,居世界第三位。我国还保存有许多由地质年代残存下来,被誉为“活化石”的古老树种,如银杏、银杉、水杉、珙桐等。我国野生动物也很多,仅脊椎动物就有4000多种,占世界的10%,其中鸟类1186种,兽类450多种,爬行类320种,两栖类210种,鱼类2200多种。总动物种类约10.5万种。我国还是驯化物种和野生亲缘物种较多的国家。如,中国是世界八大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世界上有237种栽培植物起源于我国,我国常见的栽培作物有600多种,果树万余种,家禽牲畜400多种。我国还拥有大量栽培植物的野生亲缘种,是人类研究遗传基因,改良或驯育新品种的资源库。

由于多种多样的生物资源对于维持地球上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至关重要;由于它蕴藏着巨大的经济、科学价值,越来越为世人所瞩目,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宣告“决心为今世后代的利益,保护和持久使用生物多样性。”我国也参加了这一公约。我国现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是:“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增殖并重”、“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并先后公布了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濒危植物354种、动物257种,又建成了400多个迁地保存基地;颁布了一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法律;各地还开展“爱鸟周”、“物种保护宣传月”等活动,广大的青少年是这些宣传活动中最活跃、最有生气的力量。可以预见,“保护物种”在世界、在我国将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保护野生生物

当前世界上已有超过3000个的国家公园、庇护所、隔离森林和避难地来保护野生生物。第一个野生生物庇护所是1903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为了保护褐色鹈鹕而建立的。如今美国已有了400多个庇护所,集中在阿拉斯加。而保护野生生物最有效的方法不是把它们关起来、养起来,而是努力去恢复那些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事实证明,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是可以被恢复的,这里有一个例子,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内的植物群落曾遭到破坏,在1934年时还是一片荒凉,但由于长期的努力和投入,今天的面貌已经焕然一新,多种林木已经生长起来,完全改变了当年校园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