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绿色地球
2684500000008

第8章 人类对自然的破坏(3)

首先,随着城市化规模的扩大和城市人口增加,垃圾产生量日益增大,因而导致垃圾在城市“无处藏身”而“爆炸”。据估计,全球每年新增垃圾约100亿吨,其中大部分产生于城市。因此,许多城市垃圾爆满,大量的垃圾何处去已成为了众多城市的一大隐患。以中国的几个城市为例,1993年飞机航测表明,在北京郊区垃圾占地面积有46.7公顷,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上的垃圾堆有4500多个,因此,北京曾一度处于垃圾包围之中;上海市日产生活垃圾约1万吨,在城郊堆放面积超过20平方米的垃圾堆有2000多个;长沙市湘江两岸垃圾乱堆乱放曾形成了有5000米之长的垃圾带;西安、成都、武汉等城市均有类似情况。

其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主要成分早已不是过去的尘土灰渣,取而代之的是菜叶、纸张等有机成分。因此,堆放垃圾产生的危害日益增大,成为了埋在城郊的一颗颗实实在在的炸弹。

城市垃圾的危害

事实上,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人们对这个问题认识不足,已引发了许多“爆炸”事件,给人类带来了严重后果。如塞拉里昂首都弗里敷,由于垃圾在大街上经常堆放,导致1977年连续发生两次霍乱,大量人口因此而死亡;印度著名城市孟买,由于居民垃圾随便丢弃于狭窄的房屋过道,年复一年,这些垃圾堆积如山,加上这里天气炎热,垃圾分解腐烂迅速,成了蚊子、苍蝇、老鼠的滋生繁殖场所,严重危害了居民的生命健康与安全;再如埃及首都开罗,由于管理不善,裸露堆放的垃圾常常发生自燃现象,致使该市空气污染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在中国,这个问题也非常突出,由于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垃圾处理一直未引起人们的重视,甚至认为只有在资本主义国家才会发生污染,因而大量未经处理的城市生活垃圾被直接倾倒于江河湖海,或裸露堆放于城郊,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许多城市郊区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蚊蝇滋生,臭气冲天,出现了许多触目惊心、令人难以容忍的环境污染事件。如贵阳市曾因垃圾污染,使该地居民饮用水大肠杆菌超过标准770倍之多,含菌量超过标准2000倍!从而暴发了1983年痢疾大流行。

人类采取的措施

面对垃圾的困扰,人类开展了全球范围内的垃圾大战。日本东京市长会议曾七次提出:“不是垃圾把我们淹没,就是我们把垃圾消灭掉,这是一场严重的战争,必须采取紧急对策,晚一天都会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

美国废弃物专家研究会向国会提出:“治理城市废弃物决不可轻视,应作为城市现代化的高级决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失误,将长期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影响人类生活,成为人类最难改正的错误之一”。同时还向国会提出:“必须克服城市建设中的盲目性、自发性,加强对治理城市废弃物的计划性、自觉性和科学性,应同城市整体规划、区域地位、国家经济建设、社会计划结合起来,制定出近斯、中期、远期的综合治理城市废弃物的发展战略,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达到全面治理城市废弃物的目的。”在这场垃圾战中,人类已取得了可喜的战果,发展了多种垃圾处理法,如利用垃圾制沼发电、垃圾热解制取蒸气、垃圾制造复合有机肥等。

中国的洋垃圾

不幸的是,在这场全球垃圾战中,一些发达国家自私自利,采取转嫁的办法将自己国家产生的垃圾以各种名义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屡屡发生在中国的洋垃圾事件搅得全国沸沸扬扬,惊动了社会的各个阶层。尽管中国公安、铁路、环保、海关、外贸等部门都采取了有力措施,但洋垃圾事件却一再发生,下面仅仅是1991年数月内查获的洋垃圾走私案。

1991年3月6日,镇江口岸发现有一批到港的货物无人认领,经查验为废旧塑料、烂铁等洋垃圾。

1991年4月29日,北京市环保局接到群众举报,反映平谷县大华山镇西峪村发现进口“洋垃圾”,经调查,这批货物重639.4吨,为废纸和生活垃圾。

1991年5月6日,福建商检局在马尾港对一批声称为进口废塑料的货物检查时发现,这批所谓的废塑料中夹带了大量生活垃圾,如食品袋、牛奶桶、蜜饯袋,整批货物恶臭熏人。

1991年5月19日,青岛海关查获第三批到达该港的洋垃圾,重达542.7吨。

1991年5月16~20日期间,上海先后发现了来自美国的20箱洋垃圾。

以上仅仅是数月内查获的洋垃圾,人们不禁要问,到底有多少洋垃圾闯进了中国的国门?洋垃圾为什么屡禁不止?又有多少洋垃圾闯入了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国门?

但愿洋垃圾事件不再发生!但愿全人类共同行动起来,相互借鉴,相互合作,共同开展垃圾战,共同解决这个可能遗患后人的全球问题。

白色污染

什么是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是人们对难降解的塑料垃圾(多指塑料袋)污染环境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它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类生活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由于随意乱丢乱扔,难于降解处理,以致造成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的现象。

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塑料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的家里到处都有塑料的影子。在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塑料更是占尽了风流。

我们之所以有今天的物质生活水平,这与塑料的广泛应用是分不开的。但是,塑料也有它另外的一面,它也是令人类头痛的环境污染源之一。由于塑料污染物大多是白色的,人们习惯称之为“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物来源

市场上的食品袋,可以盛放干、湿、生、熟食品,是安全无毒的。食品厂、蜜饯厂包装食品的塑料袋,当然也是无毒的。用来包装日用商品、衣服鞋袜、电气用具、五金零件的塑料袋,就可能有毒,不宜盛放食品。

无毒的塑料袋一般是聚乙烯做的,而有毒的塑料袋则是用聚氯乙烯做的,因为聚氯乙烯树脂中有未聚合的氯乙烯单体,这是会对人体产生毒害的化合物。此外,在聚氯乙烯树脂加工成塑料袋的过程中,还要加入一些增塑剂、稳定剂、颜料等辅助材料,有些辅助材料又是有毒的,这些有毒性的物质在使用中,又容易被食品中的油或水抽提出来,和食品一起吃下去,对人体健康是有害的。

白色污染对农业的破坏

塑料对环境的污染主要还是由废弃塑料引起的。大量的农业塑料薄膜被废弃后,遗留于田地里,造成土壤板结、肥力降低,并且影响下季作物的生长。大量的包装用塑料薄膜到处丢弃,造成环境污染。尤其是在大海中,废弃的塑料垃圾已经成为一些海洋动物死亡的重要原因。

要制服白色污染

要制服“白色污染”,首先,我们一定要养成不随意丢弃塑料包装袋以及其他塑料垃圾的习惯;其次,我们要尽量少使用塑料包装;第三,塑料农膜要加强回收,不要随意丢弃在田地里。

当然,正在大量推广和应用的可降解塑料,用它来取代现在的普通塑料包装物、覆盖物,在一定情况下可以解决“白色污染”问题。

地面沉降灾害

地面沉降是指在一定的地表面积内所发生的地面水平面降低的现象。地面沉降现象很早就为史书所记载。作为自然灾害,地面沉降的发生有着一定的地质原因。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膨胀,地面沉降现象越来越频繁,沉降面积也越来越大。

地面沉降的人为因素

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面沉降现象尤为严重。现在我们研究地面沉降的原因时,不难发现,人为因素已大大超过了自然因素。现在的地面沉降现象与其说是自然灾害,倒不如称之为人为祸患。

地面沉降现象

19世纪50年代以前,国外就发现,由于抽汲地下水引起了地面沉降。1922年,日本东京的江东地区在高潮位时,大范围陆地被海水淹没,由此引起了注意,测量结果发现该地区存在着地面沉降问题。据统计,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自1898~1956年中,地面沉降了5~7米。目前,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地面沉降,较严重的国家为日本、美国、墨西哥、意大利、泰国和中国等。

据国土资源部统计,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上海、天津、北京、河北、江苏、浙江等16省(区、市)发生地面沉降,面积为487万平方千米,2003年已升至6.4万平方千米,全国发生地面沉降的城市已超过50个。

中国地面沉降最早发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和天津市区,到20世纪70年代,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城市和平原区、天津市平原区、河北东部平原地区也相继发生地面沉降。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面沉降由点及面,在区域上逐渐连片发展,范围更趋扩大。

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和汾渭地堑中的主要城市,是当前中国地面沉降三大区域。其中,长江三角洲的地面沉降最为严重,沉降区在区域上已连接成片,成为跨省(市)的区域性地质灾害。

沉降的地质原因

从地质因素看,自然界发生的地面沉降大致有下列三种原因:

地表松散地层或半松散地层等在重力作用下,在松散层变成致密的、坚硬或半坚硬岩层时,地面会因地层厚度的变小而发生沉降;因地质构造作用导致地面凹陷而发生沉降;地震导致地面沉降。

沉降的人为原因

地面沉降现象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人类活动加剧地面沉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溶性气体或石油等活动,已被公认为人类活动中造成大幅度、急剧地面沉降的最主要原因;开采地下固体矿藏特别是沉积矿床,如煤矿、铁矿,将形成大面积的地下采空区,导致地面变形(下沉);重大的工程建筑物对地基施加的静荷载,使地基土体发生变形;即使是在低荷载的持续作用下,土体的蠕变也可引起地基土的缓慢变形。地面上的动荷载(振动作用)在一定条件下也将引起土体的压密变形。

沉降的危害

尤其是近几十年来,人类过度开采石油、天然气、固体矿产、地下水等直接导致了今天全球范围内的地面沉降。在中国,由于各大中城市都处于巨大的人口压力之下,地下水的过度抽采更为严重,导致大部分城市出现地面沉降,在沿海地区还造成了海水入侵。

地面沉降导致了地表建筑和地下设施的破坏。据统计,中国每年因地面沉降导致的经济损失达l亿元人民币以上。值得庆幸的是,中国已开始重视这个问题,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开采地下水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使中国很多地区的地面沉降现象已经或将得到控制。

水土流失

土地资源是三大地质资源之一,是人类生产活动最基本的资源和劳动对象。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程度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但同时也造成对土地资源的直接破坏,这主要表现为不合理垦殖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次生盐碱化及土壤污染等,而其中以水土流失最为严重,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又一个严重危机。

水土流失的概念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淀的整个过程。在自然状态下,纯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非常缓慢,常与土壤形成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因此坡地还能保持完整,这种侵蚀称为自然侵蚀。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特别是人类严重地破坏了坡地植被后,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坏和土地物质的移动,流失过程加速,即发生水土流失。

同时,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加剧贫困。水土流失是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特征,是贫困的根源。尤其是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地力下降,产量下降,形成“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

水土流失的现状

水土流失是中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中国有1/3的国土都在遭受水土流失的困扰,中国的水土流失总面积已达356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37%。中国已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成为中国面临的头号环境问题。

中国目前水土流失总的情况是:点上有治理,面上有扩大,治理赶不上破坏。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在解放初期为17.4亿亩,到1980年约治理6亿亩。如今,由于治理赶不上破坏,致使水土流失面积扩大到22.5亿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6,涉及近千个县。全国山地丘陵区有坡耕地约4亿亩,其中修梯田约1亿亩,而另外3亿亩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的主要破坏有:致使土壤肥力下降,使大量肥沃的表层土壤丧失;水库淤积,河床抬高,通航能力降低,洪水泛滥成灾;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在高山深谷,水土流失常引起泥石流灾害,危及工矿交通设施安全,恶化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