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淡定·从容·心安(全集)
2688400000049

第49章 自助让生活鲜活多姿(1)

生活中有一种境界,能鲜活和丰富彼此的生命。直到让人们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凡事先问自己,结论在你心中

凡事都要先问问自己的内心,只有自己心底那个最响的声音才是你想要的结论。

大师启迪众生:“应发回向心,反诸求己。”有些人总爱发问,却不爱思考,所以总是问题缠身又不知迁怒于谁。其实可以自己回答这些问题,或者自己去思考,通过各种方式探求答案,这样的话,你自己就能得出很有见解的答案。

凡事都要先问问自己的内心,只有自己心底那个最响的声音才是我们想要的结论。然而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会依赖别人。事事听从他人的指导,要想走向成功,就必须抛弃思维的依赖,坚持独立自主地思考,凡事先问问自己。

我们习惯于依靠别人的大脑思考并不是因为我们懒,而是因为我们不相信自己,却太相信他人了,不自信与太相信发展到极端,就是盲从。

失去了用自己的头脑思索问题并做出人生抉择的能力。可能有的人会说,我不过是在日常小事上随大流罢了,到了大事的紧要关头,我会发动自己的大脑的。但是,真到了那个时候,大脑还能发动起来吗?有个成语是“不假思索”,它的意思是不经过思考作出的反应。这个词出现的前提是思维习惯,有什么样的思维习惯,遇事的时候就会“不假思索”地依习惯行事。

有这么一种人,总是人云亦云,跟着别人的思维走,没有自己的想法。沈括在山上看桃花,读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诗时,沈括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他在考虑,为什么家里的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了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凭借着这种独特的思维习惯,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我们遇到问题,都要先向自己求助,只有自己才是用之不竭的智慧之源。

与其等待援兵,不如着手解决问题

等待,只能让光阴蹉跎。爱自己,便应学会自己作决定,处理好身边的每一件事。

外援是一个条件,也许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但一定要以自己为主,认清自己的主体位置,不能让外援成为解决问题的主体,希望有外援帮助,但绝不依赖于外援。所以面对问题时,我们要多想一些办法,着手解决总比坐困愁城要好得多。

人生在世总是会遇上各种各样的问题,假如有了外援,人们很可能会偏向于外援甚至依赖于外援,等待着援兵的帮助。韶光易逝,岁月荏苒,光阴如轻烟,如白云,当你稍不留意时,它已消逝得无影无踪。人生要及时努力解决问题,而不能单单依赖于外援。因为生命不能等待,等待只是蹉跎岁月。

人要有自主性,要学会自立,自己着手解决问题。就如陶行知先生说的:“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气克服困难,使自己的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这样才可以迎接生活的挑战!

易卜生先生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坚强的人就是独立的人。”是的,因为自助自立的个人才会有所作为,自助自立才会实现自己的抱负。人们要学会自助自立,因为许多事情都要自己解决、自己面对。不懂得自助自立的人会被社会淘汰。

“虎父有犬子”的现象,说明了不求自立自强,一味想依靠祖上的荫庇,是绝不会有什么作为的。三国时的刘备,可以算是一代英豪,一生东征西讨,纵横驰骋,从贩鞋织席为生到成为蜀汉帝王。可是他的儿子刘禅,却是一个昏庸荒淫的无能之辈。连诸葛亮这样大智大勇的人都扶不起他,俗称“扶不起的阿斗”,世人曾有此长叹:“虎父何以有此犬子!”

唐太宗李世民,雄才大略,是中国帝王中的佼佼者。可是他的十四个儿子,无一成器,三个被杀,三个早夭,一个幽禁,两个遭流放,另外的也平庸无能,昏聩糊涂。北宋名相寇准,他的子孙依靠祖上的功德,不能自立,不过三十年,家道衰落,沦为庶民。

能自助自立不依赖外援的人总会做出一番大事业。韩愈出随后母亲也离开人世。从此便由长兄韩会和长嫂郑氏抚养,随着韩会职务的变动他时常跟随长兄奔波各地。然而祸不单行,韩愈11岁时,长兄韩会贬任韶州刺史,不久之后,便客死在异乡。郑氏毅然带着众家小,护送韩会灵柩回河南老家,又赶上地方政局混乱,无法安居,迫不得已,郑氏又带他们到了宣州,仅靠韩会生前置下的一些田产的微薄收入度日。他随嫂子定居宣州之后,勤奋苦读,从不懈怠。然而跟随而来的是科举的失意,仕途的坎坷。

19岁那年,这位满腹经纶的才子,满怀信心,进京参加科举考试,但他怎知单凭学识而没有高官名流的举荐是难以考中的。接连三次,他都名落孙山。他在苦闷彷徨中打发了6年的岁月。后来偶得梁肃的赏识和举荐,第四次才中了进士。按唐朝的制度,礼部考中之后,还得通过吏部的考试才能做官,韩愈又是3年连遭失败。此时韩愈经济困窘,已经无法在京城待下去了,只能怀着沉痛的心情离京返乡。他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依然自立自强,没有自暴自弃,返乡后继续读书,终于成为一个大文豪。

只有经历过磨练,才能收获美好;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生”,但是正是因为这些“荆棘”,才使我们学会了自主解决问题,从而成就了更好的自己。

虚云大师出家前出生在一个幕僚家庭,他没有继承父业,而是选择了出家这条道路,他依靠自己的这颗向佛之心和自立自主,最后成为一代宗师。

天下无难事,只要我们去做,绝没有不成功的。凡事不能等待着援兵的救助,必须着手去做,只要大家将等待的时间改成创造的时间,则腐朽也可以转成神奇。以自己的至诚、发心,在无声无息的时间里,做有益于社会的事业。

做自己的守护神

被伤害是因为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人与人亲密有间,任何人都不能代替自己,要学会做自己的守护神。

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儒家提倡内圣外王的理想,而且一直都在追求和塑造圣贤人格,其特征是“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这样的圣贤人格,强调的是无私无我,提倡的是自我牺牲。而佛教提倡的佛菩萨的精神境界也是如此,如释迦牟尼佛的“舍身饲虎”、“割肉喂鸽”等故事,正是这一圣贤人格的写照。然而一些人学习这种品格却只学其表面,不分析利弊,轻易相信别人,使自己被骗、被伤害,人固然有自我牺牲的精神,但是谁也不能代替谁,所以我们要学会做自己的守护神。

做人不能太单纯,要学会保护自己。其实做人单纯本身不是错,可关键是社会关系复杂,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就要懂得荀子在论人性时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的品性如果看来是善的,那一定是他努力装扮成这样的,因为人性本来就是恶的。这就是著名的性恶论,同时也告诉人们做人要有辨别能力,以防被恶人所害。

一般人都不喜欢谋略意识强烈的人,也就是心眼太多的人。然而,在现实社会里,欺骗、狡诈的人大有人在。大到国家之间的争端,小到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这种欺诈无处不在。在人性的丛林中,如果不能保护自己,没有了自主性,那自己就会成为别人利用的工具。守护自己不仅仅是防御他人,更重要的是守护和坚持梦想。

虚云大师在早年想出家但父亲不同意,虚云离家出走几次都被追回,最后终于逃离父亲的追找。虚云大师在鼓山受戒,他的父亲常常派人四处寻找,他不敢露面,隐藏在山后的岩洞中,礼佛修行,有时候遇见虎狼也不畏惧。这样一待就是3年,后来他听说父亲告老还乡后才敢出来。后来为了修行,大师又回到岩洞生活了3年,吃的是松毛和青草,喝的是岩泉涧水,裤子鞋子破了,仅有一件衲衣蔽体。这样修行了3年,处在深山大泽中虎狼不侵,蛇虫不损,不食人间烟火,体力竟一天比一天行走于这个五光十色的世界,太多的诱惑扑面而来,令人眩晕,只有拒绝诱惑才能做自己的保护神。

像水一样至柔克刚

水绕山而行,遇海而入,遇到分水岭就分流开来,遇到汇合口就汇聚一处,它的不固执,它的筋骨柔顺让它川流不息,永远充满生机。

佛经上说:“报缘虚幻,不可强为。浮世几何,随家丰俭。苦乐逆顺,道在其中。动静寒温,自愧自悔。”报指身体,缘指这一生遭遇的环境,我们这一生的境遇,全是虚幻不实的。觉悟的人生活随缘就自在了;不觉悟的人造作强为,以自己的心意为所欲为,就是造业。虚幻的世间无常,人命苦短,祖师们嘱咐我们随家庭之丰俭,安分度日,无论苦乐顺逆均属三世因果。

觉悟之人心中清楚,在日常生活中,心清净不动。佛弟子大迦叶尊者修苦行,心地清净,智慧圆满。善财童子生于富贵家庭,心中亦如如不动,不为环境所转,此之谓道在其中,道悔,自己努力悔过。一切随时、随性、随悲喜才是心性通达的最高境界。

寺院的地面到处盖满了枯黄的小草,小和尚觉得很难看,于是对师父说:“我们重新种些草吧!”

师父回答道:“不急,随时。”终于到了播种的季节,老和尚和小和尚开始忙碌着种草。“不好了!师父,好多种子都被吹飞走了。”小和尚惊恐地喊道。

老和尚笑了笑说:“没关系,吹走的大部分都是空的,就算是洒在泥土中也不会发芽的,一切随性!”

这时候,飞过几只小鸟啄食草粒。“真要命!师父,草籽都被鸟吃了!”小和尚急得直跺脚。老和尚依然笑呵呵地说:“没关系的,草粒多着呢,吃不完的。一切随遇!”半夜时分,一阵暴雨铺天盖地倾泻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