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操劳一生步入老年后,不仅要活着,而且要能够有尊严,要在有闲的时候还要有足够的钱,使自己能精彩、舒适、稳定、坦然地活着。所以,财务尊严和财务独立是养老生活追求的最高境界,养老投资是达成这种境界的手段。
第一节 养老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问题
对于25-35岁的中青年朋友来说,事业蒸蒸日上,退休可能是遥远的计划。但是退休是人生不可避免的问题,总有一天我们必须依靠过去储蓄下来的东西维持生活。在退休之前,我们必须解决好退休以后的人生问题。
一、退休生活是人生的重要码头
现代人大多数都活得很累,工作、挣钱,不停的打拼,真想停下了歇一歇,总是幻想要是不工作该多好呀。一旦想到退休后的老年生活保障问题,又充满了忧患。老了是否能过一个幸福的晚年呢?
1.421模式带来新问题
2005年底全国百分之一人口抽样显示,中国65岁以上人口逾1亿人,占总人口数的7.7%;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10.5%,2050年将上升到28%以上。这个数据告诉我们了什么?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标准,如果一个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以上,那么这个国家就已经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按照这个标准,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与老龄化相伴而生的一个问题是,新型“421”家庭模式和抚养系数比上升将使得现行的家庭养老模式发生困难。
上个世纪7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的第一批独生子女已长大成人,并以每年数以百万计的规模进入生儿育女的生命周期。夫妻两人供养双方4位老人,抚养1个后代的“421”模式将成为中国今后几十年主流家庭模式。
据人口专家预测,未来10年,包括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组成的独生父母家庭(即421家庭)在我国至少会达到上千万个。这种模式直接导致老年抚养比从1964年的6.3%逐渐上升到2000年的10.1%以及2050年的33%。
据最近一项京沪穗城市居民调查显示,35%的家庭要赡养4位老人,49%的家庭要赡养2-3位老人。从赡养费来看,35.6%的家庭每年花费超过1万元。一个家庭因为老人身患重病而被拖垮的事例并不少见。中国传统的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在新情况下难以满足养老需求。
2.养老保险也不保险
每个国家都有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养老保险也称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它是按国家统一政策规定强制实施的,为保障广大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养老保险制度。
在我国,90年代之前,企业职工实行的是单一的养老保险制度。
1991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建立起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从此,我国逐步建立起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在这种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中,基本养老保险可称为第一层次,也是最高层次。
我有一位亲友,她在基层工商局工作20年后于2004年正式办理内退,按规定她每月可以拿到1100多元退休金。如果根据2000年进行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得出的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1.40岁计算,今后的21年她总共可以拿到近30万元退休金,而全国还有数以亿计的退休职工将以这种方式获得退休后的生活来源。
巨额的养老资金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沉重的负担,和西方发达国家“未老先富”相比,我们面临的情况或许更严峻一些,因为我们是“未富先老”。
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在5000至1万美元以上。而我国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刚超过1000美元,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资金的匮乏最终导致巨额的养老金亏空。
为了解决新中国成立以来城镇职工养老保障存在的矛盾与困难,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实行由现收现付制度和个人养老账户这两大支柱组成的模式。根据该模式,一部分养老保险费用于支付当前退休者的养老金,另一部分则被存入个人账户,以后直接付给缴纳养老保险费的个人。
但是,这种“老人老办法、新人新措施”的养老金制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必然产生“空账”问题。2000年我国养老金“空账”还仅仅为360多亿元,到了2005年底,“空账”已经达到8000亿元。这8000亿的亏空还只是为了供养少部分加入养老保险的公民而造成的。2005年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1.74亿人,占总人口数的13.38%,远远低于国际劳工组织规定的20%的最低线,广大农民及农民工仍然依靠自我保障。
伴随个人帐户建立产生的是我们以前从未遇到过的问题:这笔目前年轻人为自己将来养老而储存的钱以公共基金方式存在,交给公共机构管理在当时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如何让管理机构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以便让它真正起到缴纳者未来的老年保障?
曾经被隐去的利益冲突如今都暴露出来,我们不得不吞下由此造成的个人帐户亏空和社会性养老金缺口的苦果。难道这个苦果要谁来偿还呢?到了我们老的的时刻,谁来养活我们?
现在,找工作都是一个难题。有一些单位根本就不与员工签定雇佣合同,养老保险等三险不给员工上交。单位不交,员工自己也不愿意交。还有一些人工作没有保障,收入过低,根本就没有钱交养老保险。
情况很严峻,我们不能不为自己的未来养老担忧。尤其是70年代后这一代人,属于我国正当青年和壮年的一代,但是遇到的问题确实比前几代人更加严峻。人口进入老龄化,我们的工作压力大,需要养房,养车子,养孩子,要养自己,养老人。这个“5养”需要在这最多40年的工作年龄段做好,看来确实不容易。
3.希望每个人可以收官胜利
养老是我们人生的作后阶段,人生的夕阳红,谁都希望人生的最后阶段出现差错。曾经创造了世界上最大企业通用公司的创建人格兰特,由于不会管理,在通用公司被人收购之后。虽然得到了大量的资产,但是由于不会理财,到了退休的年龄几乎全部损失,最后死在穷人院里面,只有后来很少的人为这位曾经创造了世界最大的企业的人志哀,就是现在很多人也不知道他的名字。不会管理企业,创造了最大的企业也不行,不会管理变卖企业的钱,最终落得老来悲伤。
退休是一个人工作历史的结束,是进入老人阶段的开始。退休生活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码头,我认为这不是终点码头,而是走向新生活的起点站、加油站。
对于一个在职人员,要想在退休以后过上与退休以前质量相当的生活,至少能够保障老年的基本生活,老有所养,他要在退休以前全面考虑退休以后的生活消费,包括日常生活消费、医疗、住房等各个方面。退休阶段是人生的收官之作,希望每个人可以收官胜利。
二、及早做一份退休养老计划
现代人每天奔走于家庭、职场之间,很少有时间来规划自己的生活,更别说理财规划了。然而我要有一个重要的认知:退休后的生活品质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1.了解中国养老保障体系
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情况来看,国民退休资金的来源主要有三个层次:国家基本养老制度提供的国家退休金,企业、雇主提供的企业年金或团体年金,个人投资的商业性年金保险。筹集养老金的制度已经走向社会养老。
社会养老的主要特征即多元化、资金来源多元化、资金增值多元化和养老方式多元化。如今,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建立一个多元化的养老保障体系。但是现在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发达国家的社会问题,主要是养老资金的缺口问题,和养老人口持续增加,年龄持续增加。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还不发达。但是整个国家在面临者改革,原来的福利体系被打破,医疗是靠社保,不再是单位的事情,退休金也是靠社会保险,不是单位,我们的工作也不是铁饭碗,而是自主则业。
现在改革后我国的养老体制基本有下面几个方面组成: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没有参加养老保险计划的困难群体);农村过渡养老保险。
养老保险改革来,根据1996年国家体改委、世界银行先后提出的《中国补充养老金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方案设计研究报告》和《中国养老金体制改革》两份研究报告,我国养老保险改革的远景目标是在2010年前后建立起国际上通行的、规范的三层次结构的养老保险制度。
第一层次是政府举办的基本养老保险,采用现收现付、社会统筹的筹资模式,以征税或缴费方式征集,强制覆盖全社会,属于社会保险范畴,目的是要保障退休人员获得替代率为社会平均工资20%-25%的基础养老金,以保障退休人员的最低生活需要。
第二层次是企业的义务性补充养老保险,政府予以一定的税收优惠,采用个人帐户储存制的筹资模式,按基金会组织形式进入资本市场营运管理,养老金替代率设计为50%-60%。
第三层次是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由商业保险公司举办,个人自愿投保,政府也要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
第一、二层次的保险养老金之和主要保障退休人员的日常基本生活,第三层次则是改善退休人员的生活质量。
从目前来看,我国正在城镇各类企业中逐步建立以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保险为三个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与远景目标或国际规范相比,我国当前用于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需要的部分,即所谓的基本养老保险部分,其范围较宽,费率负担和替代率也比较高,实际上相当于国际上的第一和第二两个层次。
与之相对应,从筹资方式来看,当前的基本养老保险采取强制性收费的方式,实行的是现收现付式的社会统筹和基金积累式的个人帐户相结合时部分积累制。总体说来,我国目前的基本养老保险仍然包得过多,而留给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保险的空间则很小,与养老保险改革的远景目标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
在欧洲,美国,医疗,退休金都是个人自己去安排,国家一律不管,这些全部商业运作,而且在国外已经相当发达。国外工作者一般都会熟练运用,从而在年轻时刻多买一些,到老了绝对有保障。
可以看到,单单倚靠我们的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似乎难以维持我们今后退休的平静生活,企业年金虽然在我们开始实施,但是由于现在工作的流动性,年轻人换工作可能比换衣服还快,对大多数人来了说,只能是水中捞月。
所以,要维持我们退休之后的生活,还需要我们加大年轻时候的理财,还要灵活运用个人的一些养老储蓄养老保险等商业品种。
2.及早给自己做一份退休养老计划
养儿防老是中国人朴素的心理传统,然而,随着“421家庭”的潮涌,希冀子女养老越来越不现实。
从中等生活水平来看,即便今天的老人有自己的退休金和住房,有事业有成的儿女,他们还是会对养儿防老摇头。因为他们的退休金无法面对今天的物价,而在需要子女们资助医药费或其他大额开支,甚至日常生活的吃穿用度时,担心要看儿媳、女婿甚至儿女的脸色。对于家庭和个人而言,要及早给自己做一份退休养老计划。
首先,要确定自己退休后的生活品质、水准不要比现在大幅下降,一般是现在日常开支的80%左右。如果想要有其他精彩节目,如每年去旅游或者上老年大学,则要预算这笔开支。另外,要预留一定的老年护理费,不要指望子女病床前尽孝,要祝福他们未来有自己的美好人生。
其次,要考虑通货膨胀和费用增长率。比如30年后维持相当于现在5万元/年左右的退休生活,需要准备400万元。一是将目前储蓄中的一部分,用做养老准备;二是将每年收支节余做定期定额投资。要将养老储投与其他投资分开,用适度债券、平衡基金、保险等组合去实现。此外,社会保险和企业年金也有好处,一是强制性,二是有企业帮你出一部分钱。
所有的养老计划,都是平衡现在与未来的收入与支出,平衡这种支出还是那种支出。所以,要在每月消费之前,为养老做一些储蓄。由于子女教育和养老计划在目标时间上比较接近,家庭要在子女教育计划和养老计划中获得平衡,在为子女教育投资时,也要为自己养老投资。否则,30年后谁养你呢?
第二节 未雨绸缪养老规划
现代人的负担与责任,真的很沉重。随着社会变迁,在少子化与老人社会趋势愈益明显的今天,养儿防老似乎已经行不通,我们必须尽早考虑未来的退休问题,开始着手为自己的老年生活预作准备。
一、退休规划的四个阶段
无论是年轻人,中年人,还是即将退休的中老年人,都需要做退休规划。退休规划基本上分为四个阶段去进行。
1.第一阶段:毕业走向社会
大学毕业后开始工作就应该有退休规划的概念了,要开始想到自己退休以后的生活。现在有的单位50岁就退休了,有的甚至45岁就退休了。退休以后的生活占人生整个生命周期的三分之一,而真正赚钱的时间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由于工作的不确定性,预期的不稳定性,应该尽早开始对退休进行一个未雨绸缪的计划。从小事做起,每个月的收入当中应该有纪律性的拿出一二百块钱来建立养老基金。
年轻人在做养老规划方面要注意支出的优先分配。很多年轻人认为现在的首要问题是买房,买车,结婚,养孩子上学等等,这些现实的问题很急切,做事总得讲一个先后。即使这样,我们也有必要拿出一小部分钱来投资于自己的养老基金。利用货币的时间价值,让时间把少量的资金一点点的积累起来,为以后更好的未来计划。所以每个月拿出200块钱,减少一点娱乐的消费,应该是可以做到的。
2.第二个阶段:年轻家庭
这是人生中压力最大的阶段。既要供房,又要养小孩,还要在事业上打拼,是单身族的延续。这个时期要继续增大在养老基金的支出,并学习建立投资的理念和投资的知识。
要适当尝试一些风险比较大的投资,例如股票型基金和单支股票。这么做不仅仅为了财富的增值,更重要的是投资经验的积累。另外,不论是单身还是年轻的家庭都要有保障意识,适当的购买一些商业保险,避免失业和人身意外。
3.第三个阶段:中年家庭
中年家庭到了财富积累的最高阶段,孩子可能已经上高中或大学了。这时候可以考虑建立一个全面的投资组合:不仅仅有刚提到的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产品,还可以有基金、外汇投资、信托产品。
这个阶段子女教育问题是最重要的,孩子上大学,国内可能平均下来要十万元人币,在国外可能要100万以上,所以在家庭支出方面也要相对控制好一些。
4.最后阶段:空巢期
这个阶段即将要走入退休生活或者是已经走入退休生活的人群。这个时候精力和学习能力也相对降低,投资风险也应当相对降低。可以关注债券型产品,比如国债,还有企业债券,基金投资要更偏向于保守的指数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在整个投资组合里,像股票这样的高风险投资产品要相对降低到15%以下。
鉴于以上分析,你现在处于哪个年龄阶段呢,对于退休规划,你又是怎么安排的?无论如何,未雨绸缪你的退休规划,从现在做起,让老年生活更加美满和有尊严。
二、不要轻视退休的理财储备
现在很多人心里有这样的想法,我单位给我交纳了养老保险,或者我现在还年轻,还不着急想到那里多,等几年在说把。或者很多人会说:养老是社会的事情,我不管。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年轻时不要轻视退休的理财储备。
1.心里要有一本账
我们来算算账。如果我们55岁退休,寿命80岁来计算,看看我们一个两口人的家庭需要的养老金。需要养老25年,这里不考虑利率和复利,不考虑通货膨胀,不考虑收入提高程度。
一般退休家庭有2口人组成,一般退休之后每月花费2000元,医药费我们按照每月花费的30%计算。我们的子女不用我们照顾,其他花费为零,我想这些也符合我国大多数老人的退休生活现状。一般支出的大头是日常消费,也就是非耐用消费品的花费。
维持退休生活需要花费:2000×12×25+2000×12×25×30%=780000元,需要花费78万元,这些还是在一般的疾病上面,如果出现大病是无论如何不够的。
2007年的通货膨胀率到了6.9%,超过2004年通货膨胀的一倍,如果加入通货膨胀的因素,我们的退休开销需要在翻几倍。
虽然我们的工资一直在上涨,但是工资是没有物价上涨快的,是没有房价上涨快的。一旦我们退休,收入必然下降。也许大多数人只有社会保险。而社会保险可那只是保证我们的最低生活保障。那么我们怎么办?
2.尽早储备退休基金
虽然年轻时的收入不高,但每月定期定额投资占收入的比例反而比年长收入较高时还低,这是因为人的工作收入成长率会随着工资薪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降低,而理财收入成长率则会随着资产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我们要尽早储备退休基金,越早越轻松。
这里我告诉您一个最好的计算方法:
我们按照退休时光25年来计算,不计较其他因素,我们退休的资产,至少要达到年薪的15倍。那您每月应该储蓄多少?可以用您现在的年薪来乘15倍。之后看您每月需要攒多少。这样一算可以吓你一跳。
比如,每年年薪10万元,则退休应该储备150万元,我们退休25年,最晚应从40岁起,来积攒以还有20年的工作收入储蓄来准备退休后25年的生活。每月应该积攒:150万÷25÷12=5000元,说明从40岁之后,每月应该积攒5000元作为您的25年的养老金。否则即使你的每月投资已做最佳运用,剩下的时间已不够让退休基金累积到足供你晚年舒适悠闲的生活。
退休金储蓄的越年轻越不能保守,越年龄大越要趋于保守。否则一旦出现投资失误,不可挽回年轻的时刻,投资失误,可以仗着年轻,可以在今后几年里面弥补。如果你在40-50岁开始投资股票,股市风险很大,这样一旦投资失败,我们就不可挽回的理财失败,造成老来辛苦。而这个时刻虽然定期存单利率扣掉通货膨胀率后,只能提供2%-3%的实质收益,若用定期存单累积退休金,存在贬值风险,需要更多工作收入来弥补。为了准备退休金必须大幅降低工作期的生活水平,所以必须增加收入。
在年轻时,可以运用投资基金投资一些投资基金,投资股票的投资报酬率均高的品种,以平均回报率20%计算,争取年轻时刻多一份养老收益,到40岁之后把投资变为保守的债券,储蓄等投资。
进行退休规划时,当然也不应该假设退休金报酬率能达到20%以上的超级报酬率,这会让自己应交付的储蓄偏低,且不易达到退休金的累积目标。
三、退休规划设计
一个完整的退休规划,包括工作生涯、退休后生活设计及自筹退休金部分的储蓄投资投计。由退休生活设计引导出退休后到底需要花费多少钱,由工作生活估算出可领多少退休金(企业年金和社会团保险金),最后,退休后需要花费的资金和可领取的退休金之间的差额,就是应该自筹的退休资金。
自筹退休金的来源,一是运用过去的积蓄投资,一是运用现在到退休前的剩余工作生涯中的储蓄来累积。退休三项设计的最大影响因素分别是通货膨胀率、工作薪金收入成长率与投资报酬率,而退休年龄既是期望变数,也是影响以上三项设计的枢纽。
1.退休生活的长远规划
有一个重要问题:退休之后您要过什么样的生活?除了我们的理财上面的安排,我们更需要对我们的退休生活做一个长远规划,我们的退休生活质量,退休之后要圆自己年轻时刻那些没有圆的梦?是否可以在退休之后完成?
在上海就有一对退休夫妇在退休之后花费5万元3个月周游了欧洲中部6个国家。这对夫妇一个63岁,一个68岁,他们还计划明年到北欧5国去旅游,来圆自己老年周游世界的计划。据说这对夫妇一句英语也不会说,但是凭借自己的执着和尽心准备做了让我们年轻人都没有作到的事情。
大部分退休之后的人士,退休之后,刚开始很多老人有失落感。而且身体状态很好,休闲时间很多,现在我们到北京的各个大公园,看到晨练,公园内唱歌,游园的大部分是老年人。还经常看到很多老人带着自己的孙子,外孙女等,为自己的儿女看孩子。
有些人参加社区的公益活动,参加居委会日常管理,发挥余热。有些人希望做志愿者,为社会公益事业做义工。我的父母退休之后,基本就是这样的生活,平时到公园去运动运动,之后参加社区的公益事业,做志愿者,养养花草,生活也过得有自有味。
如果退休之后,没有合理安排自己退休之后的工作,自然日子过的很无聊,觉得很孤独,这样的情况,不仅不能长寿,而且还容易生病,人有压力容易生病,人寂寞,情绪不稳定,更容是生病,一旦生病,不仅多花费医药费,还要影响自己本来就紧张的退休费。所以退休生活,心里健康更重要。
生活越快乐,寿命越长;工作压力越大,生命越短。这个不用医学证明,很多人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我们是愿意活的长寿,还是想因为不善于理财退休规划而多工作,最后令寿命减少?
2.估算退休后的日常花费
退休之后,我们的花费也比年轻时候要少很多,消费在您的一生里面也是属于正态分布。我们先看看我们退休之后需要日常的支出和年轻时刻的变化,从中测算我们的退休的日常花费。
我调查过很多退休老人,他们的日常支出是一般是必须支出的支出,能不支出的绝对不支出,消费已经很理性。而且趋于保守。
以我的父母退休生活的变化我来分析:
退休之后的消费方式会改变。退休家庭消费方式的研究表明:退休家庭在食品、看病医疗的支出比例大于非退休家庭。而退休家庭不需要花费的消费内容在增加。
退休可以减少或节约下列开支:
上班的交通费用,不用上班了只有少量的去公园费用。
外出应酬开支:几乎很少,甚至没有,很多老年人退休之后,自己有自己的退休生活,有充分时间自己在家里做饭,所以很少外面吃饭。
衣服开支:退休之后我的父母很少买衣服,基本很多衣服都是我们强迫给父母买的,大多数父母还是穿着以前衣服。
住房开支:只是需要交纳物业费,取暖费:老两口的取暖费是公家给报销,延续以前的制度。
其他的税款支出几乎没有,因为退休金不够缴税标准。其他的支出一般很少。但是医疗方面的支出增加了。我父母由于年龄关系,生病的概率加大,每年看病的时间和次数多了,医疗支出加大,而且很多时候,医疗费支出超过每月的所有其他支出。
其他的支出主要是一些旅游的花费,年轻时刻很少有时间初期旅游,现在时间充足,可以旅游的时间增加,花费也多一些。
可能其他家庭还有一些保险支出增加,养孙子等的支出加大一些。我的父母每月根据这个支出情况,加总就可以算出自己一个月的大概花费。但是退休之后的每月消费不能平均计算,因为医疗呈现很多不确定因素,所以只能做参考。
还有一些不确定的支出无法体现预测。所以我一直建议父母留下一些可以随时变现的资金,做活期储蓄,这样可以不用动用定期存款,损失利息。
四、人生如何理财才可以夕阳红
老年人退休之后,收入来源于退休金,其他就要靠以前的一些积蓄了。但是理财也需要活到老理财到老。面对市场经济的变化和各项支出的不断增加,老年人同样也有“以钱生钱”的理财需要。我对老年人理财的忠告是:安全第一,保本第一,投资第二。
1.不能把“保命钱”投入到风险渠道中
大家看这样的新闻:
某银行工作人员日前迎来了一位老年客户,只见这位长者鹤发童颜,精神矍铄,只是腿脚不太利索,只得在亲人的搀扶下来到柜台前。在简单咨询之后,老人递上了基金开户申请表和基金申购委托书,要购买几万元的某某股票型基金。
工作人员见老人有家人陪同,以为他已经对基金的风险有所了解,可在输入客户身份证信息时,工作人员吓了一大跳:老人的出生时间为1909年,也就是说老人今年已经98岁了!工作人员一时做不了主,便连忙向主任汇报,主任和工作人员经过一番商量之后,决定不接受老人买基金的申请。可他们在向老人详细解释基金有风险,不适合老年人投资的时候,老人却大为不悦:那条法律规定老年人不能买基金了?最后在工作人员的反复劝说之下,老人才悻悻而去。
自2006年以来,中国A股市场以及开放式基金的涨幅普遍达到100%以上,因此很多老年人禁不住赚钱的诱惑,纷纷加入到了买股票和买基金行列。其实,投资理财的规则是高收益必然伴随着高风险,并且高风险需要较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而老年人由于受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以及身体等方面因素影响,风险承受能力一般偏弱。
今年5.30深沪股市大跌时,某地曾有一位老年朋友承受不了快速下跌的压力,而在证券公司当场晕倒,幸亏及时抢救才脱离生命危险。其实这则报道已经详细的说明了风险,就是我们需要在这章里面要表达的意思,老年人投资,心理承受能力差,不能遭受损失,否则影响退休生活。
所以不能把“保命钱”投入到风险渠道中。如果老年朋友的积蓄不是太多,只够应付日常养老和医疗之用,则这时必须选择储蓄、国债等稳妥的投资渠道。如果自己的积蓄应付养老绰绰有余,自己想多给孩子多留点积蓄,并且个人对股市或基金等高风险投资有一定了解,这时也可以根据情况适当参与,但投资股票或股票型基金的比例最好不要超过总资产的20%。
2.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应谨慎投资
老年人在证券公司“晕倒”的现象并不少见,股市可以说瞬息万变,目前开放式基金也紧跟股市涨跌,并且当日涨幅或跌幅丝毫不亚于股市,而炒股或买基金不可能买上后便一路上涨,经历下跌甚至暴跌是很正常的,因此老年人如果没有很好的心理素质,经受不住亏损的打击,则很容易出问题。
目前银行的理财工作室都提供风险属性测试,其中有“对风险的认识”和“亏损承受能力”等测试项目,老年朋友们可以先自己测试一下,如果自己是保守型或稳健型投资者,则还是采取稳妥的投资方式为好。
老年家庭目前应坚持以存款、国债的利息收入为主要导向并且可以投资一些债券。将大部分的养老钱存入银行或用来购买国债、金融债券,尽管是一种较保守的投资,其利息收益也不算高,但却是从老年人理财的实际出发,其投资收益是稳妥且安全无风险的。
在存款、购买债券的投资活动中,应注意国家的投资政策导向和利率水平的变化因老年人的分析判断能力较强,从而可注意抓住重点投资品种,灵活运用投资策略。任何家庭投资都离不开国家的经济大背景。看清国家的长期利率政策,如果利率处于上涨周期,可以把资金尽量存短期的定期存款。如果国家经济处于扩张期,需要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则可以把一部分不用的资金存在长期的定期存款。
3.炒股测试:你适合炒股吗
我主张老年人还是少买股票。现在去股市,基本看到很多炒股的人员中,白发族占很大比例。这个不是一个好事情,如果老年人一定要炒股,建议先做一个网络上很流行的炒股测试:
在日常的股票投资活动当中,每一位投资者多多少少都会犯上一些的各种各样的错误。以下的各种错误当中,有些是自己以前所犯的错误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有些则是从别的投资者身上所发现的。
一、买入价本位思想。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市况),都是以自己的买入价作为买出或是继续持有的标准和主要参考。“买入价本位思想”是一种非常低级的错误,但是它又偏偏是投资者存在的最常见和最普遍的现象。
二、小亏不出,大亏认赔。主要的原因是缺乏行之有效的止损方法和原则。
三、向下买入摊平。只能说这是一种很业余的水平或境界,甚至与第一种错误相比更低级。
四、盘中临时作出买、卖决定。同样地,这是一种非常低级的、轻率的举动,也是很不专业的一种表现。
五、喜欢便宜货而不敢买入高价股。这种错误经常发生在初入股市的新手身上。
六、持股过于分散。这种做法,表面上看起来可以分散风险,但是对于一般的中小投资者来说,其实是一种极其分散精力的行为,归根到底是一种缺乏信心的表现。真正成功的投资者应该是把握一两只可以赚大钱的好股。
七、买卖时喜欢限价交易,而非现价交易。有时候往往会因为一两分钱而因此误了大事。
八、不能客观看待自己手中的股票。最常见的错误是永远只朝乐观和好的方面看待自己手中的股票,不利因素视而不见。
九、小赚急于离场,死抱亏损的股票。这是导致绝大部分投资者最终亏损的最根本原因。此错不改,将意味投资最终失败。
十、总想在最短的时间内,不费力气赚大钱。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普遍存在于大多数投资者思维当中。而最终的结果往往是:越亏越多或者是赚十次不够一次。
十一、喜欢低市盈率和派息高的股票。这种人通常赚不了大钱。
十二、依据专家、传言、小道消息或者是媒体的建议作为买卖的标准。缺乏主见和自己的投资标准,只能永远停留在业余水平。
十三、(牛市中)不敢买正在创新高的股票,而喜欢买处于(长期)下跌趋势的股票。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通常98%的人不会也不敢买那些正在创新高的股票。
十四、不知道什么时候卖出。“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是师傅”这句话虽然不是全对,但是至少“会卖出”也是投资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会卖出”充其量也只能算是跛腿,因此属业余水平。
十五、不敢赚大钱。“贪心”并不是导致亏损的根本原因,“不敢贪”或者是“不会贪”才是导致绝大多数投资者最终失败的最根本原因之一。
个人曾经作过一些统计,以上十五条错误当中只要超过三条以上,说明你的投资水平尚处于业余水平,更准确来讲:你的(股市)投资将以失败和亏损告终。
人总有犯错误的时候,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懂得怎样在失败当中吸取教训,更重要的是不要让同样的错误多次地发生。“成功的方法在于发现和改正自己的问题,把自己的弱点变成长处”。按照这个原则,炒股还是大多数人容易亏损,老年人应该远离高风险的投资。
据说很多年轻人都考不过这个测试,我也经常用这个测试来劝阻我的父母炒股。因为我们这样的职业金融投资者都经常亏损,何况没有经过任何培训,任何股票知识都不懂的老年人?很多老年人连电脑都不会操作,如果行情下跌,波动剧烈,买卖都成问题。
我给老年人的理财忠告:是最好不去炒股,看到股市上涨,但是很多人还是亏损。可以适当做一些基金投资,但是必须占您退休资金的很少比例。不能全部投资,虽然基金是专家理财,亏损要小于自己买股票,但是如果基金遇到股市大跌,净值也一样缩水。
4.老年人投资理财原则
老年人投资理财应把握三条原则,就是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原则。目前投资品种虽多,但各品种收益有高低,风险也有大小。一般投资收益高的,风险也大,此种投资并不适合老年人。退休后的老年人理财,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首先是选择适当的储蓄品种。老年人最好不要将退休金都存在活期储蓄账户上或是放置在家中,要通过适当的操作实现利息最大化。比如,通过零存整取的方式增加利息收益。
现在一年期零存整取的利率是1.71%,活期储蓄利率为0.72%,税后两者的收益相差0.79%。一般可以和银行约定每月自动将退休金划转到定期账户中,如果以退休金每月3000元计算,则一年后将取出本金36000元,而利息收益则比活期储蓄多284.4元。然后,再用这笔钱去购买国债或其他投资品种。
若有一笔较大的资金暂时闲置,但过不了多久就要派上用场,这时不妨去存个“通知存款”。该存款取用较方便,且收益高于“定活两便”及半年期以下的定期存款;也可以去定存半年,哪怕是定存三个月,也总比活期存款利率要高些。
其次是选择货币市场基金。对个人投资者而言,货币市场基金无疑具有明显的吸引力。目前,货币市场基金主要投资于到期期限在一年以内的国债、金融债、央行票据、AAA级企业债和上市公司发行的可转换债券等,具有流通性好、投资风险低、收益率高于银行短期存款利率等优点。
货币市场基金的预期收益率稍高于银行存款利率,但空间并不大,投资者不能对其收益率期望过高。它的最大亮点是可以取代一年期以内的银行储蓄,收益率更高,同时流通性又强,有“准储蓄”的美誉。
和储蓄相比,货币市场基金具有一些特点。首先,我国的存款利息收入要缴纳5%的利息税,但持有货币市场基金所获得的收入可享受免税政策。其次,对于收益稍高的银行定期储蓄来说,储户急需用钱时往往不能及时取回,能随时存取款的活期储蓄税后利息又极低。而货币基金却可以在工作日随时申购、赎回,一般情况下,申请赎回的第二天就可取到钱,益率一般也要大于一年期定期存款。
第三节 做好遗产规划
在国内正处于经济高增长的阶段,居民储蓄和居民的财富在积累的时刻,越来越富裕的人可能一生积累一笔的财富。这笔财富怎么花费?谁来继承,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因为老人去世之后的遗产问题而打官司。所以遗产的继承就是我们一生理财的最后的句号。
一、遗产与遗产税
孩子是父母的愿景,把资产留给孩子,是大多数中国人对自己身后的安排。财富得来不易,若能规划妥当,在资产转移及遗产继承时可避免许多麻烦的税务问题。
1.什么是遗产
说到死,中国人总是比较忌讳。实际上,忌讳可以理解,避讳就没有必要。死亡是所有人都要面对的问题,逃避不如正视它。对遗产进行合理规划,就是一种积极的态度。
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我国《继承法》规定:遗产包括:(1)公民的收入;(2)公民的房屋、储蓄和生活用品;(3)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4)公民的文物、图书资料;(5)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6)公民的著作权、专利权中的财产权利;(7)公民的其他合法财产。此外,还包括个人承包的收益。
可见,不管是穷是富,每个人都会留下遗产的,只是多与少的差别。
2.遗产税
现在社会传言可能以后要征收遗产税,这个遗产税对于我们来说,虽然提到日程上,但是要实施可能不太可能,因为美国和日本这些很多国家的遗产税都是资本主义很发达的时候,或者国民经济很庞大的时候来进行这种做法。
遗产税是否开征,专家学者们已经争论了几年。大家都说遗产可能以后按照20%比例征收,但这个只是一个设想,要实施可能还需要很长时间。但随着经济与法律的发展,征收遗产税已经是必然的事。
按照国际惯例,遗产税一般在40%以上,德国的遗产税率甚至高达50%。面对如此高比例的税收,我们理当未雨绸缪。如何对遗产进行规划,采用合理的方式避税,值得仔细地思考。
二、知识产权与遗产继承
很多人关心遗产的一些分配,包括房产、地产、字画、古玩、一些存折,还有一些现金,和一些无形资产和知识产权,是基于在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里从事智力创造活动所产生的民事权利,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发明权和其他科技成果权等。
房产等都好理解,无形资产比较难以理解,我来详细解释。知识产权具有双重性,它既有人身权的内容,又有财产权的内容。知识产权中的人身权不可让渡,不能列入遗产范围。可以作为遗产的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有:
1.著作权中的财产权
著作权中的财产权是指因著作权的行使而获得的经济利益,如取得的报酬、稿酬的权利,可以作为遗产依法继承。一般来说,著作权中的人身权,如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只能由继承人来保护,不能作为遗产继承。在中国,发表权也属于人身权的一种,但如果死者生前未发表,但又未表示不发表的,则在作者死后50年内,可由继承人行使发表权。
2.专利权中的财产权
如果专利权人在专利权的有效期内死亡,则其权利由继承人继承。按照中国专利法的规定,专利权取得须经登记,继承人通过继承取得专利,要凭继承权证书到专利局办理专利权继承登记。
3.商标权中的财产权
商标权包括专有使用权、许可使用权和转让权。商标注册人死后,商标专用权由继承人继承。在中国,同专利权一样,继承人继承商标专用权后,要凭继承权证书到国家商标局办理专用权继承登记。
4.发现权、发明权和其他科技成果权中的财产权
在中国,自然人对自己的科学发现、创造发明和其他科技成果,如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有权申请领取荣誉证书、奖金或者其他奖励。在获得的奖励中,荣誉证书、奖章和奖状与自然人的人身不可分离,不得转让与继承。而奖金和其他物质奖励属于财产权利,可以继承。
5.商业秘密权
商业秘密权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它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具有可转让性,因此也可以继承。例如,在中国民间,有许多家传绝技、祖传秘方,可以由继承人继承。
知识产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知识产权的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从总体而育,凡属于知识产权范围的财产权利都可以继承。
三、提前做好遗产规划
大多数的中国人对遗产规划比较陌生。实际上,遗产规划就是在生前把准备留给子女及家属的资产安排好,让继承人日后少交相关税费,它不仅仅是单纯的遗嘱。人们在头脑清醒时把财产分配好,就可避免在失去自理能力时的无奈。遗产规划的好处很多,规划好的遗产可以避免法律纷争,利于家庭和睦;又能够保护隐私,防止遗产争夺的大战。
1.遗产规划可以合理避税
很多国家都开征遗产税,而且很重。子女继承遗产之前,必须先筹一笔遗产税款把税款缴清。如果父母没有事先进行遗产规划,身故时又没有留下足够的现金和存款,庞大的遗产税时往往会成为孩子沉重的负担。所以,外国人都重视通过遗产规划来合理避税。
我认识一位王阿姨,50多岁,有房有车,孩子参加工作了,她和老伴也开始面临养老与遗产的问题。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们开始全面完善自己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规划好退休后的生活,安享晚年。此时,对遗产的安排也要提上日程。
投资保险因而成为最佳的避税方式之一。按照我国现行法律,任何保险金所得都是免税的。子女作为保险金受益人,无须交纳个人所得税。选择适当的保险品种,有意识地用巨额资金购进投资型保险,以子女为保险受益人,身后就能留下一大笔不用缴税的遗产。
遗产避税可以选择两种保单,一种是养老金,另一种是万能寿险。追加一份养老保险,为退休后的生活提供进一步保障,另一方面,无论被保险人在或不在,养老保险都可以持续领20年。只要将受益人的名字写成子女,就可以在身后规避遗产险。
万能寿险也是同样的道理,将受益人写孩子的名字。存第一次钱后,随时存,随时取。身故后所有的保险金都将属于受益人。
2.遗产规划可以回避纠纷
前两年,传得沸沸扬扬的某著名艺术家病逝后,其长子和妻子为争当遗产执行人打得不亦乐乎;而某集团董事长因晚期肠癌不幸逝世后,由于其提前聘请律师等专业人士进行了遗产规划,总资产35亿元的集团得到了平稳过渡,并继续发展壮大。可见,遗产规划,律师“把脉”好处多!
我再讲一个著名的遗产继承纠纷案例:因版权纠纷,末代皇帝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被申请为无主财产。面对法院发出的认领公告,溥仪唯一在世亲弟溥任的代理人黎园宣布,溥任一定会在法定认领期内认领溥仪所著《我的前半生》。
1964年根据国家有关部门指示,溥仪所著《我的前半生》(定稿本)曾由群众出版社出版发行,在社会上引起过强烈反响和好评。1967年溥仪去世,该书著作权由溥仪的遗孀李淑贤女士继承。1997年李淑贤去世,她无儿无女,也没有其他继承人,去世时也没有遗嘱。群众出版社因此于2007年请求法院认定《我的前半生》为无主财产。2007年9月25日,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发出认领公告,自公告之日起,一年内无人认领,该书将收归国有,以后收益归国家。
在清史专家、北京社科院研究员李宝臣看来,《我的前半生》(定稿本)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有溥仪十年日记(1956至1967),记录了一个失势的帝王变成了平民之后的心态以及时代变迁;二是新增附了朱家晋先生对本书部分史实的订正。
黎园表示,溥任先生此次特意将《我的前半生》(定稿本)版权独家授权给同心出版社,一方面是其家族为了纪念溥仪先生逝世四十周年,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社会上一些单位和个人为经济利益,侵犯溥仪的著作权和隐私权,胡乱解密,严重伤害溥仪家属的感情。因此他还特别表示,该版一定要附上朱家晋先生的修订,保持原貌不能增减。
当受邀为该书写序时,溥任附上了这样一句话:“……辛亥革命以后,我的家族历史溶于民族历史之中,一并成为过去。……”
这个是一个典型的著作权的遗产纠纷,由于遗孀李淑贤女士去世,她无儿无女,也没有其他继承人,去世时也没有遗嘱,所以这个著作权就存在继承的纠纷。如果订立遗嘱,则可按照遗嘱来办理,不用由法院来判决。
3.如何立遗嘱
一般用遗嘱来继承遗产都是这样,第一就是说口头遗嘱,比如这个说遗嘱的人,立遗嘱的人,在形势比较危急的时候,在场的有两个人作证,有些非关联性的,然后他可以立遗嘱,之后在清醒的时候,把遗嘱写成书面,然后他签字,然后在场的人签字,这个口头遗嘱是有效的。
还有一种就说是在最危急的时候,还有一个录音遗嘱,也是录完音之后,有两个人在场,做一个证明。
最不争议的遗嘱就是书面的遗嘱。举例:某人要去世的时候,他有两个孩子,有一套房子和150万现金,他写了一份遗嘱,我把我的房子给大儿子,我把我的现金给我的二儿子,立遗嘱后,他的两个孩子签字,这就是法律效力最高的遗嘱。
但是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个人“去世”是心脏病,造成假死,被医院抢救过来了,救过之后,他感觉大儿子非常好,一听我说心脏病,赶紧感到医院照顾,而二儿子听到之后,不仅没有到医院,而且想要他赶紧死,要得遗产。
这个老人非常不痛快,他又写了一份遗嘱:由于我在生病的时候,老大照顾好,老二照顾不好,在这种情况下,我决定把财产房子给大儿子,150万也给大儿子,二儿子一分钱不给,然后再签上日期。
公布遗嘱之后,大儿子可能愿意,二儿子就不愿意了,可能就要对薄公堂或者要打官司,根据法律遗嘱规定,就是最后一份遗嘱在清醒的情况下为准,那么第二份遗嘱就应该有法律效力,前面一个无效。按照最后一个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