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美国:从殖民地到惟一超级大国
2716500000022

第22章 “新罗马帝国”

冷战结束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惟一超级大国。上世纪90年代在以信息技术革命为核心的“新经济”的推动下美国的实力再度膨胀。美国的新保守派因此而沉渣泛起,空前活跃,欲使美国成为“新罗马帝国”,主宰世界。然则这一“美梦”受到来自国内外的多方挑战。滚滚向前的多极化浪潮,持续不断的恐怖主义威胁,过度扩张的沉重负担,国内诸多因素的制约,终将使“美梦”破灭。

1990年末,就在持续战后40多年的东西方冷战刚刚结束,曾作为冷战一方的另一个超级大国苏联尚未退出历史舞台之际,美国一位叫做查尔斯·克劳特默尔的时政评论家即在美国权威的《外交》季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单极时刻》的文章,声称“冷战后世界最突出的特征是它的单极性”,世界已进入了“单极时刻”,也即进入了由美国一极主宰的时代。此后,随着长期与美国抗衡的苏联帝国的轰然坍塌,随着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美国一度相对沉寂的新保守主义的学者、政治家纷纷跳了出来,连篇累牍发表论著,发表演讲,高唱美国强盛的颂歌,欢呼“美利坚帝国”时代的到来。他们认为,“自罗马帝国以来,还没有任何国家拥有过像当今美国这样的绝对优势”,“美国已成为自罗马帝国以来在文化、经济、技术和军事领域占统治地位的新帝国,尽管是极‘不情愿的帝国’。”就连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外交家亨利·基辛格也不无自豪地写道:“在新千年的黎明,美国的优势地位非以往最伟大的帝国所能比拟。从军事工业到民用企业,从科学到技术,从高等教育到大众文化,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支配权无与伦比。”总之,“美国已成为一个帝国”,“不管你喜欢与否,我们已经是美利坚帝国了。”有人将之称为“新罗马帝国”。

关于冷战结束后美国是否已发展成为一个“帝国”,国内外学术界颇有争议,对此我们不加评判。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及政治文化的影响力空前强大,美国因此而推行着帝国主义的对外政策,企图一超独霸,主宰世界。

首先,冷战结束后美国经济持续增长,从1991年4月至2001年2月,持续增长118个月,创造了自1854年以来美国经济史上32个增长周期中增长时间最长的神话。经济的持续增长使美国的经济实力猛增,国内生产总值(GDP)由1991年的59 862亿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100 822亿美元,增长了约68%。美国GDP占世界GDP的比重,20世纪70—80年代一直在20%—25%之间徘徊,但在90年代则一路攀升,由1990年的24.2%上升到2000年的30%。到2000年,美国GDP总量已相当于紧随其后在世界排名第二、第三、第四的日本、德国、法国三国GDP的总和,相当于其他两个地缘政治大国中国的8倍,俄罗斯的20倍。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美国经济保持了高劳动生产率、高经济效益和企业利润以及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失业率降至4%以下,基本达到了充分就业财政收支扭亏为盈,由1992年的2 900亿美元赤字扭转为2000年的2 370亿美元的巨额盈余。20世纪70—80年代,由于西欧、日本的崛起和美国的困境,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其GDP占世界GDP的份额由战后初期的1/2降至1/4,世界经济形成美国、西欧、日本三分天下的格局,德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出口国,日本取代美国跃升国际竞争力榜首,并大有赶超美国之势,以致在美国竟有人惊呼“日本正在买断美国!”但经过冷战后10年的持续发展,美国重新夺回了它的经济霸主地位,再次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在1992—2000年的国际竞争力排行榜中,美国重新恢复并保持了国际竞争力第一的宝座,日本则降到了第17位。在《财富》杂志2001年排名的世界企业500强中,美国达197家,欧盟为143家,日本为88家。而在1995年,这一数字还分别是151、155、149家。美国把日本和欧盟重新甩在了脚后。

其次,在军事领域,冷战结束苏联解体后,随着与之抗衡的另一军事超级大国的消失,美国以其无与伦比的军事实力,自然高居世界军事霸主的宝座。90年代初,美国曾削减军费开支,裁减军队数量,但到90年代末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的膨胀和对外干预的加强,重新开始大幅增加军费。特别是2001年遭遇“9·11”恐怖袭击后,美国在反恐战争的名义下军费开支急剧增加,1998年其军费开支为2 561亿美元,到2003—2004财政预算其军费开支就超过了4 000亿美元,使美国的军费开支达到全球军费开支的37%,超过了紧随其后的20个军费最多的国家的军费总和。美国拥有全球最先进的军事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最庞大最先进的海军和空军,以及最庞大的核武库。此外,美国还拥有全球最多的海外基地和最大的海外驻军。美国在世界各地大约40个国家建有军事基地或享有建立军事基地的权利。美国的军事存在或大或小遍布联合国191个会员国中的132个国家。

第三,在文化领域,随着90年代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发展,美国的文化产业在全球迅速扩张,形成了美国的“文化霸权”。在饮食文化方面,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文化风靡全球,即使在像我国这样有着几千年饮食文化传统的饮食文化大国,美国的洋快餐也已成为少年儿童的最爱。在服饰文化方面,T恤衫、牛仔裤、旅游鞋等这些美国青少年的典型服饰,成为世界各国青少年的时尚。在影视文化方面,好莱坞大片几乎统治了世界电影市场,据统计,2000年好莱坞电影占到了世界电影市场份额的92%左右。位于美国西海岸的好莱坞成为世界电影王国的“心脏”,每年这里生产制作的成百部大片成为全世界民众的娱乐品和精神食粮,每年一度的奥斯卡金像奖举世瞩目,这里推出的影星影帝成为全世界许多青少年之偶像,世界各国的演员和制片人等都以获取奥斯卡金像奖为最高荣誉和奋斗目标。迪尼斯公司制作的《米老鼠和唐老鸭》、《狮子王》等动画片成为各国儿童百看不厌的经典。美国的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美国广播公司(ABC)、国家广播公司(NBC)、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美国之音》等是向全世界输送新闻的最重要的广播电视系统之一。它们可以在全世界兴风作浪,呼风唤雨。在音乐体育文化方面,美国的摇滚乐、迪斯科成为世界各国青少年最喜欢的音乐舞蹈,美国职业篮球队(NBA)的球星成为世界各国青少年心目中的英雄偶像。总之,在当今世界,美国文化几乎无所不在,到处都可看到它的影子。美国文化以其更贴近大众而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加之美国独一无二的雄厚经济军事实力所产生的影响力,美国政府对大力传播美国文化的重视与支持,就使美国文化产生了很强的辐射力与穿透力,从而形成了美国的文化霸权地位,使美国文化充斥全球,以致有人认为“全球化就是美国化”。

第四,美国“软实力”的兴盛。

所谓“软实力”(soft power)是相对于“硬实力”(hard power)而言的,“硬实力”是指经济、军事实力等有形的力量资源,“软实力”则是指文化、意识形态、机制等无形的力量资源。这一概念首先是由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曾任克林顿政府国防部长助理、现为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院长约瑟夫·奈提出来的。他在1990年针对保罗·肯尼迪等人的“美国衰落论”,出版了《注定领导:变化中的美国力量的本质》一书,提出了这一概念,认为当今世界美国不仅拥有经济和军事等“硬实力”的优势,而且还具有文化、价值观和国民凝聚力等“软实力”的优势,硬实力是通过经济胡萝卜或经济制裁、军事大棒威胁利诱别人去干他们不想干的事,软实力则是通过制度、文化、精神和道德力量,影响、诱惑和说服别人相信和同意某些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制度安排。之后,国际政治学界逐渐接受了这一概念,作为衡量一国国力的一个重要范畴或要素。

美国软实力的强势,已从前述其“文化霸权”可见一斑。除此之外,还有更多表现。在教育方面,美国拥有多所世界一流的大学、最先进的实验室,因而也成为各国留学生的首选之地,每年全世界大约1/3的留学生涌向美国,到美国去留学已成为世界各国无数青年学子的梦幻。为了赴美留学,无数青年学子发奋攻读英语,为通过托福、GRE考试废寝忘食、殚精竭虑。顺便指出,英语不仅是渴望留学美国者学习的要目,也成为许多国家大、中、小学生外语学习的首选。语言是观念的载体,当这些青少年学子如饥似渴地学习英语之时,事实上也或多或少程度不等地接受了它所传达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在科学研究方面,美国自然科学研究的先进举世公认,“二战以来,人类重大的科学技术发明大都由美国人或其他国家在美国工作人员完成的。”以各国公认的一年一度颁发的最高科学奖诺贝尔奖为例,1990—2002年这13年中,美国科学家获得10次诺贝尔物理学奖(其中5次为和外国科学家共同获得),12次诺贝尔化学奖(其中6次为和外国科学家共同获得),11次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其中5次为和外国科学家共同获得)。美国几乎垄断了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美国在自然科学方面的领先地位“不仅带动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张扬了美国的文化或精神力量”,发散出一种无形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美国的社会科学研究虽因人的立场不同而对其评价各异,并非像自然科学那样举世公认的先进,但由于美国宽松的学术研究环境,严谨务实开拓创新的学术研究传统,对世界各国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其中经济学独领风骚,1990—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美国学者获得12次。

让我们再看看世界各国几乎无人不知的计算机吧,它已成为人们工作和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互联网已把整个世界联在了一起,只要轻轻一摁键,便可瞬间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在网上设计图纸,制作画面,发送文件,指挥作战,进行攻袭,购物聊天……可以断言,如果现在某一国家的计算机、因特网全部停止运作,那么该国一定陷入政府瘫痪、无数企业停工停产、许多科学实验无法进行、社会一片混乱的状态中。计算机和因特网的发明可谓是一场革命,它整个地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状态。而美国则正是这场革命的发动者和领导者。当今世界,尽管日本、印度、西欧、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在这场革命中奋起直追,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制作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美国仍然是这方面的龙头老大。正如有学者所言:“只要打开计算机,我们实际上就进入了一个美国人设计的学习和工作程序;只要进入因特网,我们就与美国人的或美国人发明的学习和工作环境连在了一起”。

就美国对国际制度、机制的影响力来说,也是无人可及。众所周知,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国际政治经济组织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原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均是在美国的倡导推动下、按美国的理念与利益成立的。之后美国始终在这些组织中居主导地位,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总部就设在美国。长期以来美国操纵和利用这些组织为美国及其盟国的利益服务,制订和建立有利于美国的规则和秩序,打压其竞争对手或美国所不喜欢的国家,如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操纵联合国通过决议,派出以美军为主体的“联合国军”进行武装干涉,导致战争的扩大化和惨重损失;美国曾长期阻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阻挠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阻挠世界银行对中国贷款,等等。美国还主导建立了一系列地区性政治经济军事组织,如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美洲国家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等。通过建立一系列全球性、地区性组织,美国编织了一张无形的独一无二的庞大网络,通过这一网络来维护美国的利益与霸权地位。

美国宣扬的“自由、民主、人权”理念也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美国一贯以“自由、民主、人权”的捍卫者与传播者自居,自诩为“全世界最伟大的民主国家”,是高高屹立在世界之上的“山巅之城”,负有领导世界摆脱专制奴役走向自由民主的责任。这种“天赋使命”的“使命感”随着美国实力的增长不断膨胀,特别是冷战结束后,美国把冷战的结束、苏联集团的崩溃看作是美国领导自由世界反对专制奴役捍卫自由民主所取得的伟大胜利。此时美国已成为惟一超级大国,加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决心继续在全世界推进美国的价值观。如1995年10月6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就美国对外政策发表的演说中称,冷战结束后,“美国负有独一无二的责任和具有独一无二的能力”,“担负起领导世界的责任”,“在全世界推进美国的价值观和促进美国的利益”。美国现任总统小布什在竞选演说中也宣称,“美国拥有独一无二的力量和天下无双的影响力,我们将借重这些为民主服务,年年向世界宣扬和平”,并说“通过促进民主,我们奠定了一个更美好的和更稳定的世界的基础”。总之,美国力图在全世界推进以“自由、民主、人权”为核心的价值观,利用这种“软实力”作为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的工具。为此,美国一方面竭力宣扬“美国梦”,标榜自己是自由民主的乐土与典范;另一方面在对外关系中高举“民主、自由、人权”的大旗,喋喋不休地批评谴责一些国家违背“人权”的行为,甚至进行武装干涉。

正是由于美国拥有如此强大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在“使命感”的激励和利益的驱动下,美国的执政者及其支持者必然要走上一条“帝国”之路,或曰不称之为“帝国”的“帝国”之路,这不仅有纲领计划,更有行动。

早在1997年,美国一伙被称为鹰派的强硬的新保守主义者聚集在一起,组成一个叫做“新美国世纪规划”的思想库,为使即将到来的21世纪仍然成为“美国世纪”设计蓝图。这伙人中包括后来成为小布什政府副总统的切尼、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国防咨询委员会主席佩里等。他们的目标就是在新世纪继续“维持美国全球的显赫地位,首先排除任何竞争对手,使国际秩序符合美国利益”。简言之,就是要建立美国治下的和平,要使其他国家都屈从于美国的领导和意志。2000年大选期间,这伙人成为另一位新保守主义者小布什的竞选伙伴或竞选班底成员,将其研究成果、一份名为《新世纪重建美国国防:战略、军队和资源》的要建立新罗马帝国的重要文件提交小布什,并最终拥戴小布什夺得了总统宝座。

小布什上台后,果然表现出与前任不同的执政风格,展示出其新保守主义的特质。克林顿政府虽然也明确表示要承担世界的责任,让21世纪再次成为“美国世纪”,但在对外事务中还比较强调互助合作,一个典型事例是和正在崛起的中国确立了“建设性的战略伙伴关系”,并启动和朝鲜的和谈进程。但小布什一上台,立即改变了其前任的对华政策,叫嚣中国并非美国的“伙伴”,而是美国的“对手”。美军侦察飞机加紧了对中国的军事间谍侦察活动,甚至公然撞毁中国军机,擅自降落在中国领土,还非常霸道地拒绝承担责任。此外,对伊拉克大打出手,对无辜平民狂轰滥炸;把朝鲜界定为“无赖国家”,不断施压;在阿以冲突中一味偏袒以色列,阻止联合国介入。

小布什上台半年多后美国发生了“9·11”恐怖袭击事件,恐怖分子劫持4架大型客机撞毁了作为世界第一高楼的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大厦,撞伤了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给美国大陆本土造成了史无前例的惨重损失。面对这一突发事件,美国政府本应深刻检讨其深层原因,并加强国际合作,联合反恐。但小布什政府却在“单边主义”自大狂的道路上越滑越远。首先,在反恐问题上,“9·11”事件后不久,美国便擅自发动了对阿富汗的战争,推翻了阿富汗塔利班政权,捣毁了在阿富汗的基地组织,没有像1991年海湾战争和1999年科索沃战争那样请求联合国授权与联合国合作。之后,美国又不顾众多国家的反对,国内外舆论的谴责,绕开联合国,纠合极少数仆从国,以莫须有的罪名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推翻了伊拉克合法政府。同时小布什政府以对恐怖主义态度划线,称庇护和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为敌对国家,威胁世界各国要么和美国站在一起,要么和恐怖分子同流合污,似乎非白即黑,没有别的选择。小布什政府还给伊朗、伊拉克、朝鲜、古巴、利比亚和叙利亚等几个最不“听话”的国家扣上“无赖国家”的帽子,这本是其前任已放弃使用的一个术语。之后小布什又发明了一个“邪恶轴心”的新帽子,扣在伊朗、伊拉克和朝鲜头上,将它们和发动二战的三元凶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相类比。更有甚者,美国国防部在2002年1月8日提交的《核态势评估报告》中,竟将中国和俄罗斯与伊拉克、朝鲜、伊朗、利比亚和叙利亚一起列为核打击目标。总之,“9·11”事件和反恐战争使小布什政府的自大狂恶性膨胀,也为美国新保守派排斥异己、打击消灭对手提供了机会。“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似乎成为小布什政府对外政策的一个行为轨迹。

在其他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小布什政府也一意孤行,唯我独是,全然不顾他国的反对与国际的谴责。如2001年12月,美国不顾俄罗斯与国际社会的坚决反对,宣布退出1972年与苏联签订的禁止双方部署反弹道导弹体系、维持双方战略均衡的《反弹道导弹条约》,正式启动“国家导弹防御计划”(NMD),企图建立美国的导弹防御体系,以保证美国免遭导弹袭击,而美国却可以肆无忌惮地实施导弹攻击,从而使美国处于绝对优势和绝对安全的地位。小布什政府还拒绝签署《禁止生物武器公约》修正案。该条约是1971年12月由联合国大会通过、1975年3月26日生效,2001年完成修订。截至2002年11月,已有146个国家批准了公约,但小布什政府却拒绝签署,理由是其核查手续将影响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利益。极具讽刺意味的是,被美国冠名“无赖国家”、“邪恶轴心”的伊朗尚且支持这一修正案!美国政府还拒绝签署1999年在加拿大渥太华签署的《国际地雷公约》,理由是“美国必须保护在韩国美国驻军,埋设地雷可以阻挡朝鲜可能的南侵”;蛮横退出1998年7月139个国家在罗马签署的《国际刑事法庭公约》,阻挠国际刑事法庭的成立,因为这可能会使卷入(干涉)他国事务的美国人受到审判;退出1997年近100个国家达成的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京都议定书》,因为美国是世界上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这样做“有损美国经济利益”。

2002年9月20日,小布什政府公布了其精心打造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在这一纲领性文件中,小布什政府明确提出,“美国在世界上拥有前所未有和无与伦比的实力和影响”,美国的安全战略就是要“维护美国在全世界不可调整的领导地位”,美国的部队“将具备足够的实力阻止潜在的对手进行军事集结,企图超过或者与美国的力量抗衡。”同时文件规定,如果有必要,美国将“毫不犹豫地单独采取行动”,对恐怖分子实施先发制人的打击。它标志着小布什政府将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采取单边主义行动、实施先发制人打击确立为其基本国策,因此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日本《读卖新闻》9月21日的一篇评论认为这是布什政府成立以来无视国际条约的“单边主义”的集大成。西班牙《起义报》10月7日发表詹姆斯·皮特拉斯题为《布什的理论:随心所欲地建立帝国》一文,文章尖锐指出布什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目标是要“征服全世界”,“布什理论所昭示的极端帝国主义政策是对全人类的威胁”。英国《卫报》10月9日刊载理查德·诺顿-泰勒题为《布什新主义扼杀国家主权原则》的文章,指出“根据布什政府已经提出的有关战争的新主义,所有传统国际法原则以及联合国和北约宪章都被扔到一边”。基辛格也在《洛杉矶时报》上撰文指出,这是对“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以来一直存在的国际制度的直接挑战”,因为该和约确立了“国家主权”原则,规定一个国家只有在遭受侵略时才能发动战争。

总之,小布什政府上台后在对外事务中一意孤行,表现出强烈的单边主义自大狂倾向。“9·11”恐怖袭击后虽然一度也曾表示要在反恐问题上加强国际合作,但由于其唯我独大、唯我独是的心态作祟,干涉别国内政的积习难改,以及在反恐问题上实行“双重标准”,使合作深受制约。2002年《国家安全战略》的出台和2003年伊拉克战争的发动则使其单边主义自大狂登上巅峰。美国似乎成了“新罗马帝国”。

然而,“美利坚帝国”之梦首先遇到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