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节能:从小事做起(青少年科学探索·求知·发现丛书)
2724200000018

第18章 “大海的脉搏”

每年中秋节前后,四面八方的人群,都会涌向浙江杭州湾的钱塘江畔,为的是去观潮。其实,大海朝朝夕夕都在涨落,只不过中秋节前后的钱塘江潮更壮观而已。

自古以来,人们就懂得潮汐的规律。唐朝诗人白居易写的《看潮诗》中,就有“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的诗句。可是古时人们并不懂得,造成海洋潮汐的“祸首”是远在天外的月亮。

月球用它巨大的引力,吸引着地球的海水。使海水有时涨、有时落。当月球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力的合力背向地心时,就涨潮;面向地心时,就落潮。白天在海面涨落的叫“潮”,晚上在海面涨落的叫“汐”。合起来,就称作“潮汐”。由于海洋中同一地点的海水受的力,每天都有一次面向月球,一次背向月球,周期为24小时48分,所以,潮汐也有周期性的变化,这就像人的脉搏。正因为这样,所以有人称潮汐为“大海的脉搏”。当然,其他天体,如太阳等,也对地球的海洋有吸引力,但由于它们离地球太远,所以作用不明显。

由于地形因素的影响,世界各临海地产生的潮汐大小会不同。我国杭州湾的潮差最大有8.93米,而北美芬地湾蒙克顿的潮差高达19.6米。潮涨潮落,就会产生动能。据统计,全世界的海洋潮汐能约有10亿多千瓦。其中,英吉利海峡为8000万千瓦,马六甲海峡为5500万千瓦,北海为3500万千瓦,北美芬地湾为2000万千瓦,我国黄海为5500万千瓦。“大海的脉搏”是如此地大,那么,能不能利用它来作动力呢?

其实,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我国劳动人民就利用了潮汐的动力,当时沿海一带的人民利用潮水来碾磨粮食和压榨甘蔗汁。50年代,我国还建起了潮汐水轮泵站,利用潮汐带动水泵,提取水来灌田。

潮汐能作动力,也一定可用来发电吧?科学家早就有这个想法。1912年,法国工程师在北海沿岸修了一座试验性的潮汐电站,拉开了潮汐发电的序幕。20年代,科学家们来到法国西北部的英吉利海峡朗斯河口,发现这里的潮汐适合发电。它的潮汐落差大,有13.5米;河口窄,只有750米宽,有利于修建拦海大坝。如果在大坝中间装上水轮发电机,就可以让潮水推动叶轮,带动发电机发电。1956年,终于在这里建起了一座试验性潮汐电站。通过试验,验证了发电是可行的。于是,从1960年开始,在这里正式建立起实用性潮汐电站,1966年工程完工。这座电站共装有24台1000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一年可发电5.44亿度。

我国也于1958年开始研制潮汐电站。到1979年,已经建成了山东乳山潮汐电站,装机容量为300千瓦;山东金港潮汐电站,装机容量165千瓦;浙江小沙山潮汐电站,原装机容量为40千瓦,后改造为200千瓦;浙江象山潮汐电站,装机容量为100千瓦。我国沿海潮汐资源丰富,据统计,如果全部用来发电,可得到1.1亿千瓦的电力,其中可供开发的达3500千瓦。如果这些潮汐都能利用,将是一种可观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