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师风范:忆黄昆
2747000000014

第14章 回忆我们的好老师和带路人黄昆先生

莫党

黄昆先生给我们讲授“普通物理”和“固体物理”课

1952年我考上北京大,大学一年级时黄昆先生给我们讲授“普通物理”。我那时是物理课代表,与黄昆先生有较多的接,黄昆先生回国不久,一心扑在教学上,把普通物理讲得又严谨又生动,物理概念非常清晰,学生们觉得受益匪,当时学习苏联,国内大学用从俄文翻译的、福里斯和季莫列娃编写的《普通物理学》作为课,黄昆先生讲课不是照本宣科,常常有自己的具有特色的讲,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表面张力的讲,黄昆先生认为许多物理课本在这个方面有一些模糊的、不正确的说,他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一个科学的而又物理形象鲜明的说法,就是“附着层内的展延力和收缩力”的说,后来黄昆先生为此写了一篇文章《弯月面和毛细现象》登在《物理通报》1956年2月号上。

在教学方法上,黄昆先生采用启发式教学,经常举行课堂讨论和小测验,注意巩固和深化学生学到的知识,培养学生自己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黄昆先生还经常与我们这些学生干部接触,了解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我们这些听过黄昆先生讲课的学生后来都领会到“普通物理”的学习对自己的业务工作帮助巨大。

大学四年级时黄昆先生给我们讲授“固体物理”。那时还没有中文的固体物理课,黄昆先生的研究领域就是固体理论,他把固体物理讲得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生动活,讲到极化子那部分时,黄昆先生特别指出,现有的极化子理论是关于离子晶体的,原子晶体是否有极化子及其极化子的结构如何,乃是有待研究的问,黄昆先生在课上的讲解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想不到我大学毕业后第一个研究工作就是研究原子晶体的极化,后来这一研究成果被写成论文《电子对于原子半导体晶格的形变作用》,发表在《物理学报》第13卷第4期上。

黄昆先生带领我们创办半导体物理专业

1956年“五校”(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东北人民大学和厦门大学)在北京大学联合创建半导体专门,那年我在北京大学毕业,黄昆先生选了我做他的助,这样,我也参与创建我国半导体专业。

在黄昆先生和谢希德先生带领下,在两年中建成一整套课程,编写了各种教材,建成了半导体实验室,培养出二百多名学生,许多人后来成为我国半导体界的骨干。

黄昆先生和谢希德先生给学生讲授“半导体物理”课,我担任辅,那时候,还没有半导体物理的中文书,黄昆先生和谢希德先生自己写讲,这讲稿不单包含了一些相关的外文书的内容,还有许多自己的研究结果和教学心,黄昆先生让我负起讲稿整理工作,这也是我大学毕业后分量最重的一项工,该书稿由科学出版社在1958年出版,书名为《半导体物理学》。这是我国第一本半导体物理的书,它成为我国半导体界的重要精神食,黄昆先生和谢希德先生在这本书的序言写道:“莫党同志在初稿的繁重整理工作上给了我们很多帮助,并且编制了书后的附录,谨此致,”

黄昆先生对我的教导和培养

黄昆先生敢于和善于培养人才,大胆放手地让年轻人在第一线学习、锻炼与成,记得我大学毕业不久,有一天跟随黄昆先生去中国科学院参加数理化学部“固体电子论的进展”学术讨论会,我听着听着,突然间脑子里出现了一个想法,对讨论有了点不同的意,当时我坐在黄昆先生的身后,便悄悄地在他耳边说了一下,黄昆先生当即把我推上讲台,让我发表自己的见,那次讨论和我的发言后来登在《物理学报》第14卷第3期,黄昆先生多次鼓励我在学术上发扬开拓思想与创新精神。

老师对学生的教育,不仅来自课堂,也来自日常多方面的接,我当黄昆先生助手时,常常在他家的书房里工作,有时因工作到深夜,便睡在他家的小房间,工作之余,便天南地北地聊起,黄先生还喜欢时不时向我或向自己提出问,周末我也常常跟黄先生一家去爬,这样,黄先生的创新精神、爱好提问与讨论的治学之道、严谨的科学态度、鲜明物理图像的思维等优点,对我影响很深。

在创建半导体专门化的工作中,许多东西,包括课程、教材、实验、研究项目等等,都要白手起家、从无到有地建立起,这种实践对人是个很好的锻炼与培,1959年黄昆先生让我讲授了一门新课“半导体材料”,当时不单在国内而且在国外也没有这门课的蓝本可以参,黄昆先生还鼓励我编写我国第一本半导体材料的大学教科书,那时我才26,黄昆先生在乘火车去广州参加党中央召开的关于我国知识分子的会议的来回旅途中,审阅并修改了书,这本《半导体材料》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在1963年出,这本书对我国半导体专业的教学起了很好的作用。

黄昆先生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与人才培养的贡献是非常巨大,名师风范,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作者简介

莫党,中山大学物理系教,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并留校工,1979年起在中山大学工作,曾任物理系系主任、微电子研究所所长,指导过博士生和硕士生四十多,曾任国家教委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教委科技委员会物理组成员、广东省物理学会理事,曾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和荷兰格罗宁根大学进行合作研,发表180多篇论文,著有《半导体材料》、《固体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