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师风范:忆黄昆
2747000000005

第5章 我的研究生导师黄昆先生

曹昌祺

黄昆先生是1951年从英国回来的,回国后即在老北京大学(“院系调整”前的北京大学)物理系任,当时的学制,本科是四年,和现在一样(但中间曾增加为五年,甚至六年)。我在三年级时,黄先生教我们“近代物理”,他的教学态度十分认,碰到学生提出的问题一时不能完满解释时,从不敷衍搪塞,总是说:“你的问题很好,我想想再回答,”等他想好了,就会主动找提问题的同学做出解,这种认真坦诚的态度使我们当学生的很感动,所以一直铭记在,我在做教员以后,碰到这种情况,也仿照他的榜样去做,受到学生的好,这就是他的“不仅言传,而且身教”吧。

1952年“院系调整”,成立了许多专业性学院,在北京就有地质学院、矿业学院、石油学院等等所谓“八大学院”,都需要物理教,另外,国家发展工业急需矿藏,要大力发展物理探,我们1949级和下面的1950级,由于当时国家急需人才就提前一年毕,我在1952年毕业后,留校做研究,当时做研究生也是毕业分配定下的,不像后来改为自己投考。研究生分配留校后,导师是谁,先由学生提志愿,再经所提教师同意后确,由于受到黄先生治学精神的感召,我报了他作为导,他同意了,于是我成为他的第一个研究生,那年他才33岁。

黄先生本来是从事固体理论研究的,取得许多重要成果。他在英国留学时,曾师从著名物理学家莫特(197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黄先生在学术风格上很受莫特的影响,着重于建立简明的物理模型,而不是繁重的数学推,有时我们做学生的推导出一些结果,自信还比较严格,但他不一定就立刻相信是正确,只有当我们能从物理上给予论证,他想想认为合理的,才点头认,黄先生的这种思想方法也使得我们做学生的很受教益——促使我们去注意推导中的物理内,当然,这种“物理上论证”有时并不容易做到,但他要求我们尽量努力去做。

黄昆先生回国后,鉴于新发展的半导体物理对国民经济可能有重要的价值,毅然地从一般性的固体物理转到这个方,当时国内从事半导体研究的不过寥寥数,黄先生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对我国半导体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黄先生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注重并且鼓励他们的主动积极,研究生可以自己去定毕业论文的题目(至少在我做研究生的时期是这样)。那时候,国内还没有高纯度的锗及硅的半导体,主要用的半导体材料是氧化亚,氧化亚铜含有超过比例的氧,因而是p型半导,它与铜极构成的整流器被认为是“金属-半导体结”。约飞(A。Ioffe)曾提出,在氧化亚铜邻近铜的边界处,因与铜达到平衡状态,可能含有超过比例的铜,而成为n型半导,这样,氧化亚铜整流器将成为“金属-n-p结”。但实验结果表明,即使在900℃以上,与铜接触,并达到平衡状态的氧化亚铜仍然是“含氧超过比例”的,否定了他的猜,但我觉得,这个问题未必就这样了,在对问题做了较仔细的分析后,我得出结论:高温时铜与氧化亚铜的接触电势差会反,而此效应将导致在氧化亚铜邻接母铜片的一个薄层中含有超过比例的,这样,在淬火后将会形成“金属-n-p结”。黄先生鼓励了我这种对实际问题做仔细、具体分析的态度,并推荐我在1956年举行的第一届全国半导体物理会议上做了研究报告。

黄先生的夫人李爱扶老师是英国,“李爱扶”是她来中国后黄先生为她取的中文名,我们曾笑问黄先生是否要她“爱夫”,但不便直,李爱扶也是学物理的,在黄先生回国后不久也来到了中,鉴于她初来时不会汉语,并担心她不一定能符合北大的任职要求,黄先生只同意她在物理系义务地工作,不领取工,我们当学生的有些抱不,但黄先生说:“等她学会了汉语并能正常承担任务时,再考虑拿工资,”黄先生也很重视物理学的科普工,他在20世纪50年代曾长期担任《物理通报》的副主,这是一份科普性的刊物,我们做研究生的认为他这样的专家花很多精力在科普性工作上不值,他却不同意我们的看法,告教我们说:“普及物理知识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使更多的人了解物理学,对促进物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好,”这使我们感到很惭愧,并对科普的意义有了新的认,后来,我在担任北京市物理学会理事长时,重视抓中学物理教学和中学生物理竞赛,并举办一些科普讲座,都是受到他影响的缘故。

1955年我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兰州大学任教,并担任两门理论物理课程的讲授,因而研究方向也转到理论物,1957年虽奉教育部调令回到北京大学,但仍担任理论物理课程的教,由于不在一个教研室,与黄先生的联系就少了,只是有时去他家看看,我最后一次见到黄先生是在中关园内的走道,黄先生一直住在中关园的一套普通住房,他那时已患有帕金森氏病,见到我,打量了我一下,仍开玩笑地说:“你怎么像个英国乡村中的小绅士?”我也笑了,心想:“好啊,不但是个小绅士,还是乡村中的,真那么可笑吗?”我回家后照着镜子好好看看,还感到几分遗憾:当年我访问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时,没有注意英国乡村中的小绅士是个什么样子。

这些都是好多年前的事了,但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现在黄先生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然而“往事并不如烟”,他的学识风度、谈笑举止,仍将长久地留在还活着的、认识他的人们的心中。

作者简介

曹昌祺,北京大学教授(已退休)物理系,。1952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1955年研究生毕,长期从事理论物理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基本粒子和量子光学理论方面发表有众多文章,并出版了《电动力学》、《量子规范场论》、《辐射和光场的量子统计理论》等专著,在我国的量子光学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曾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量子光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和第二届主任委员,北京市物理学会理事长,北京市物理教学研究会理事长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