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师风范:忆黄昆
2747000000007

第7章 怀念引路良师

尹道乐

1953年因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上马的形势需要,我们1950年入学的北京大学物理系本科生提前一年毕,当时的北大物理系开始筹建专门化教研,黄昆先生当主任的固体物理教研室中有半导体、磁学两个方向,并预计下一年聘请一位半导体方面的苏联固体物理专,刚从俄语翻译培训班结业的我,被预定为即将到来的专家做翻译,于是有幸来到黄先生的教研室当助,当我请示黄先生当好翻译应该做些什么准备时,他快人快语地说:“多用心,干中,”他先介绍给我一篇关于半导体光电方面的俄文论文,叫我翻译成中文,投稿于中国科学院刚创刊的《物理译报》,以便从中熟悉将来有关的业务内容和俄文专业术,然后又说:“你跟研究生一块儿听我的课,参加教研室,”当时黄昆先生首次在国内开设“固体物理”课程,内容包括晶格动力学、能带论、晶格缺陷、光跃迁、半导体pn结和晶体二极管,第一批研究生有曹昌祺、郭长志、陈志全三个,导师阵容极,科学院研究员王守武、洪朝生和汤定元先生都被聘为北大兼职教授和研究生导,北大和科学院的学术活动水乳交,黄昆先生讲课或做科学报告时,物理概念都力求讲得十分透彻,并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看法,共同讨,他求实、平易的学术大家风范,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1954年秋,我们在工作中碰到了始料未及的新情,原来通过教育部请到的固体物理苏联专家、托姆斯克大学副教授华西里也夫来到教研室后,我们才知道他的研究方向并不是半导体,而是金属物,当然,我的工作领域也要随之转到金属物,一方面,黄先生如实地向苏联专家介绍教研室的现状和原来的设想;另一方面,他热诚地欢迎专家来帮助我们建设金属物理这个我国十分急需的学,他表示虽然他本人的研究方向在半导体,但作为教研室主任,一定先重点抓好金属物理的建,黄先生亲自聘请北京钢铁学院科学院钱临照研究员来北大任兼职教授,协助苏联专家指导研究生和科研工,黄先生与柯先生、钱先生一道携家人陪华西里也夫游览长城,并陪同走访北京重要的相关兄弟单,黄先生还与系主任助理沈克琦先生一起到北大仪器厂找厂长吕志勤落实华西里也夫设计的我国首台标准科研样品力学性能拉伸实验机,使金属物理研究生和教员的实验研究工作能及时开,这使我深切地体验到黄先生的高尚品,这一段相处的日子使华西里也夫专家和黄先生建立起深厚的友,他们合作培养的这批金属物理方向的年轻教师和研究生成长为我国急需的特殊金属材料与物理方面最早的一批年轻骨干和专家,为国家的经济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5年秋,固体物理教研室分为半导体物理教研室和金属物理及磁学教研,叶企孙先生任金属物理教研室主任,柯俊先生兼任副主任,陈宏毅为副主,我兼任实验室主,虽然这之后直接受教于黄先生的机会少了许多,然而先生作为我初涉凝聚态物理领域的第一个引路良师,对我的教导和启发是终身难忘的。

作者简介

尹道乐,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长期从事金属物理、低温超导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