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北京历史文化
2748100000012

第12章 安史之乱

从唐代中期开始,随着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加深,契丹和奚等北方少数族的势力乘机发展,北部边患日益严重。针对这一情况,在公元742年(天宝元年),中央政府在北方沿边十个重镇分别设置了节度使,其中兵力在5万以上的有五个,又以范阳郡(天宝元年“幽州”改称“范阳郡”)为“诸镇之冠”。范阳郡节度使统领经略、威武、清夷、静塞、恒阳、北平、高阳、唐兴、横海九军,屯守幽、冀、妫、檀、易、恒、定、莫、沧九州之境,以幽州城为治所。节度使不仅掌握兵权,而且还握有行政、司法、财政、人事等大权,俨然是独立王国的君主。掌握了范阳这一地区,更可以控制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进而可以威胁京城长安,动摇唐王朝的统治。

公元744年(天宝三年),唐政府任命平卢节度使(治所在今辽宁朝阳)安禄山兼范阳节度使,从此幽州城成了安禄山的大本营。

安禄山,营州柳城(今辽宁锦州)胡人。因通晓六蕃语言,初为互市牙郎,后成为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的部将。由于他在镇压东北各族的战争中立有战功,加之善于巴结逢迎,受到唐玄宗的宠信,750年(天宝九年)又受封为东平郡王。安禄山内心潜藏异志,以御寇为名,在辖地大贮兵马粮饷,积蓄反叛力量。747年(天宝六年),他在渔阳筑雄武城,内贮兵器、军队8000人,战马和牛、羊数万。他还奏请朝廷准许在上谷开炉铸钱。751年,唐政府又命安禄山兼河东节度使,统兵达20万之众,黄河以北的军政大权掌握手中,更加助长了他叛乱的野心。752年冬,诗人李白到幽州城时,已感到局势紧张,带有明显的杀气,因而留下了“十月到幽州,戈鋋若罗星。君王弃北海,扫地借长鲸”的诗句。

755年(天宝十四年)阴历十一月,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他统率部下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等少数族部众15万人,号称20万,在幽州城南誓师,南下渡过桑干河,经过33天打到洛阳。第二年正月,安禄山自立帝位,国号大燕,自称雄武皇帝,改元圣武,以范阳(指幽州城)为大都,一称东都。六月攻陷长安,唐玄宗出奔入蜀。七月,太子李亨即皇帝位,是为唐肃宗。

不久,安禄山集团发生内讧。757年(至德二年)正月,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安禄山亲信史思明据范阳不受安庆绪节制。史思明原名窣于,为宁夷州突厥人,早年与安禄山同为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的部将,后成为安禄山的部下。安禄山叛唐后,史思明率领叛军攻河北,被安禄山任命为范阳节度使,此时他占据13郡,统兵8万人。安禄山死后,他一度降唐,被任命为河北节度使,封归义王,不久再度叛唐。759年(乾元二年)三月,史思明杀安庆绪。四月,在幽州(乾元元年范阳郡复称幽州)自称大燕皇帝,改年号顺天,并将幽州城改称燕京。两年后史思明在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又被其子史朝义所杀,遗骨后归葬幽州,史朝义篡取了帝位。763年(广德元年),唐军攻取莫州(今河北任丘北),其部将纷纷降唐,史朝义走投无路,后自缢身亡。至此历经八年的安史之乱最终被平定下去。

安史之乱是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战争。安、史等人用纵容部下烧杀抢掠的办法来鼓舞士气,焚人室庐,掠人玉帛,壮者死锋刃,弱者填沟壑,社会经济受到了严重的摧残。

目前,北京地区还保留一些有关安史之乱的遗存。1966年,考古工作者在丰台区林家坟发现一座唐代大型石室墓,墓室内壁以汉白玉砌成,外面又加砌一层青石石料用以保护。石室墓分为墓道、主室和左、右耳室。该墓早年被盗,现除石棺外,残存有铜坐龙、嵌金铁马镫和玉册。玉册是用汉白玉磨制而成,每枚长28.5厘米,宽3厘米,两端侧面各有一孔,可用丝带穿系成册。每枚上面刻有十一个字,字口填金,文字为“血未干唐有异端谗人罔极”、“昭武皇帝崩于洛阳宫玉芝”、“帝朝义孝乃因心亲惟□”等等。关于这座墓的主人,虽不能作肯定的结论,但不少学者认为是史朝义为史思明修建的陵墓。根据有如下两点:第一,据《新唐书·史思明传》记载,史思明死后葬于梁乡(即良乡)境内,现丰台林家坟在唐代归属梁乡县。第二、按唐制规定只有帝王才有资格使用玉册作随葬品,该墓主人采用帝王葬礼,且玉册上明文写有“帝朝义”的字样,足以表明史氏父子以君主自居。

另外,在今北京法源寺内保存一块名为《无垢净光宝塔颂》的塔碑。碑文以左为前,由张不矜撰文,苏灵芝手书。清代学者朱彝尊等考证,此碑原是史思明为颂扬安禄山所建,史思明降唐后又将碑文改成颂扬大唐皇帝。该塔碑上多处有将原字磨光重刻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