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北大的才女们
2748200000012

第12章 存以甘棠 去而益咏

严教授宣扬中华文化,巨细靡遗……严教授卓越的表现,多次获得各项荣誉……她毕生献身教育,循循善诱、休休有容、春风化雨,造就英才无数。每次至语言学会宣读论文,以一东方矮小残障之女性,置身于高大白人之聚会中,以英语、法语舌战群儒!答辩问难,侃侃而谈,与会学者莫不为之惊讶。

——《世界日报》October 30,1991

孟子说过:“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这赤子之心,指的是像婴儿(也像西洋所谓天使安琪儿)那样纯洁善良的真诚之心。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高尚品德。这在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上,在做人典范的标准上,在文学艺术创作的追求上,都是极高的境界。而严大姐却具有这颗金子一般的赤子之心。

——张清常

严倚云(1912—1991),字寿诚,英文名Isabella Yen。原籍福建侯官,生于北京。1934年考入北京大学教育系,1938年在昆明西南联大毕业。曾任西南联大师范学院讲师,《儿童周刊》总编辑,北京大学讲师等。1947年应聘赴美,执教于纽约州立师专的柏格比学院,后一面教书,一面读书,1956年获康乃尔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曾任康乃尔大学研究员、讲师,南加州大学助教,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教授,全美外国语荣誉学会副主席,世界教育荣誉学会分会主席等职。她被选入《美国学者名人录》、《美国教育家名人录》、《美国妇女名人录》等。主要著作有《借来的生命五十年》、Encouraging Freedom and Responsibility,English(For Speakers of Mandarin Chinese),Sounds of Mandarin等。

严倚云教授于1991年10月26日逝世于大众健康医院。11月2日在西雅图市Acacia殡仪馆由亲属主持举行追思会,到会亲友、学生、同事、社会贤达二百余人。12月16日,由严教授服务二十多年的华盛顿大学亚洲语言文学系在华大伯克博物馆举办严倚云教授追思会,该系系主任康达维(Davia R。Knechtges)教授主持大会。华大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Jack Dull教授、前历史学系系主任Donarld Treadgold教授、前远东及斯拉夫语言文学系主任George Taylor教授等师生友人百余人与会。两次追思会与会人士均高度评价严倚云教授对中美文化交流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盛赞她的广博学识、先进高效的教学方法、不遗余力服务社区和终生助人为乐的博爱精神,对其精湛的烹饪艺术更是由衷的怀念。因为她的许多学生是由她精心设计的中国食文化而迅速热爱和开始探寻中华文明的。关于这一点,高叔哿先生讲述了他跟随爱妻严倚云带着她的三十几名学生上山的活动体会。她和学生约法三章,在此次活动期间全部吃中国餐,讲中国话,不可用英语交谈。这样两天的中国式野营活动,个个收获良多,就连两个全盘西化在自己家中不喜欢吃中餐,不喜欢讲汉语的中国男孩参加之后都为之惊奇、为之改变。由此高先生有点明白参加严教授学习班八个星期的美国学生为什么能讲那么好的中国话了。那主要是严教授超强的亲和力、认真负责以及严格要求等发生了作用的缘故。

严倚云的老朋友梁德馨则回忆了去看洋鬼子演中国戏的情形,中国话剧运动的创始人之一欧阳予倩编的四幕五场的话剧《回家以后》,而热闹的一出是《野玫瑰》:演员的国语很标准,不仅四声分明,不像大多数老外讲汉语都是平声一个调,而且抑扬顿挫,无不合辙,很难相信这标准的国语是从金发碧眼白面隆鼻的美国学生口中发出的,以致梁君十分惭愧自己一个中国人,说起中国话来,竟然不如严教授的美国学生。严倚云的教授法演中国戏是学好中文的途径之一。

亚洲语言文学系系主任康达维(David R。Knechtges)教授认为严倚云教授在华盛顿大学服务垂二十年,一直是汉语教学的领军人物(Leading figure),称赞她开创了语言教学和训练助手的新方法。而对严教授为了让学生学好汉语更多地了解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化而精心设计的游戏、远足、中国餐会等等活动记忆犹新。并盛赞她的慷慨和好客,说“professor yen's home was always open to students and faculty”。Margaret Davidson管理着一家属于自己的图片公司。她认为自己今天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都是因为有严教授。她深情地回忆严教授在她迷失自我时耐心倾听了她的倾诉并帮她作出了重要而正确的决定,才使她没有失学,度过难关完成了学业。她认为严教授讲课严格且幽默爽直,并总是有办法启发引导学生更加自信。Margaret感到严教授的中文学习班不仅常做游戏,对学生有着魔幻般的魅力(often fun and always fascinating)而且严教授能愉快平静微笑着倾听每个学生的诉说,并给以恰当的善意忠告。所以Margaret认为严教授关爱所有学生,其善意的建议以及优良的教学法和她慈祥的笑容一起都会成为最重要的极为美好的记忆……Margaret喜欢中国书法,她为她敬爱的严教授献上很有中国文化传统意味的挽联:

倚云吾师千古

道业昭彰愧我程门空立雪

典型永在感师绛帐广传经

受业戴玛丽敬挽

参加追思会的人们盛赞严教授常常在被帮助者并不知晓的情况下给予了许多学生、朋友、同事以帮助,称她是“众人的母亲”、“爱学生如己出”、“出山的泉水”、“放射着女性光辉的巨人”等等。

一个身有残疾、个子矮小的中国女人,在美国生活几十年,以自己的学识、人品赢得了各界人士的爱戴与尊敬,从追思会签名薄中我们看到除中文、英文外,还有俄文、韩文、印度文、梵文、拉丁文、意大利文、越南文、蒙古文、瑞典文、印尼文、日文、希腊文、法文、泰文、阿拉伯文、德文、满文、挪威文、荷兰文、西班牙文……可见她的朋友、学生遍天下,可知“春风化雨,造就英才无数”(《世界日报》)之语不虚。

严倚云教授一生帮助过的人不知有多少,其中有初次见面的,有未曾谋面的,而且多是在人家尚未开口,她看到人家需要帮助便主动伸手相帮的。“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她如冬日、如醇醪的煦煦爱心,不仅令她的众多学生铭记不忘,进而仿效,就连年至耄耋的大学者也感慨不已。著名历史学家何兹全、郭良玉夫妇,1987年在西雅图第一次与严倚云、高叔哿伉俪见面就得到她主动的无微不至的关爱,感动得“止不住落泪”,使何、郭二位感到“人间仍有善良、纯真,友情中没有任何杂质,清如未出山的山泉水”的真情,何兹全先生感叹“孔子说‘礼失求诸野’,现在要求诸国外了。我们将永生不忘您们两位的真情友谊”。严倚云教授的高足菲律宾华裔陈毓贤女士在回忆与严、高二位相识相处的“那一串美好的日子”时说:“他们的家住客之多,如过江之鲫,络绎不绝……两位先生多年来照顾帮助了无数与他们非亲非故的学生,朗诺和我只是其中的两个而已。”

人们对严倚云教授的思念是美好的、无尽的。美国南方大学哲学系前系主任、退休教授艾山先生拟“‘存以甘棠’,歌咏于无尽”来表达对她的永恒的怀念。

“存以甘棠,去而益咏”是我国早期传统启蒙教育读物《千字文》中的句子。这“存以甘棠,去而益咏”是扼要记叙《诗经》“召南·甘棠三章章三句”,它记述了西周初年政治家召伯(姬奭)巡行南国,传布文王德政时曾在甘棠(杜梨)树下结茅立舍。南国之人遵召伯之教,服文王之化,召伯虽已离南国,但后人思念其德,故爱护甘棠树,世代加以保护不忍损伤:“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层层加重语气,表示对召伯的永爱永颂。严倚云教授在美几十年,为中西文化交流,尤其是把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介绍给西方,使无数西方人(其实也有东方人如日本、越南、泰国等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热爱中国文化,特别是严教授以自己博大的爱,一生助人为乐,埋头苦干,坚毅奋进,诲人不倦,慷慨好客等高尚品格为无数人所敬仰。人们对严教授发自内心的真挚的思念、爱戴之情,用“存以甘棠,去而益咏”来表达是不为过的。刘忠恩的挽词简约地表达了这个意思:

悼念倚云教授

您虽与世长辞

您那慈祥的面容

依然浮现在我们面前

您那亲切的话语

仍旧回荡在我们耳边

为了传播中国文化

兢兢业业 满腔热血

献身于教育事业

为了弘扬中国传统

默默奉献 历久弥坚

努力于侨务连年

您是那样

宽宏仁慈 诲人不倦

您是那样

奋力求知 勇往直前

您那不平凡的一生

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