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外影视精品赏析
2750000000005

第5章 生之欲

日本影片 1952年摄制

导演:黑泽明

编剧:黑泽明、桥本忍

主演:志村乔(饰渡边)

“影片内容”

贫民区的一群妇女来到市政厅民政科请愿:她们居住的地段有一条臭水沟,希望市政府将它改建成一座儿童公园,为民众造福。民政科办公室门前挂着通告:“欢迎各界人士对市政工作贡献意见,批评指导”,但民政科官员却要她们去向公共事务科反映情况。于是,请愿的妇女们揣着那份请愿书,在市政厅大楼内开始了“公文旅行”。她们相继来到公园管理科、卫生处、环境处、防疫办公室、沟渠管理处、城市规划局、儿童福利中心、市议会、副市长办公室……,最后又回到了老地方。但民政科仍不受理,失望之下,她们气愤地离去了。

民政科的科长是渡边。

渡边在这里已经工作了30个年头,整整30年没有请过一天假,可也没有办过一件有益的事。他主持的民政科仿佛是一个废纸堆积场,室内到处堆满尘封的各类公文表册,一直堆到天花板那儿。渡边终日伏案操劳,在一沓沓文件上批注盖章,活像一台公文收发机。近来,他常感到胃疼,脸色晦暗,服药也无济于事,于是去医院作了X光检查,医生嘱咐说:“你得了胃溃疡,用不着开刀。爱吃什么就吃什么。”渡边一听这话,差点晕倒。因为,他早已从老病号处获悉医生惯用这套话来安慰患了晚期胃癌的病人。

渡边中年丧妻,儿子是身边唯一的亲人,他有满腹的话要向儿子倾吐。儿子却与老婆厮守着,小两口只顾算计动用父亲的存款盖幢新房。渡边强忍悲哀,躺在床上用被单蒙头暗自抽泣。五天过后,民政科的职员找上门来,渡边的儿子方才得知父亲没有去上班。他究竟去哪儿了呢?

黄昏时分,在城郊铁道旁一家小酒馆里,愁肠百结的渡边借酒浇愁,已经喝得半醉。他乘着酒兴,向一个陌生酒客说开了心里话:“我是患了胃癌的人。我这辈子还没有在酒上花过钱。我活不长了,身上带着5万块钱,打算痛痛快快地花掉它。可我不知道怎么个用法,你能不能指点一下?”那人是个以卖文为生的黄色小说作家,听渡边这么一说,大发感慨:“人类就是那么愚蠢,要等到生命快终结时才感受到人生的美好。你是该好好享受一番人生了。”这一夜,他带着渡边逛遍了城里的夜总会,五光十色的霓虹灯、淫荡刺激的靡靡之音、美酒、舞女……通宵达旦的放荡生活一下子耗尽了渡边的精力,他开始出现呕吐症状。渡边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活着的时日不长了。

渡边步履踉跄地走回家。路边有人叫住了他,原来是民政科的女职员小田切。小田切是个性格开朗活泼的姑娘,在渡边手下仅工作了一年多,就再也忍受不住办公室里死气沉沉的状况,下决心辞职去一家玩具厂当工人。渡边听完她的陈述,十分惊讶,似乎受到了触动。渡边请她去吃早点,小田切主动告诉他:“我平时闷得慌,给办公室里每个人都取了绰号,你想听听吗?”

渡边颇感兴趣:“请你直说吧,我不会放在心上。”

“我不想说,因为实在不好听。”小田切犹豫了一会儿,“真对不起,你的绰号是……木乃伊先生。”

“木乃伊?!”渡边苦笑着,叹了口气,“的确是这样,我所以成为木乃伊,都是为了我的儿子。谁知他今天对我连一丝感激之情都没有。”

渡边回家后,下定决心跑到儿子房里,打算将病情告诉他。不料,儿子误以为小田切是父亲的情妇,冷冷地数落他一通。渡边这下彻底绝望了,在家里独自待了几天,度日如年,便又去找小田切。小田切已经正式当了工人,在机器声隆隆作响的车间里干活。渡边邀她下班后陪自己出去散散心。

当晚,在一家高级咖啡馆,一群少男少女正热热闹闹地举行生日聚会。渡边望着周围人们快活的景象,心情沉郁地告诉小田切:“我得了胃癌,不久就要死了……”他失魂落魄般盯着小田切:“我小时候,有一次差点在水里淹死。我现在就有这种落水的感觉,只觉得世界一片黑暗,什么也抓不住,只有拉住你了。”

小田切同情地问:“我能帮你做些什么呢?”

渡边:“你那么年青有活力,我真羡慕你。假如我在去世前能够像你这样活上一天,那就好了,否则我死不瞑目。请告诉我,怎样才能做到像你那样呢?”

小田切:“可我就是吃饭、干活呀。”说着,她从衣袋里掏出一只可爱的玩具兔子,开足发条,让它在桌面上来回跳动,“瞧,我做的就是这个玩意儿,很有意思。干活的时候,我感到自己与全日本的孩子交上了朋友。渡边先生,你为什么不去干一点这样的事呢?”

渡边拿起玩具兔子,两眼含着泪花,大彻大悟:“对!如果我真的要干,我还是可以干些事的!”

第二天一早,渡边就回到民政科上班。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出贫民区妇女送来的那份请愿书,撕下“此件转公用事业科”的亲笔批条,立即召集下属官员,冒着滂沱大雨去现场勘察那条臭水沟。

五个月过后,贫民区的儿童公园落成了。

渡边病逝。

渡边家设置了灵堂,亲属及市政厅的官员们都在守灵,连副市长也出席了。几个新闻记者闻讯赶到,他们请求副市长接见,向他提出了一连串问题:“儿童公园的建成应该归功于渡边,为什么您在开幕典礼上的讲话对他只字不提?”“渡边死在公园里,副市长对此有何解释?”

副市长是个圆滑的政客,面对媒体尖锐的责问,他十分心虚,连忙借故支开这批记者。这时,贫民区的妇女也赶来悼念渡边先生。她们在灵位前焚香跪拜,一个个放声痛哭,她们背着的婴孩也哇哇啼哭起来。民众的真情流露,使副市长坐不住了,他尴尬地告辞。渡边的家人端出米酒款待留下的客人,渡边的同事们谈兴渐浓,中心话题是“渡边先生最后几个月变化那么大,究竟是什么原因?他是否知道自己得了癌症?”渡边的儿子想当然地说:“家父很幸运,他一点不知道病情,否则他肯定会告诉我的。”

同事们回想渡边生前的反常行动,各自回忆起不少细节——为了建造儿童公园,渡边亲自走访每个科室,逢人便鞠一躬,弄得其他科室的负责人非常难堪,只得在那份请愿书上盖章;渡边在上司面前一向胆怯如鼠,这次却斗胆在副市长办公室里静坐,他据理力争,迫使上司表态同意;渡边还拖着病躯,抵制流氓团伙的暴力恫吓,他的敢作敢为令人钦佩。大家想起这一幕幕往事,纷纷自责:“比起渡边先生,我们都不过是垃圾!”“我们成天浪费时间,简直是犯罪!”“呆在市政厅,什么事也干不成。你想得到许可搞一只新的垃圾箱,就得先搞出一大批公文,直到把垃圾箱填满!”

这时,在儿童公园附近值勤的一名警察送来了渡边的遗物,一顶破帽子。警察向大家讲述渡边临终前的一幕:夜已深,天空飘落片片雪花。渡边孑然一身,端坐在儿童公园内的秋千架上,唱起一首伤感的歌谣《倏忽的人生》……

同事们听到这儿,不禁群情激昂。借着酒意,大家挥舞胳膊,在渡边遗像前发誓:“我们一定要学习渡边先生,为公众的利益努力工作!我们要开始自己生活中新的一页!”其中大野的喊声最响亮。

第二天。民政科的官员们又埋头在一沓沓公文之中。

有人来访,请求整修下水道。新任科长大野吩咐:“让他去公用事业科联系。”

“影片赏析”

日本电影在世界影坛崛起,是同黑泽明(1910-1998)的名字分不开的。1951年,黑泽明执导的《罗生门》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获得大奖,成为日本电影走向欧美各国的开路先锋。但《罗生门》墙里开花墙外香,日本国内有一种舆论认为,“它并不是特别了不起的杰作”。倒是这部放映时间长达2个半小时的《生之欲》,赢得了海内外一致好评。《生之欲》于1952年10月公映,当年名列日本《电影旬报》评选出的“10佳”影片榜首,还获得日本艺术节文部大臣奖;1953年又获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日本影评家佐藤忠男认为:“这部作品显示黑泽明的创作事业达到了顶峰。”法国电影学者萨杜尔和巴赞也极力推崇,称赞它是“一部纯粹的日本式影片,但却包含着全球性普遍的价值”。

黑泽明电影的风格在日本国内早有定评,他拍摄的并非沿袭日本传统的口味清淡的影片,而是“一块煎好的牛排上面涂上黄油,然后再加几块油焖鳝鱼那样浓味的影片”。黑泽明的创作理念也很特别,“他是要把人放在试验管中,给予一定的条件和一定的刺激,以此测定人物的反应。这种对人物的研究就是他的作品”。以《生之欲》为例,全片第一个镜头是一张X光照片,伴随画外音旁白:“这是本片主人公的胃,在幽门部位出现了癌肿迹象,可是他本人还一无所知。”黑泽明以如此简捷明了的开头,一下子唤起观众的注意:一个人假如遇到仅能活半年的情况,他将如何对待人生?是由绝望而沦为放荡、颓废呢?还是珍惜生命,让余生过得尽量美好和有意义呢?这个开场极具冲击力,日本影评人赞为“可以与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开头‘命运敲门的声音’相媲美”。黑泽明将主人公渡边放进这样的“试验管”后,又引入黄色小说作家、小田切这两个人物充当“催化剂”,让他们对渡边的生活进行刺激。最后,是小田切那种乐观积极的人生追求,对渡边产生了决定性影响,促使这个浑浑噩噩了大半辈子的“木乃伊先生”,终于在生命行将结束的关头“死灰复燃”,为贫民区的妇女儿童办成一件有益的实事。

《生之欲》是黑泽明自己最感满意的作品之一。他曾谈及自己的心境:“有时,我想到过有关我自己的死。然后我思忖,像我现在这样生活时,我怎么忍心与世长辞呢?”他认为,人活着的意义不是肉体之欢、青春之爱、天伦之乐,而是甘愿为他人牺牲自我,要有一种人道主义襟怀。黑泽明还直言不讳地宣称,“我的影片《生之欲》是批评官僚主义的”,这一点贯穿于影片始末。渡边三十年来忠于职守,整天在堆积如山的文牍中伏案工作,他的所谓“政绩”实际上只是拖延公众的诉求,保障官僚机构惰性运转。本片前半部分叙事基本上围绕渡边的行踪展开顺叙,当他从小田切那里受到人生启示,行为发生转变之后,叙事时空突然出现大幅度跳跃。后半部分主要围绕同事们为去世的渡边守灵,倒叙渡边生前的最后时光。透过政府官员的言行,黑泽明将批判的锋芒直指积重难返的官僚体系。佐藤忠男评价说:“这么强烈地攻击官僚主义以往并不多见”,他还指出,“如果把渡边决心修建儿童公园的行动,仍与前半部分一样,用同一种调子描写的话,那么,这部影片恐怕就会成为现实中不大可能产生的美谈了”。渡边生前全力促成建造儿童公园的具体行动,是通过同事们的回忆间接表现的,黑泽明一共插进12段闪回镜头,每次闪回往往只占几秒钟,极简练地倒叙渡边亲历亲为的某个片断。这种技巧是黑泽明首创的,欧美电影人称之为“日本式闪回”(当时欧美电影中的回忆大都采用完整的一段戏),大大加快了电影叙事的节奏,对现代电影语言的革新是一大贡献。

渡边的扮演者志村乔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演员,长期同黑泽明合作。他其貌不扬,演技纯熟。由于本片主人公是病人,不可能有大幅度的形体动作,志村乔主要通过细腻的眼神来表达人物内心活动,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黑泽明的导演生涯长达半个多世纪,从处女作《姿三四郎》(1943)到封箱戏《袅袅夕阳情》(1993),一共拍了31部影片,作品数量并不算多,可其中有一大半在各种国际电影节上赢得过奖项。黑泽明是享有世界声誉的导演,人称“黑泽天皇”。这个称谓包含几层意思:其一,在外国人心目中他比天皇裕仁还有名气;其二,他脾气暴躁,对艺术追求一丝不苟,时常同投资方或制片人闹得不欢而散。1971年,黑泽明曾自杀未遂,原因据说是难以摆脱创作的苦闷。80年代以后,宝刀未老的黑泽明依靠来自美国、法国的资助,接连拍摄了两部古装巨片《影子武士》(1980)和根据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改编的《乱》(1985),在国际上再次引起轰动。黑泽明被日本政府授予“文化勋章”,成为日本国内第一位获此荣誉的电影人。美国两位大导演斯皮尔伯格、马丁·斯科塞斯都在他面前恭恭敬敬执弟子之礼,斯皮尔伯格说:“黑泽明是我的启蒙老师,他就是电影界的莎士比亚。”斯科塞斯加盟黑泽明晚年拍的力作《梦》(1990),在片中友情客串凡·高一角。欧美国家还流行一种说法:“在黑泽明之前,西方人想到日本时,是富士山、艺伎和樱花;从他开始,西方人想到日本时,是索尼、本田和黑泽明。”

黑泽明著有自传《蛤蟆的油》,行文有斩钉截铁的味道。这里摘录黑泽明几段名言,以加深对其电影观的了解——从我身上减去电影,我的人生大概就成了零。

剪辑是电影制作中画龙点睛的作业,也是给拍摄的胶片注入生命的工作。人们说电影是时间的艺术,所以,没有用的时间就该删去。

把电视当作电影的大敌,不过是脆弱的电影观的产物罢了。电影是半路睡着了的兔子,只是被电视这只乌龟赶了过去而已。

当你拍一部电影,你和主角同样处于电影中,一起笑,一起哭,一起遭受苦难,那就是电影。

(李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