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点燃头脑火把(人生高起点:卓越人生素质培养文库)
2764000000025

第25章 提升智力的各种有效方法(2)

有明确的目的或任务、凭借意志努力记忆某种材料的方法,叫做有意记忆法。相反,没有明确的目的或任务,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记忆方法,称为无意记忆法。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意记忆的效果明显优于无意记忆效果。为了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必须进行有意记忆。

在学习中要养成一种习惯,严格要求自己,给自己明确提出记忆的目标,这样才能有好的记忆效果。

进行有意记忆,首先要有明确的任务。任务明确,就能调动心理活动的积极因素,全力以赴地实现记忆的任务。任务越明确、越具体,记忆效果就越好。

其次,有意记忆要有意志努力的参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专心致志”。

(2)理解记忆法

在积极思考、达到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材料的方法,叫做理解记忆法。

理解记忆的基本条件是对材料的理解和进行思维加工。有些材料,如科学概念、范畴、定理、法则和规律、历史事件、文艺作品等,都是有意义的。人们记忆这类材料时,一般都不采取逐字逐句强记硬背的方式,而是首先理解其基本涵义,即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思维进行分析综合,把握材料各部分的特点和内在的逻辑联系,使之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以便保持在记忆中。理解记忆的全面性、牢固性、精确性及迅速有效性,依赖于学习者对材料理解的程度。

我们在记忆材料的时候,只要它是有意义的,就应该向自己提出“先理解、后记忆”的要求,把材料分成大小段落和层次,找出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而不要从一开始就逐字逐句地记。

我们说理解记忆效率高、效果好,是不是说只要理解了就一定能记住呢?这可不一定。对于理解的东西,往往也还需要多次重复才能记住。有的人理解了某个学习内容,就以为学习过程已经结束,没有有意识地要求自己记住它们,不再通过重复加深印象,那么,是不可能把学习内容完全、准确地记住的。

(3)联想记忆法

利用联想来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叫做联想记忆法。联想,就是当人脑接受某一刺激时,浮现出与该刺激有关的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一般来说,互相接近的事物、相反的事物、相似的事物之间容易产生联想。用联想来增强记忆是一种很常用的方法。美国著名的记忆术专家哈利·洛雷因说:“记忆的基本法则是把新的信息联想于已知事物。”联想记忆法分为以下三种具体方法:

①接近的联想法。两种以上的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同时或接近,这样只要想起其中的一种便会接着回忆起另一种,由此再想起其他。将记忆的材料整理成一定顺序就容易记得多了。

②相似联想法。当一种事物和另一种事物相类似时,往往会从这一事物引起对另一事物的联想。把记忆的材料与自己体验过的事物相连结起来,记忆效果就好。

在外语单词里,有发音相似的,有意义相似的,这些都可以利用相似联想法来帮助记忆。

③对比联想法。当看到、听到或回忆起某一事物时,往往会想起和它相对的事物。对各种知识进行多种比较,抓住其特性,可以帮助记忆。这就是对比联想法。

(4)多通道记忆法

要记忆外部信息,必先接受这些信息,而接受信息的“通道”不止一条,有视觉、听觉、动觉、触觉等等。有多种感知觉参与的记忆,叫做“多通道”记忆。这种记忆方法效果比单通道记忆强得多。

(5)精选记忆法

对记忆材料加以选择和取舍,从而决定重点记哪些,略记哪些,这种记忆方法叫做精选记忆法。

对记忆材料之所以要加以选择,是因为每个人每天接触的信息太多了。这些信息并不是都需要记忆的。因此,记忆应有选择,记忆那些最重要、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材料。

善于学习、记忆能力强的人,往往善于抓住重点,抓住精髓,善于组织材料。据说古时候,有的人记忆力极好,甚至可以把文章倒背如流,过目成诵。可是郑板桥却看不起这种人,把他们叫做:“没分晓的钝汉。”怎么个没分晓?就是不分主次、轻重,不管有用、无用,一股脑儿全都背下来。

(6)谐音记忆法

利用谐音来帮助记忆的一种方法。许多学习材料很难记忆,在它们之间不易找出有意义的联系,例如,历史年代、统计数字等等。如果对这些学习材料利用谐音增加某种外部联系,这样就便于贮存,易于回忆。

据说,一天,有位老师上山与山顶寺庙里的和尚对饮,临走时,布置学生背圆周率,要求他们背到小数点后22位:31415926535897932384626。大多数同学背不出来,十分苦恼。有一个学生把老师上山喝酒的事结合圆周率数字的谐音编了一句顺口溜:“山巅一寺一壶酒,尔乐苦煞吾,把酒吃,酒杀尔,杀不死,乐而乐。”待老师喝酒回来,个个背得滚瓜烂熟。

这种聪明的学生就是利用谐音法来帮助记忆的。

当然,谐音记忆法只适于帮助我们记忆一些抽象、难记的材料,并不能推而广之,用于记忆所有的材料。

5发展思维力的有效方法

一个人能否成为有用的人才,与早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分不开的。人在幼年时主要根据事物的具体形象进行思维,而很少根据事物的本质特点或事物的内在联系来思维。因此,这时老师或家长应向他们提供大量具体、生动的感性材料,在此基础上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言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思维的发展。为什么世界上许多像列夫·托尔斯泰这样的著名作家都要坚持写日记?其主要原因就是通过对语言的驾驭而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

现在,国内外围绕如何提高思维力,提出了多种多样的训练方法。这些方法有的可以改善某一种思维品质,如改善思维的独创性,有的对人的五种思维品质都能产生良好效应。下面介绍几种主要思维训练法。

(1)从观察力的训练入手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知觉,是一个主动的知觉过程。观察力就是指一个人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思维在观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有人将观察称为“思维着的知觉”。

观察是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它是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成功地完成各项学习任务的重要保证。苏联近代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赞科夫根据他对学习后进生的长期研究,认为“后进生”

的普遍特点之一是观察力薄弱。

首先,要养成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的观察习惯。观察的效果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于观察的目的、任务是否明确。目的不明确,往往对事物的感知容易片面和模糊化,甚至熟视无睹。有明确的观察目的,有观察的中心和范围是保证观察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其次,为了确保由观察搜集到的材料的可靠性,还应养成重复观察的习惯。

尤其是观察短暂的现象,更要注意重复观察,精密周到,否则可能造成观察的错误。善于观察的人,就在于能够感知到别人所忽视的微小而却有重要价值的方面。再有,养成及时作观察记录的习惯:①要求在观察过程中及时记下观察所得材料。为了避免遗忘,保证准确性,不能只凭记忆。尤其是观察的内容越复杂,细节越多,记忆就越不可靠,况且时间越久,印象就越模糊;②要求在观察之后及时整理记录,作口头的或书面的总结。

总之,科学地观察生活,就能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丰富认识,提高分析、综合能力,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

(2)用美育开发直觉潜能

所谓直觉是指通过知觉迅速地直接感悟事物,从而获得关于对象性质的直接觉察和认知。它是以直觉思维为基础的一种思维方式。

直觉的潜能人人皆有,因为这是人类在千百万年的世代延续、演化中潜存于大脑的智能。

家庭美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艺术实践和艺术欣赏两个方面,通过艺术实践中的演奏、演唱、绘画、手工以及艺术欣赏的训练,让孩子体验到美的内涵,得到美的熏陶,培养敏锐的感知能力和高度的专注力,从而诱发联想,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所有这些,正是发掘和激发直觉潜能的结果。

当然,这种艺术教育和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耐心的培养过程。

(5)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有创见的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孩子将来的发明创造。

①发展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以某个问题为中心,从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探索,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发散思维往往会产生某些新奇、独特、不苟同于传统的思想,因而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有意训练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是发展孩子发散思维的基本手段。

②鼓励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指未经逐步分析,迅速对问题的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这是一种不经历一般的认识程序就获得关于对象本质的直接认知的形式,是思维的逻辑片断,却表示认识过程中非逻辑的跳跃。如阿基米德在洗澡时,由于澡盆的水往外溢出,使他突然有所领悟,从而发现浮力定律。

进行直觉思维,许多研究者建议:应当为孩子创设一个能产生良好心理效应的心理环境。例如,没有心理压力,一个鼓励的眼神,轻松和谐的良好家庭气氛,优秀的传统意识等;鼓励对问题进行近似合理的猜想、假设和即兴回答;多让人有机会取得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经验,有助于简缩思维的过程;善于捕捉突然跃入脑际的瞬息即逝的新念头、新形象,并随时把它记下来。

③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培养“创造个性”。

在创造性活动中常出现的思维障碍,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这些方面:思维定势;思路狭窄;缺乏自信;感知不敏锐;不善于运用多种感官;功能固着,指倾向于对某一物体的功能(如性能、用途)产生固定的观念,因而在解决问题时影响到灵活地运用该物体;害怕失败,不敢冒险;循规蹈矩,自我限制;过分寻求与别人一致;寻找惟一正确答案;动机过强或过弱。中等动机强度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水平,过强或过弱都会降低解决问题的效率;抓不住问题的关键点;喜欢精确、逻辑,避免模糊、非逻辑;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应该是十全十美的;不会幽默,把学习和游戏截然分开。

此外,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仅与人的智力因素有关,而且和一系列非智力因素的个性特征也是相关的。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倾向“可能是由众多特征构成的,其中包括种种才能和一个人之所以不同于另一个人的组织方式方面的其他人格特征。”研究表明,人的毅力、自信、克服自卑感、热情、勤奋、责任感等人格特点,在取得成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信、积极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强烈的责任感等品格,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6启发想像力的有效方法

人脑在感知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思维过程,称为想象。它是一种高级而复杂的认识过程。

由于想象具有一定程度的间接性和概括性的特点,它使人有可能认识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因此,把想象作为思维的一个部分只不过这种思维活动的产品(成果)是形象的而已。

想象是创造的一种极其可贵的心理素质,一切科学发明和艺术创作都必须有想象的参与。它是创造的基本要素。想象力的丰富与否直接影响到儿童智力的发展和知识的掌握。儿童不论学习哪一门学科,要想切实地领会教材,都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根据对无数智力超前儿童的调查,发现他们都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特点,就是想象力极为丰富。因此,及早启迪孩子的想象力,对培养孩子具有高度智慧,造就善于创造的人才是十分重要的。

想象是在感知觉和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的知识领域大小,生活经验多寡,直接影响到想象的广度和深度。积累的知识经验越多,记忆表象的储备越丰富,想象的驰骋面就越开阔、丰富、深刻;反之,就愈狭窄、贫乏、肤浅。因此,应该让孩子广泛接触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并配合参观、访问、游览、旅行以及观看各种展览会,直至看有价值的电影、电视等活动,来扩大知识领域,增长见闻,丰富生活经验。但是,应该指明一点:虽然知识与经验是想象的基础,但并不意味着想象力的强弱与知识经验的多少成正比。如果缺乏独立思考,因循守旧,满足于已有的知识经验,那么将抑制想象力的发展,使其成为创造的绊脚石。

积极的幻想是创造的先导,它能激励人去创造,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郭沫若曾鼓励科学工作者大胆幻想,他说:“有幻想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才能发展科学”,“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儿童富于幻想,喜欢憧憬未来,是可贵的。但幻想有两类:积极的与消极的。消极的不健康的幻想只能引导人脱离现实,对人的精神起瓦解和腐蚀作用,最终导致失望和挫折。因此,父母应该运用正面典型的事例,细心引导、鼓励孩子积极而健康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