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最具英雄性的军事将帅(4)
2764700000007

第7章 华西列夫斯基(7)

4月6日,经过4昼夜的毁灭性炮火轰炸,攻城部队的坦克和步兵向敌人发起了冲击。在冲击推进的过程中,方面军本身的徐进弹幕射击也给了突击集群以有力的掩护。攻击开始以后,华西列夫斯基再也坐不住了,他离开了自己的指挥所,不间断地到第39、第43和近卫第11集团军的指挥所去巡视和实地观察。当他发现第39集团军由北向南的突击不够有力时,立即调来了第5集团军到西北方向。很快,两支部队便切断了哥尼斯堡和泽姆兰德半岛的敌军的有效联系。

随后,第50集团军封锁了从东面入城的道路,近卫第11集团军从城南方向的突击取得了相当的进展,第43集团军也从西北方向突入城郊地区。第1天下来,敌人的指挥系统被打乱,但各堡垒和永备地下发射点内的敌军守备队仍在拼死抵抗。

7日是攻城战斗的决定性一天。仅在这一天中,方面军就出动了作战飞机4700架次,向敌军阵地和堡垒投掷炸弹多达1500多吨。晚上又出动轰炸机1800架次,敌人的钢筋混凝土工事被炸塌了无数个缺口。

但即使这样,奉命不得撤退半步的敌军仍没有放弃垂死前的挣扎。最先从西面和南面突击要塞内层的苏军第43集团军和近卫第11集团军部分部队,与敌军展开了空前的肉搏。晚上,城内的合围圈终于在城区的西面合拢了。到第3天上午,要塞内已有300多道街区为苏军所占领。

4月8日,为了避免更多的无谓牺牲,华西列夫斯基以方面军司令的身份向哥尼斯堡守敌发出了劝降最后通牒。然而,守敌仍然决心抵抗到底。这样,更加激烈的街区战斗在全城四面八方展开了。

由于苏军伤亡严重,华西列夫斯基决定,暂时放弃争夺所有市区的敌人筑垒,各步兵团队撤到指定街垒位置,以便明天实施加强轰击炮火与地毯式飞机轰炸。9日清晨,5000门各种口径的大炮,1500架轰炸机几乎同时对有限的敌军固守区域进行了毁灭性打击!不到一个小时,敌军的堡垒和建筑物内便越来越多地挂出了投降的白旗,待到轰击停止后,德军成队成队地从筑垒工事里走了出来。

到当天夜间,城市所有的敌人全部被肃清。被俘敌军总数高达9.2万人,其中军官和将军1800人。

4月10日,清晨,华西列夫斯基接到了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打给他的祝捷电话。在电话里,最高统帅高兴地告诉他,他已被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苏联英雄”的称号,同时,还准备为他颁发第2枚“胜利”勋章。斯大林说:“我祝贺您!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希望您取得更大的成就!这就是全歼东普鲁士境内的***匪帮。”

华西列夫斯基十分激动,他对党和国家给予的巨大荣誉表示感谢。最后,他说道:“斯大林同志,请放心。我将迅速执行您的指示,全歼泽姆兰德半岛上的残余敌军!”

确实,华西列夫斯基值得骄傲和自豪。要知道,在整个卫国战争期间,荣获过两枚苏军最高军事勋章--“胜利勋章”的只有3个人,即除了他本人外,再就是斯大林和朱可夫。

哥尼斯堡被攻克后,在整个东普鲁士就只剩下了敌军泽姆兰德集团。它在这时还有8个师的兵力,其中只有1个坦克师。

而且,它已绝对地处在强大苏军的包围之中。海路上有波罗的海舰队的严密封锁;陆路则被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围得铁桶一般;即使在空中也有终日不断的苏军航空作战飞机在他们头上盘旋巡视。

鉴于敌泽姆兰德集团已经插翅难逃,4月11日,华西列夫斯基向他们发布了劝降通牒。

然而,华西列夫斯基的这个要求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到回答。

4月13日凌晨,华西列夫斯基命令预定的突击集团以双倍敌人的兵力发起了迅雷不及掩耳的强大攻势。

按预先计划,突击地点选择在泽姆兰德半岛中部的费什豪森方向,目的是分割敌军集团,然后加以各个歼灭。担负主攻任务并从北向南并肩作战的是近卫第2、第11集团军,第5、第39,第43集团军。

4月17日傍晚,泽姆兰德半岛上的德军彻底肃清了。

4月25日,在波罗的海舰队的积极配合下,华西列夫斯基指挥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攻克了皮拉岛。这是德军在泽姆兰德半岛上的最大港口,也是它在这里的最后一个要塞和据点。

至此,整个东普鲁士战役以苏军的最后全面胜利而告终。由此,希特勒***德国在东方的最大反动堡垒彻底陷落了。

对华西列夫斯基来说,这次战役的前半段是费尽心思又吃了不少辛苦的,只是在后半段才最终出现了势如破竹、一往无前的甘甜。

1945年4月27日,也就是当东普鲁士战役胜利结束后的第2天,华西列夫斯基就奉最高统帅部命令离开了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他知道,这次调离后等待他的将是更重大的使命,即由西线转赴东线,奔赴远东领导和指挥最高统帅拟议之中的未来对日作战。

6.指挥远东战役

部署在满洲东部边境的是滨海集群,司令为麦列茨科夫元帅,军事委员会委员是什蒂科夫上将,参谋长是克鲁季科夫中将。

此外,参加远东苏军对日作战的还有尤马舍夫海军上将指挥的太平洋舰队和安东诺夫海军少将指挥的阿穆尔河区舰队。这两支舰队也受华西列夫斯基的苏联远东军总指挥部节制和指挥。

1945年7月30日,华西列夫斯基被任命为远东军总司令一职。

实际上,从4月底到8月初,

华西列夫斯基一直是以远东军总司令的身份在领导对日作战的一切准备工作。但多数人并不知道此事,只是知道有一个“瓦西里耶夫上将作战组”、因为,在此间的一切公开场合,华西列夫斯基都是以副国防人民委员,大本营成员兼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司令的身份出现的。

包括6月24日的大型胜利阅兵活动,华西列夫斯基也是以后面的职务领头出现在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的千人混成方阵前面的。

根据日本关东军的实际兵力及其部署状况,华西列夫斯基和总参谋部分析了敌人的弱点和优势,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当时远东苏军的实际情况,展开了制定对日作战计划的全面工作。

其中主要一点是,经过请示最高统帅斯大林同意,根据远东新的敌我对比变化,他们提出了改防御为进攻的战略。华西列夫斯基认为,现在对日作战已经完全不同于当年在库尔斯克弧形地带的对德作战。

现在,可以肯定地说,在德国投降后日军根本不敢再进攻苏联了,所以必须坚决地实施突击进攻才能最后消灭关东军。

华西列夫斯基认为,日本关东军的部署及其战略意图显然是守势,它在兵力配置和部署方面的最大弱点在于缺乏可靠的后方。

关于日军的长处,华西列夫斯基认为,在滨海地区对面苏军可以实施进攻的各个方向上,已经全被关东军的筑垒防御和大量兵力所封锁。

经过对关东军的情况仔细研究之后,华西列夫斯基和总参谋部便初步确定了通过数路突击来分割敌军的总战略意图。这样做的优点在于,一是可以从敌人防御的薄弱地域利用快速兵团突击,从而一举插入敌后;二是在敌防御坚固地区的突击可以牵制住敌军的有效机动,在行进中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7月5日,华西列夫斯基飞到赤塔。这里是马利诺夫斯基的后贝加尔方面军司令部所在地。他的远东军总指挥部先期驻地就在距此西南方向25公里远的地方。后来,他的指挥部转移到了麦列茨科夫的远东第1方面军司令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