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百位世界杰出的文学家上(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
2765300000029

第29章 莫里哀:杰出的喜剧大师

莫里哀,原名让·巴蒂斯特·波兰克,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著名剧作家,古典主义喜剧创建者,卓越的导演和戏剧演员。

莫里哀的父亲是一个为王室服务的工匠,有“国王侍从”的身份。父亲希望莫里哀能够继承祖业或者是当个法官,于是在莫里哀13岁时将他送入贵族子弟学校。

莫里哀接受了五年系统而严格的文化教育,父亲还将“国王侍从”的世袭身份转到他的名下,摆在莫里哀面前是大好的锦绣前程。但是莫里哀对祖业和法律都不感兴趣,他喜爱上了戏剧,并下决心献身戏剧事业。

父亲坚决反对莫里哀当一个辱没门庭的“戏子”,责怪他违背了自己的意愿。莫里哀只好背着家里人看戏、学戏。他认识了戏剧演员玛德莱娜·贝雅尔,共同的志趣使他们结为知己。

1643年,莫里哀毅然放弃“国王侍从”的称号,和玛德莱娜等人创办了自己的“光辉剧团”,并取艺名“莫里哀”。父亲极为气愤,大骂他大逆不道,但莫里哀不改初衷。可惜的是1644年剧团的公演失败了,剧团负债累累,莫里哀还因欠债,被控入狱。后来他被父亲赎出,仍说服父亲,表示要继续坚持自己的道路。

由于难以维持在巴黎的生活,莫里哀和玛德莱娜等人加入了一个流浪剧团,在法国西南部进行了整整12年的巡回演出。在外流浪的生活异常艰苦,风餐露宿,还受到流氓的敲诈。

但是这种民间生活的历练,使莫里哀得以熟悉法国社会,了解下层人民的生活,学到了民间艺术的优秀传统,为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1652年以后,莫里哀开始创作剧本,他时而亲自导演,时而粉墨登场主演,他的剧团获得成功,在外地颇负盛名。为了重新进入首都,莫里哀率领剧团在巴黎附近的卢昂举行公演,很快名声传遍了巴黎。

1658年,“光辉剧团”在罗浮宫为国王举行御前演出,获得国王和王公大臣的喜爱。

国王将王宫旁的剧场拨给“光辉剧团”,并发给他们年俸,从此莫里哀在巴黎站稳了脚跟。

安定下来的莫里哀潜心创作,这时期他写出的《可笑的女才子》被认为是创立古典主义喜剧的真正开端,他还写出了《丈夫学堂》、《太太学堂》等思想性、艺术性都很强的剧作。

1664~1668年间是莫里哀创作的黄金时期,也是他同封建势力和教会斗争最激烈的时期,他的作品中体现出深刻的社会内容和强烈的民主倾向,作品的思想性、战斗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创作的最高峰。这期间的杰作有《伪君子》、《唐·璜》、《悭吝人》、《恨世者》、《乔治·唐丹》等。

莫里哀对封建反动势力最顽强的堡垒天主教会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国王从巩固王权的需要出发对莫里哀予以支持。在《唐·璜》演出后,国王将剧团改名为“国王剧团”,并给予津贴。

同时,莫里哀对新兴资产阶级也进行了讽刺,但具有告诫、开导的性质,期望他们能更完美。

1669年后,莫里哀冲破古典主义束缚,创作了一些民间戏剧体裁的剧本。主要有《布索那克先生》、《醉心贵族的小市民》、《史嘉本的诡计》等。

1673年,莫里哀在演出他的最后一个剧本《没病找病》后与世长辞,终年51岁。这位伟大的喜剧大师对于戏剧事业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莫里哀一生创作出了37个剧本,共主演过24个重要角色,他对法国和欧洲的戏剧事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法兰西学士院为他立了一尊石像,底座上刻着:他的荣誉什么也不缺少,我们的光荣却缺少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