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墨宝:书法传世名作
2768400000002

第2章 仲尼梦奠帖

《仲尼梦奠帖》是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曾被称为“世之欧行第一书”,为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所作。欧阳询书法为“初唐四家”之一。

此帖共78字,无款印,用墨淡而不浓,且是秃笔疾书,转折自如,无一笔不妥,无一笔凝滞,上下脉络映带清晰,结构稳重沉实,运笔从容,气韵流畅,体方而笔圆,妩媚而刚劲,为欧阳询晚年所书,清劲绝尘,书法笔力苍劲古茂。

《仲尼梦奠帖》纸本,纵25.5厘米,横33.6厘米,被历代书法家称之为稀世之珍。

欧阳询书房夜话写神帖

月光透过窗棂,照在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欧阳询的书房内的书桌上面,阵阵清风裹带着青草的味道飘进了书房,使这个夜晚显得格外惬意。

明月、繁星、轻风、流云。宣笔、徽墨、宣纸、端砚。在欧阳询书桌上有一盏明灯,灯芯上的火焰不断地跳动着,仿佛是一个活泼的精灵在翩翩起舞,灯光将整张书桌铺满了温馨的光彩。

在桌案上放着压着宣纸的镇纸,表面上的纹路清晰可见。镇纸旁边的笔架上放着大大小小十余支毛笔,笔架旁边是一方端砚,上面放着半块徽墨。

已经到了仗朝之年的欧阳询端坐在书桌前,双眼看着灯光下闪耀着金色光彩的文房四宝,享受着明月的温馨和轻风的吹拂。

忽然,一阵微风透过窗子吹进了书房,微风将欧阳询额头花白的眉毛与颔下的长须吹得轻轻摆动,远远看去灯光下的他宛如仙境之中得道的大罗金仙一般。

房间外响起一阵轻轻的脚步声,欧阳询的儿子欧阳通手中端着茶壶来到父亲书桌前,在将欧阳询已经空了的茶杯倒满之后才开口说道:“父亲大人,夜深了,您该休息了。”

欧阳询缓缓地转过头来,看着站在一旁的儿子欧阳通,脸上带着慈爱的笑容,用手指了指不远处的座位问道:“通儿,你今年也已经迈入了花甲之年,这么多年的生活阅历,你对人的生命怎么看的呢?”

欧阳通将茶杯重新放回父亲的面前,沉思了一会儿后回答道:“父亲,您请喝茶。”

欧阳询接过茶杯,闻着茶叶淡淡的清香,放在嘴边轻轻地抿了一口,而后把目光投在儿子的身上。欧阳通与父亲的目光对视了一会儿,侃侃而谈:“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欧阳通继续说道:“我认为一个人的生命所经历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历史上能过耄耋之年的人寥寥无几,更不要说期颐之年了。在这个世间没有哪一个能够逃脱生老病死这个规律,我们这些活在世间的人能做的事情仅仅是让自己过得更加有意义一些罢了。”

欧阳询听着儿子的见解,满意地点着头,感叹道:“通儿你说得对啊,人这一生就是短短几十年寒暑,能够经历百年春秋的人是少之又少。而像我这样的经历了襁褓、垂髫、龆年、黄口、舞勺、舞象、弱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进而达到仗朝之年的高寿老翁当世又能够有几个人呢!”

“至于耄耋、期颐这两个境界可能只有当初的彭祖达到过吧!不过,即使如此,彭祖他到了最后还是身子被装进了棺材埋在地下,灵魂进入无限轮回之中。任何人这一世所有经历过的病痛心酸等种种经历,恐怕到时候就什么都记不得了。”

欧阳通听着父亲的感慨,安慰道:“父亲大人,如今皇上励精图治,大唐王朝欣欣向荣,四海之内都是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达到了历史上少有的盛世。而父亲您为大唐王朝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我想不论是皇上还是百姓,都一定会牢记父亲功劳的。父亲的名字一定会流传千古。”

欧阳询看着儿子,挥手说道:“你先去睡吧!我再吹一吹这舒爽的晚风,喝完这杯茶我就去休息。”

欧阳通站起身来到父亲的身边,说道:“父亲,那我就先去休息了,您不要熬得太晚。”

欧阳询微微地点头,目送欧阳通离开后,他伸手拿起面前茶杯,在鼻子前闻着茶水的香味,惬意地喝下了一口茶水。

书房内只剩下了欧阳询一个人了,他从椅子上站了起来,缓缓地迈步来到窗户前面,双手扶着窗框向外眺望着。

皎洁的月光在地面撒上了一层如雾如霜的柔白,轻轻的晚风吹动着树叶,叶子在风中“哗哗”作响,庭院里花草葱茏,墙根下、草丛里的小虫不停地发出清脆动听的叫声,夏夜里,在这祥和之中,潜伏着一种神秘的生生不息的躁动。

欧阳询回忆着今天与儿子书房中的谈话,突然想到了关于孔子梦中祭奠的一则典故,脸上不禁堆满了笑容。他发现在这一刻,自己似乎明白了圣人孔子做梦时内心之中的想法,于是他心中一阵激动。在明月的照耀和轻风的吹拂下,欧阳询转身离开窗子回到书桌前。

欧阳询一边在端砚上研磨着半块徽墨,一边在脑子里面构思着自己要写的内容,他觉得自己的思路就像是开闸的洪水一般,如果不能把这些东西写下来,那将会是他人生中最遗憾的事情。

欧阳询伸手从笔架上取下一支宣笔,饱饱地沾满了墨汁,手下运笔如飞,在宣纸上写出《仲尼梦奠帖》:

仲尼梦奠,七十有二。周王九龄,具不满百。彭祖资以导养,樊重任性,裁过盈数,终归寂灭。无有得停住者。未有生而不老,老而不死。形归丘墓,神还所受,痛毒辛酸,何可熟念。善恶报应,如影随形,必不差二。

拓展阅读

欧阳通是唐代官员,著名的书法家,他是欧阳询的第四个儿子。

欧阳通楷书虽师出于父,但却写得更瘦硬,更劲挺,特别是主笔横画在收笔时末锋飞起,富有浓重的隶意,这在他的碑帖中多有体现。其书法笔力遒健,险峻瘦怯,但锋芒棱角太露,这既促成了欧阳通书法的鲜明特色,也带来了其另一方面的局限,即“少含蓄之趣”。

欧阳通书得父法而险峻过之,父子齐名,号“大小欧阳”,其传世作品有《道因法师碑》、《泉男生墓志》等。

欧阳询独创新式书体

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人。他在唐太宗时,为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男。他是古代十大书法名家之一。

欧阳询从小就聪慧绝伦,读书能数行俱下,博览经史,尤精三史。他最早学习东晋书法大家“书圣”王羲之及北齐著名书法家刘珉的书法。

《仲尼梦奠帖》共78字,无款印。此帖书法笔力苍劲古茂,曾入南宋内府收藏,钤有南宋“御府法书”朱文印记两方,“绍”、“兴”朱文连珠印记。

后经南宋贾似道,元郭天锡,明项元汴,清高士奇等名士以及清内府等递藏。

元代书法家郭天锡曾说:

此本劲睑刻厉,森森然若武库之戈戟,向背转摺,浑得“二王”风气,世之欧行书第一书。

到了后来,欧阳询开始逐渐尝试着改变他书法的字体,变得笔力险劲,自成面目,终于自成一家,人们称这种字体为“欧体”。

欧阳询练字曾经因为学习篆隶书而从中学习到了笔法的应用技巧,临晋帖得到了书法之神韵所在,临摹隋碑最终得到了书法的灵魂。欧阳询经过长时间地总结和创新,在前人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他独创的以笔力遒劲、结构险峻的“圆畅方挺”为特点的新式书体。他008把两晋和南北朝以来兴起、演变的楷、行、草书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欧体的出现称为当时书法的一绝,欧阳询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人们只要得到欧阳询所书的尺牍文字,都会以为楷范,进行临摹,所以他的书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后人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他书法风格的主要特点是严谨工整、平正峭劲。

具体表现形式为字形虽稍长,但分间布白,整齐严谨,中宫紧密,主笔伸长,显得气势奔放,有疏有密,四面具备,八面玲珑,气韵生动,恰到好处。

他的书法结构安排,则是平正中寓峭劲,字体大都向右扩展,但重心仍然十分稳固,无欹斜倾侧之感,而得寓险于正之趣。

欧阳询的书法早在隋代就已声名雀起,远扬海外。进入唐代,更是人书俱老,炉火纯青,其特色可用“险劲”2字来概括。

在唐代的武德年间,也就是唐高祖李渊在位的时候,高丽皇帝因为喜爱欧阳询的书法,特地派遣使者来到长安求取欧阳询的书法。

唐高祖李渊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感叹地说:“没想到欧阳询的名声竟然大到连远方的夷狄小邦都知道。他们看到欧阳询的笔迹,一定以为他是位形貌魁梧的人物吧。”

一般而论,书法和线条组合宜平正,如果超出了常见的平正标准,就认为是偏。但是有意识地将某些线条置正,某些线条置偏,使之对比成趣,则可以从整体上获得险中求稳的艺术效果。“欧体”书法之所以很美,其原因就在于此。

欧阳询不仅是一代书法大家,而且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他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总结出来了练书习字的8个注意事项,简称八法,这就是:

如高峰之坠石、如长空之新月、如千里之阵云、如万岁之枯藤、如劲松倒折、如落挂之石崖、如万钧之弩发、如利剑断犀角、如一波之过笔。

欧阳询并且亲自为八法作了解释:

澄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虚拳直腕,指齐掌空,意在笔前,文向思后。分间布白,勿令偏侧。墨淡则伤神采,绝浓必滞锋毫。肥则为钝,瘦则露骨,勿使伤于软弱,不须怒降为奇。四面停匀,八边具备,短长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密欹正。筋骨精神,随其大小。不可头轻尾重,无令左短右长,斜正如人,上称下载,东映西带,气宇融和,精神洒落,省此微言,孰为不可也。

每秉笔必在圆正,气力纵横轻重,凝神静虑。当审字势,四面停匀,八边具备;长短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密敧正。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又不可瘦,瘦当枯形,复不可肥,肥即质浊。细详缓临,自然备体,此是最要妙处。贞观六年七月十二日,询书付善奴授诀。

后人所传“欧阳结体三十六法”,就是从他的楷书归纳出来的结字规律。尤其对后来明代书法理论家李淳的84法,以及后来清代书法理论家黄自元结构92法的著述,均有很深启示。

欧阳询所书的传世碑刻主要的有《化度寺邕禅师塔铭》、《九成宫醴泉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等,墨迹有《卜商帖》、《张翰帖》、《仲尼梦奠帖》等。以《仲尼梦奠帖》为最,堪称稀世之珍。

拓展阅读

有一次,欧阳询外出游览,在道旁见到一块西晋书法家索靖所写的章草石碑,他看了几眼,刚开始他感觉写得一般,但是他转念一想,索靖既然是一代书匠,那么他的书法定会有自己特色,何不看个水落石出呢?

于是,欧阳询伫立在碑前,反复地观看,终于在这座章草石碑上发现了索靖书法精深绝妙之处。于是他坐卧于石碑旁摸索比划起来,谁知道他这一坐竟然长达三天三夜之久。

欧阳询最后终于领悟到了索靖书法用笔的精神所在,他结合自己的书法特点,进行了融合改造,从而使他的书法亦更臻完美了。欧阳询正是因为这种对书法的痴迷,终于让自己成为了楷书四大家的领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