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家庭按摩边学边用
2797700000011

第11章 小儿病的按摩(2)

温馨提示;保持居室安静,清洁卫生及空气流畅。适时增减衣服,避免着凉与过热。控制饮食,减少脾胃负担,饮食宜清淡,少量多餐。严重呕吐患儿,可禁食4~6小时,病情好转后逐渐恢复少量母乳或米汤、粥等易消化的食物。

第八节小儿发热

发热是指体温异常升高的一种病症,是小儿常见病,可表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小儿发热还应与运动后、衣着过厚或饮热水等所引起的体温一时性升高相区别。

选穴取穴

天门、坎宫、太阳、迎香、肺经、天河水、肺俞、风池、六腑、天柱骨等穴。

按摩方法

步骤1

开天门30~50次,即用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推坎宫50~100次,即自眉头沿眉向眉梢分推;按揉太阳、迎香两穴各3~5分钟。

步骤2

清肺经、清天河水(由腕向肘方向直推)、退六腑(由肘向腕方向直推)各100~500次。

步骤3

按揉天池、肺俞两穴各3~5分钟,向下推天柱骨100~300次,由上向下推脊100~300次。

温馨提示:患儿要尽量多休息,以利病情尽快得以恢复。患病期间应多饮水,饮食宜清淡且富有营养。积极针对原发病症进行治疗,对高热不退者应及时就医。

第九节小儿咳嗽

医学认为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谓之嗽,声痰俱有是为咳嗽。凡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均属本病的范畴,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居多,常因气候变化诱发。

选穴取穴

天门、坎宫、膻中、肺俞、肺经、太阳、一窝风、小横纹、三关等穴。

按摩方法

步骤1

开天门30~50次,推坎宫50~100次,揉太阳穴、耳后高骨3~5分钟。

步骤2

清肺经30~50次,揉一窝风、小横纹各3~5分钟、由腕向肘方向直推三关100~300次。

步骤3

擦膻中、肺俞两穴1~3分钟,搓摩胁肋3~5分钟。

提示:经常到户外活动,加强锻炼,增小儿抗病能力。避免感受风邪,积预防感冒。注意休息,咳嗽重的患可影响睡眠,应保持室内安静

第十节小儿遗尿

遗尿又称尿床,是指三周岁以上的小儿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症。遗尿一症若未能及时治愈,迁延日久则可能影响小儿智力发育。对3周岁以下的小儿,因脑髓未充,智力未健,或正常的排尿习惯尚未养成,而产生尿床者不属本病的范畴。

选穴取穴

百会、水沟(人中)、外劳宫、肾经、三关、肾俞、三阴交、八髎、丹田等穴。

按摩方法

步骤1

按揉百会、水沟(人中)、外劳宫等穴各3~5分钟。

步骤2

补肾经300~500次,由腕向肘方向直推三关100~300次。

步骤3

按揉肾俞、三阴交、丹田等穴各3~5分钟,擦八 穴1~3分钟。

温馨提示;勿使患儿白天玩耍过度,逐渐养成自控的排尿习惯。白天可饮水,晚餐不进稀饭、汤水,睡前尽量不喝水。

第十一节小儿积滞

儿积滞即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症,中医认为是因小儿内伤乳食、停聚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胃肠疾患,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脘腹胀满、大便酸臭不调等为特征。积滞可单独出现,也可夹杂于感冒、肺炎、疳证等其他疾病之中,预后大多良好。

选穴取穴

脾经、大肠经、板门、四横纹、内八卦、天枢等穴位及腹部。

按摩方法

步骤1

揉板门3~5分钟,补脾经、清大肠经等各300~500次。

步骤2

掐揉四横纹100~300次,运内八卦100~300次。

步骤3

分推腹部50~100次,按揉天枢穴1~3分钟。

温馨提示:小儿积滞患者应暂时控制饮食,待积滞消除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愈后注意饮食调护,不可过饱。

第十二节小儿腹痛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脐周及耻骨以上部位疼痛为主要症状,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病症,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及季节,可由多种疾病引起。本文主要是由于腹部受寒所引起的腹痛绞痛的治疗方法。

选穴取穴

脾经、外劳宫、一窝风、三关、肚角等穴及腹部。

按摩方法

步骤1

补脾经300~500次,揉外劳宫3~5分钟。

步骤2

掐揉一窝风3~5分钟,由腕向肘方向直推三关100~300次。

步骤3

顺时针摩腹3~5分钟,拿肚角3~5次约1~3分钟。

示:腹痛持续不减或渐加剧烈者,应送诊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平时注儿的腹部保暖,避免寒邪入腹,

第十三节小儿便秘

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间隔时间延长,或不延时而排便困难的一种病症,它是儿科常见的病症,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本病更是引发小儿发热、咳嗽、疳症等多种疾病的主要诱因之一,须予以重视。

选穴取穴

大肠经、内八卦、阳池、六腑、天枢、七节骨、足三里等穴及胁肋部。

按摩方法

步骤1

清大肠经300~500次,运内八卦100~300次,退六腑(由肘向腕方向直推)各100~500次。

步骤2

按揉阳池、天枢、足三里等穴各3~5分钟。

步骤3

摩腹、搓摩胁肋3~5分钟,向下推七节骨100~500次。

提示:要养成小儿按时排便习惯,宜多富含纤维素的蔬菜,避免过食辛辣。

第十四节小儿夜啼

本病多见于婴幼儿,是指经常入夜则啼哭不安,或每夜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而白天又如常者,故称夜啼。现代医学认为小儿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备,可能因一些疾病及某些外界刺激(如惊吓、过度兴奋等)导致神经功能调节紊乱而造成本病的发生。

选穴取穴

天门、囟门、小天心、心经、肝经、脾经、大肠经、百会等穴。

按摩方法

步骤1

开天门30~50次,即用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掌摩囟门3~5分钟。

步骤2

捣小天心10~30次,清心经、清肝经、补脾经、补大肠经等各300~500次。

步骤3

按揉百会穴3~5分钟,捏脊5~7次。

温馨提示;平时要注意小儿的防寒保暖,但勿衣被过暖。孕妇及乳母不可过食寒凉及辛辣热性食物,注意保持周围环境安静,勿使小儿受惊吓,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婴儿啼哭不止,要注意寻找原因,排除饥饿、过饱、闷热、寒冷、虫咬、尿布浸渍、衣被刺激等

第十五节小儿疳证

中医认为疳证是由于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影响,导致脾胃功能受损,气液耗伤而形成的慢性病症。以形体消瘦,面黄发枯,肚腹胀大,青筋暴露,饮食异常,精神萎靡或烦躁为特征。本节内容为疳证初起阶段的疳气的治法。温馨提示;婴幼儿应尽可能予以母乳喂养。

养成小儿合理的饮食习惯,哺乳定时定量,不宜过早断奶,断乳后宜给予易消化且富含营养的食物。多进行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多晒太阳,增强体质。

选穴取穴

脾经、板门、内八卦、足三里等穴及腹部与脊柱。

按摩方法

步骤1

补脾经300~500次,揉板门3~5分钟,运内八卦100~300次。

步骤2

摩腹3~5分钟,捏脊5~7次。

步骤3

按揉足三里穴3~5分钟。

步骤4

厌食、腹胀者,加揉中脘、脾俞、胃俞等穴及分推腹阴阳;烦躁易哭、夜卧不宁者,加清肝经、清心经、按揉小天心;大便干结者,加清大肠经、揉天枢穴;大便稀溏者加揉脐。

第十六节小儿痢疾

疾的小儿发病率远较成人为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多流行于夏秋季节。中医认为其多因饮食不洁、湿热蕴伏肠胃,或复感风寒暑湿、天行热毒所致,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样便等症。本节内容主治湿热痢疾。

选穴取穴

脾经、大肠经、小肠经、肺经、内八卦、天河水、六腑、七节骨等穴及腹部。

按摩方法

步骤1

清脾经、清大肠经、清小肠经、清肺经等各300~500次。

步骤2

运内八卦100~300次,清天河水(由腕向肘方向直推)、退六腑(由肘向腕方向直推)各100~500次。

步骤3

分推腹部50~100次,向下直推七节骨100~300次。

提示:痢疾是小儿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因吃了带有痢疾杆菌的食物或饮料引起,所以预防细菌性疾疾的发生须注意饮食卫生。注意食品必须新,不吃变质、腐烂、过夜的食物,按摩疗法除了具有立杆见影的治疗作用,也是预防疾病、保持健康体魄的有效手段。通过按摩全身经络、穴位、反射区,可以起到很好的调节脏腑、疏通经络、平衡阴阳的作用,改善失眠、肥胖、烦躁易怒、记忆力减退等亚健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