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网络文学透视与备忘
2804800000006

第6章 有话已说

网络文学可能重组中国文学格局——关于读屏时代写作与出版的对话

采访者:冯军,中国新闻出版报《读周刊》主编

受访者:马季,中国作协《长篇小说选刊》编辑部主任

网络写手“在生存中写作”

《中国新闻出版报》:网络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式样,是在一种什么样的背景下出现的?它的意义何在?

马季:对于传统媒体来说,互联网的出现是一次传播方式的革命,我们经常说起文化全球化这个概念,网络在其中是起了决定性作用的。20世纪末互联网在中国登陆,似乎偶然却又是历史的必然,可以这样说,处在转型期和变革期的中国社会,实在是太需要一样东西来打破原有的生活形态了。生活节奏变化了,消费方式变化了,情感方式也变化了,最关键的还是价值观念的变化。人们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时,有时候连自己都感到吃惊。但在公众场合,人们的表达还是受传统习惯限制。网络的介入恰逢其时。它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一个可以和陌生人说话的地方,一个蒙面交心的场所。因此可以说,文化全球化,以及中国人空前的精神能量的释放,是网络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说到网络文学的意义,在写作《读屏时代的写作》一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在新世纪文学的谱系中,网络写作究竟处在怎样的位置?网络文学将对当代中国文学产生多大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我看到了希望,对它的未来是持乐观态度的。时代造就了人的生存方式,也造就了人感知生活的方式。网络写作最鲜明的特征是“写作”与“生存”的共生状态,生命体验在写作中呈现了最直接的意义。这与目前主流文坛的写作方式有很大不同,他们是“在生存中写作”,而职业作家则在很大意义上是“在写作中生存”。网络空间对于那些已经在传统媒体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作家和作者,或许并不十分重要,但对于刚刚踏上写作之路的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来说,却是一片神圣的领域,他们在这里耕耘、播种,当然希望获得相应的收获。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写作给相当一批人带来了生活的乐趣和追求的方向。这个原动力其实是文学最珍贵的价值之一,也是网络文学发展的力量之源。

与传统文学差异成就网络文学兴盛

《中国新闻出版报》:抛开那些网络上的“伪文学”或者说“非文学”作品,隶属于文学范畴的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异同是什么?

马季:网络文学的发展经历了十年,这十年恰恰是传统文学遭遇困境比较严重的时期。这的确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值得做一些研究。用一句老话来形容就是:此消彼长。这也说明,我们这个社会,尽管商业化的速度非常迅速,还是需要文学的。人,离不开心灵的慰藉,不管表现形式发生怎样的变化。在这一点上,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应该是一致的。

两者的确存在较大差异,这是无须回避的事实。网络写作首先追求自娱性,然后是和读者的互交性,这在传统写作中很少出现。传统写作是相对封闭的、个人的写作,追求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内涵,常常是反复修改,不断打磨。当然也有些传统文学融入了网络文学的部分特点,追求商业化和娱乐化。说到时代精神,网络文学体现着真正的“创作自由”,这不仅拓展了文学创作的空间,也为多种艺术样式的融合提供了可能。假若从辩证的角度观察问题的话,局限和缺陷的反面却又正是网络文学的生命和活力所在。

除了写手们的努力外,网络文学与生俱来的网络特性也给文学的形式创新提供了可能,使之在艺术形式上可以实现传统文学所做不到的突破——艺术结构的动态性与开放性。而这事实上也使网络文学在其多元化的维度中又衍生出另外一极。网络文学之所以具有动态性,原因之一是它始终在人机互动的条件下运作,可以通过人与机的交互,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传统的纸质文学作品在结构上是固定的,一经印刷发行便不能更改。而网络文学在形式与结构上则是开放的、全(网)民参与的。一位作家将他的作品在网上发表,供读者阅读,读者在阅读中可以随时通过跟帖的方式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给作者发信、留言。作者通过读者的反馈也可以对作品删改、添加,乃至与读者共同创作。

暂且不谈传统文学的处境,就网络文学发展十年的情况来看,网络上出现了一批有质量的作品,不少网络作家对文学的表现形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如飞马的《灰锡时代》、今何在的《悟空传》等,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这些作品在发生点上即与传统文学存在很大差异,我认为,这是时代剧烈变迁在一代人心灵上的投射,将其视为一种新的文学现象并不为过。其实,网络文学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它与传统文学的差异性上,它如果和传统文学如出一辙它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

传统出版挖潜网络文学产业化

《中国新闻出版报》:网络文学给传统出版业带来了什么?是机遇还是挑战?

马季:可以这样回答,对于传统出版业来说,网络文学的出现,在战略上是机遇,在战术上是挑战。

这当然要从网络文学自身的良性循环说起。就我所知,网络文学的“盈利模式”已经获得了有效的运行。2007年3月7日,盛大向起点中文网增加1亿注册资本。增资后的起点开展“千人培训”计划和“万元保障”的福利计划,给网络作者提供优厚条件,以期“优化原创网络作者的创作环境,鼓励优秀原创文学,提高原创文学质量”。由此,“起点作家群”重新塑造了网络文学“作家—创作—作品—读者—阅读”的新关系模式,这使得网络作者的生存不再完全依赖纸面出版,极大地激发了网络文学作者的文学创作和创新热情。更重要的是,网络文学创作的自由度、自信度得到了提升。这看起来对传统的出版业构成了压力,但总比出版劣质作品要强,好作品多了,还是利于出版业发展的。

归根到底,产业化是网络文学得到各方关注,并得到迅速发展的重要前提。网络作品—电子收费—书籍—电视剧本—漫画和动画—网络游戏的机制正在逐步建立。据专家推测,如果经历了完整的环节,一部文学作品所涉及的资金流将高达10亿元人民币,这个数字已经可以将一家公司包装成上市公司。这对出版业来讲,应该是拓展自己生存空间的好机会。所谓不进则退,我觉得,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并且介入其中,是传统出版业最好的出路之一。

将网络写作当做练兵

《中国新闻出版报》:网络文学的最大特点是它的自由表达、不功利和文学的回归民间,而网络文学的商业化会不会损害它的这一特质?

马季: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其实不单单是网络文学,传统文学也同样面临商业化的冲击,应该说这是时代特征。当然,由于网络文学是体制外写作,面对的问题就更加突出。也因此,网络文学正在营造的,是一种与传统文学不同的游戏规则。这其中,商业索性成了重要的催化剂,成了网络作品生产复制繁衍生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承载网络作品的文学网站为了生存、为了谋取更多的商业利益,在文学活动的运作上掺杂了更多的商业色彩。这样的做法,可以吸引更多人的关注,让文学生存得不那么艰难,但显而易见的缺憾就是文学失去了一些纯粹的东西。文学一旦与市场挂钩,便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媚俗的倾向,无论是文学作者还是文学本身都会变得浮躁起来,这对文学的发展是不利的。但这个问题并不是网络文学自身能够解决的。因此,一部分网络写手在取得宽松的生存空间之后,选择离开网络,转向传统媒体,这当然是很正常的现象,反过来也说明了网络写作有它的苦衷和难处。在这个意义上,我倾向于将网络写作当做练兵,“战场”是整个社会,而不只是网络。

至于商业化会不会损害网络文学自由表达、不功利的特质,这是必然的,一定有损害。但商业化同时也推动了网络文学的发展,这就是商品经济的规律,是把双刃剑,网络文学不可能脱离这个规律。话说回来,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它还是会往回走的,因为它如果完全丢弃了文学的功能是走不下去的。它必然会回头,形成螺旋式的发展和上升。所以,这个问题值得研究,但不用过于担忧。

客观看待网络文学浅层次

中国新闻出版报》: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审美追求和目的的不同,是否注定了网络文学的浅层次、低俗化和快餐文化的特性?未来网络文学的发展会呈现出怎么的态势和景象?

马季:我可以举一个例子。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在“玄幻武侠”作家龙人的作品研讨会上说,自己对龙人现象没有发言权,因为这是一个像广大海洋一样的世界,他不熟悉。但他认为龙人现象代表一种消费性阅读和消遣性阅读的兴盛。和所有评论家一样,作者惊人的写作速度让他觉得不可思议。“按照我们一般写作情形,怎么会想到写到3000万字呢?德国汉学家顾彬也谈过,德国的作家任何人都没法跟中国的文学作家相比,一般德国作家写17万字就了不得了。”龙人自己也说,他的《灭秦》写了250万字,许多读者希望他能写到500万字。这就是我们面对的网络文学的现状。

对于网络文学的浅层次、低俗化和快餐文化的特性,要客观看待,多一点宽容。网络文学本身是一种全民写作,作品质量参差不齐不足为怪。我相信,每个写作者都希望自己的写作能够得到读者的认可,当然恶作剧者除外。但写作水平的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每个写作者的成长都只是相对自己而言。在传统文学环境中习惯生存的人,一开始对网络文学是充满了期待的,预见它的另类美景,希望它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做出惊世骇俗之举。这个愿望当然是好的,但看到一点问题就马上否定它,也是不恰当的。

如果说网络文学是对作者发表、出版权的解放,实现了“每个人都是艺术家”的平民梦想,那么关于表现形式方面的各种实验,就可以说是写手们超越现实与自我愿望的一种发泄和表达。随着创作活动的持续和深入,写手们所观察与构思的题材不断扩大,思维更加活跃,手法更加娴熟,所要表达的内容也日益丰富。在这群人当中,将来能否产生重量级的作家?能否出现重要作品?现在下结论远不是时候。如果把这个命题放在“国家的发展”和“一代人的成长”的背景之中去考察,我觉得是很有价值,也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从根本上说,文学不仅要表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高度,而且要与世界其他文明进行横向联系,网络文学在这方面显然是有优势的,它的时代特征非常明显:有自由、宽容、真实、平等的原则;有宽阔无比的向别人学习、向自我挑战的空间;有无拘无束,充分表达的民主权利。更重要的是,网络文学基本上摆脱了对意识形态的依附,让文学回归到了新的起跑线上。可以看到的是,网络文学对当代中国文学的撞击是令人欣喜的,在未来的岁月里,它将有可能重组中国文学的格局,使中国文学产生新的造血功能,并创造出新的文学空间。

(《中国新闻出版报》专家访谈)

追求“每个人都能成艺术家”的梦想

——盘点走过十年发展历程的中国新兴网络文学

采访者:张晓然,《新民晚报》文化新闻部主任

受访者:马季,中国作协《长篇小说选刊》编辑部主任

由中国作家出版集团《长篇小说选刊》杂志社、中文在线主办的“网络文学十年盘点”活动自去年11月启动以来,经过网民推举和专家审读,目前已快接近尾声。网络文学走过十年风雨路,各方评价不一,通过这次盘点我们看到了什么?今天,本报特约该活动负责人之一马季通过邮件答本报记者问,为读者对中国网络文学状况作一次盘点。

全民参与影响惊人

记者:在主办这次活动中,您对网络文学的发展有一个什么样的总体印象?

马季:网络文学,全民参与,在短短十年时间里,无论是按字数还是按篇计算,其原创文学作品已经远远超过当代文学60年在纸质媒体发表作品的总和。自2000年以来,网络小说的出版量(总印数)每年大约以25%的速度递增,全国大部分书城、书店都设置网络小说的专柜。除了书籍之外,网络原创小说还衍生出诸如电视、电影、电子游戏和动画等其他样式的文化产品。以上现象说明,网络写作爆发出的能量是惊人的,而文化全球化,以及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所发生的深刻变化,是网络文学产生和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尽管网络文学在发展中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它所形成的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已经无法回避。

形式多样有别传统

记者:网络文学目前有些什么类型?

马季:网络写作通过不断尝试,读写磨合,海量更新,迅速淘汰,产生了一些有别于传统文学的新的表现形式和手段。以类型小说为主干的网络作品目前大致可分为:玄幻奇幻类、架空历史类、穿越类、武侠仙侠类、都市言情类、灵异惊悚类、军事类、游戏类、竞技类和科幻类。它们还可以进一步细分,比如仅玄幻奇幻类一项就可分为东方玄幻、转世重生、魔法校园、王朝争霸、异术超能、远古神话、骇客时空、异世大陆、吸血家族等,其内容与形式各具特色。

都市青年生活写照

记者:网络文学的写作者与传统的作家区别在哪里?

马季:网络文学刚形成的时候,仅仅是一种写作阵地的转移,吸引了众多文学青年加入。这一批写作者大部分在传统媒体上发表过一些作品,只是进入网络前还没有影响力。他们经过比较严格的写作训练,基本功比较扎实,对传统文学有独立的认识和思考。

与传统文学相比较,他们作品的主要特点是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以都市青年生活为主要表现对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总体来说,他们的作品仍然可以纳入传统文学理论的框架进行研究和批评,如安妮宝贝、宁财神、李寻欢、邢育森、慕容雪村、江南、今何在、燕垒生、王小山等。他们凭借实力在网上声誉鹊起,然后在传统文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进入知名作家行列。

网络互动激励创作

记者:后来的网络写手是不是更个性化了?

马季:后一个阶段中,写作者在网络中成长。这批写作者的代表人物是萧鼎、当年明月、天下霸唱、酒徒、血红、唐家三少、随波逐流、知秋、玄雨,包括台湾的王文华(《蛋白质女孩》的作者)等。网络是他们成长的地方,虽然他们也看到外面的世界,但网络似乎更适合他们生存。他们的作品通过网络进入了图书市场,但在文学界的影响微乎其微,远不及第一阶段的网络作家,有一点可以证明,他们的作品在文学期刊几乎是空白。这批写作者作品的特点是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对文学经典的消解。传统的文学理论已经无法准确解释他们的作品,因此造成了对话的困难。目前他们仍然是网络上最有活力和影响力的写作者。

这一批年轻的写作者,大部分初期的时候没有主观上的写作意识,自己读过书,有一点想法,上网以后,就开始贴一些随意性的作品。没想到大家有回应,慢慢觉得这个东西对他的人生有价值,就开始写作了。受到网民的追捧之后,有了互动,创作欲望被激发出来了,从这个角度看,网络对作家的产生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像萧鼎这样的作家,写作之初主要是追求自我娱乐和消遣,因此天马行空、不拘形式,作品的个人化趋势十分突出。天下霸唱自述在写作《鬼吹灯》之前,连500字的工作报告都不会写。这批写作者上网前基本没有在传统媒体上发表过作品,虽然对传统文学有过阅读,但审美趣味已经发生明显变化。他们不知道朦胧诗,不了解先锋小说,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青年,对所谓的文学使命感没有多大兴趣。

观念变化修养不够

记者:现在80后的写手多了,他们的情况如何?

马季:这批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和网络共生,网络就是他们的家,很自然的。他们的特点是在生活观念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观、人生观与上一代人出现了明显的断裂。由于他们和网络是同步成长的,是共生的,因此在他们心目中,网络就是主流媒体,他们很少关注传统媒体,也很少关心文学的社会价值。他们很可能不知道中国有哪些文学期刊,不关心,也不想知道。这一批网络写作者的特点和优势得到了发挥,但要写出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光靠自由精神是不够的。青春小说和新近流行的小白文,代表了他们目前的写作状况。在整体上,他们的人生态度更趋开放,但文学修养有待提高。

新型结构利弊各现

记者:您认为网络文学的利弊有哪些?

马季:网络文学使作家的产生机制发生了变化。区别于传统作家的是,网络作家的知识结构与身份背景千差万别,他们的创作因此有着别样的风情与广阔的视野,对产生新的文学空间有强大的推动作用。网络文学侧重于娱乐性和休闲功能,文学的社会性和意识形态的作用力降低。这一点利弊兼而有之。

网络文学展现了“写作”与“生存”的新型关系。网络作家的“生存”体验对于“写作”呈现了最直接的意义,他们具有“在生存中写作”的非功利性;而传统作家则是“在写作中生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靠写作吃饭。网络文学的交互性和超文本特性,使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直接与读者对话,创造了新的读写关系模式。

网络文学是新的文化产业链的开端产品,它比传统文学更具可塑性、开放性和延展性。网络作品、电子收费、书籍、电视剧本、漫画和动画、网络游戏的机制正在逐步建立。传统文学一直以关注现实生活为己任,而网络文学侧重于对幻想世界的描述。这也是新一代作家面对变幻莫测的世界作出的反应,潜藏着新的文学发展空间。网络文学是对作者发表、出版权的解放,实现了“每个人都能成艺术家”的平民梦想,使文学写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但同时也要注意网络写作标榜多元、对抗主流、疯狂复制、杂乱拼凑等问题对文学写作的耗散作用。

网络文学的快餐化导致创作主体的失陷,思想深度被削平,文本结构简单、写作技法粗糙,哗众取宠、格调低下等许多问题,也使其在艺术水准上与传统文学作品之间存在较大距离。

商业模式推动下的网络写作“兑水现象”日益严重。像早期网络作品如《悟空传》《此间的少年》那样,既能显示网络文学特征、又十分“惜墨”的作品愈来愈少,二三百万字的长篇小说铺天盖地,势必导致作者的才情迅速耗损。

正视问题提升价值

记者:您是如何看网络文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马季:我们要正视网络文学存在的各种问题。比如,网络写作者在写作中大量存在片面追求感官刺激的现象,以为谁能抓住这一点,谁就能在读者那里得到响应。这几乎是互联网“平民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这一现象,《鬼吹灯》作者天下霸唱认为:“原因很简单,一是新奇,读者没有接触过;二是悬念,读者猜不到情节。如果小说都像国产电视剧就很没意思了,大家一看开头就能猜到结局,无法提起读者的兴趣。如果作品缺少了想象力,就难以给读者带来阅读的快感,也就很难说是好作品了。”但有些小说充斥着血腥,看了让人毛骨悚然。一味追求阅读效果,想方设法夺人眼球,这个做法对提升作品的价值有害无利。

还有,猎奇倾向严重,对青年读者产生不健康的心理暗示。网络写作者在写作中普遍存在猎奇心理,网络恐怖灵异小说的核心是恐怖,其故事往往追求离奇和晦涩,人物行为怪异,完全不适合成长中的青少年阅读。但是可悲的是,这些小说的作者本身就是低龄、涉世不深的青年人,而小说的读者绝大多数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甚至是更加年轻的在校学生。他们究竟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成长环境中感受这些另类的恐怖文化,这其中存在的问题,值得教育界、文化界人士深思。

另外,无深度、平面化,追求阅读快感和阅读刺激是网络文学最主要的审美缺陷。总体上看,网络写作者主要由都市青年组成。与传统作家相比,他们的作品时尚浅显,流于形式,缺乏关注人类命运的意识,在艺术上和思想深度上还远未成熟,缺少深邃的社会意义、人生感悟和深层的文化积淀,缺少责任感与理性思考。因此,网络文学目前还难以满足更多读者深层次的审美需求。这当然和网络文学追求情绪化、随意化、即兴化的创作方式有关。无拘无束、随心所欲地表达自由,为文学回到天真、本色和诚实创造了条件,但同时也为滥用自由、膨胀个性、创作失范大开了方便之门。

(《新民晚报》文化访谈)

网络文学渐成阵势重组当代文学新格局

近十年来,网络文学蓬勃发展,逐步影响到人们的文学思维与审美趣味,改变着旧有的阅读方式与表达习惯。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怎样认识网络文学的性质与价值?作为一种崛起的文学力量,网络文学会对当代中国文学产生什么影响?为此,由本报记者主持,我们邀请了活跃在当代文学理论和批评界的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贺绍俊、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白烨、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陈福民、《长篇小说选刊》编辑部主任马季四人,畅谈网络文学的生存与发展,对读者也许会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网络文学是新兴文化力量,与传统文学既并存又竞争,网络文学将会重组中国文学的格局

主持人:十年时间,网络文学从滥觞到发展,阵容逐渐壮大,成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它会对传统纸媒文学造成冲击吗?

马季:网络文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已经对传统纸媒文学造成了冲击。但是,这并不是坏事情,冲击之后会有相互补充和融合,这将有利于文学的健康发展。

贺绍俊:我觉得要慎用“冲击”一词。说网络文学带来冲击,是担心网络文学会给传统文学带来不利影响,其实这是一种没有必要的担忧。至少在目前,我还没有看到有人拿出具体的证据和数据来证明“冲击”的严重性。

白烨:在我看来,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是并存与并立、互动与互竞的关系,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来说,既不构成严重冲击,更不可能取而代之。

主持人:网络文学对传统纸媒文学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网络文学的特色是什么?

贺绍俊:十年来,网络文学给传统纸媒文学提供了崭新的参照系,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成为传统文学的一个新的合作伙伴。从审美方式到文学生产方式,到读者群,网络文学都对传统纸媒文学产生了影响,而且主要是积极的影响。

白烨:网络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将是巨大而深刻的,甚至是革命性的。可以肯定的是,以网络文学为主的新媒体文学,将会是今后文学的最为主要的一个增长点。

马季:网络文学重组中国文学的格局是必然的。当代中国文学的新路极有可能出现在“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互补与融合之后。网络把中国进一步推向了世界舞台,在这个大舞台上,将会诞生真正伟大的中国文学。

陈福民:网络文学的特色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文学经验的构成上,网络文学因其参与主体以青年为主,他们所呈现出来的敏感尖锐及其与时代关联的真实切近,往往为传统纸媒文学所不及;二是在审美趣味和表达方式上,网络文学的修辞反讽和极快的叙事速度,显示了对传统纸媒文学的一定优势;三是介质载体的差异,决定了网络文学享有较之纸媒文学更大的自由空间。

主持人:在网络文学的比照和竞争下,传统文学的发展前景如何?

马季:传统纸媒文学是高端产品,曲高和寡,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读者的小众化,以及由此产生的生存危机。网络文学解决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换代问题,纸媒文学所以没有被颠覆,是网络缓解了这一矛盾。再过十到二十年,当新的一代人成长起来,纸媒文学与网络文学的界限将会逐渐消失。

陈福民:曾有人预言并指望用网络文学终结与替代传统纸媒文学,但是这很快被证明是一种误解与虚妄。或许传统纸媒文学有一天会走向衰落,但即便如此,这种局面也不会是网络文学发展的结果。文学作为人类历史最伟大的精神想象活动,所诉诸的是情感、美感、思想、意志等人的基本属性,这些不会因网络文学的出现而沉沦或消失。

类型化写作是网络文学的文学表现形式,但因此而产生的重复也导致了质量下降,尤其是文学内涵的探索不足

主持人:有人说网络文学十年来质量不断下降,呈类型化趋势,如何评价?

贺绍俊:人们之所以不满意网络文学的质量,大概与网络文学的存在方式有关。网络文学不像传统文学那样有完整的、严格的筛选程序,因此我们看到的网络文学作品质量悬殊,而且质量不高的占多数。但是,网络文学的阅读正如一个沙里淘金的过程,好的作品终究不会湮没,通过点击量会脱颖而出。我们评价网络文学,不能只看到质量低下之作,而忽视真金的存在,后者才真正代表了网络文学的水平。因此,认为十年来网络文学质量不断下降是不符合现实情况的。

网络文学类型化的提法值得商榷。不能一概说网络文学类型化,更准确的表述是:在网络文学中类型小说很红火。类型小说是一种小说样式,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和审美方式的小说样式,有着比较固定的写作模式,读者也会按特定的阅读期待去读类型小说。类型小说在文学品质上未必就比追求纯文学性的小说低一等。

马季:网络文学发展十年来,形式越来越丰富,手法越来越多样化,说明网络文学正处于变化、成长期。类型化也不是坏事情,我们的传统纸媒文学正好缺乏这个领域。类型化其实是大众文学的重要特征,而大众文学是精英文学不可缺少的文化背景。我以为,我们要充分相信网络作家的自我修补能力,相信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在未来能担当起中国文学的大任。给他们时间吧!

陈福民:泛泛地说“十年来网络文学的写作质量不断下降”,是没有问题的,只是需要对其中更深层和复杂的因素做出分析。草创期的网络文学给人们留下水平较高的印象,是因为有一批怀有文学理想作家梦的人投身其中,他们的传统文学训练与素养,比后来涌现的网络写手要高得多,起点相对也高得多,安妮宝贝就是典型代表。后来,随着网络的极大普及和网络写作成本的不断降低,大批更为年轻的写作者加盟其中,他们才华有余,训练不足,结果,类型化几乎成为唯一的出路——这是网络文学作为大众文化时代的表达方式的代价之一。

白烨:网络文学类型化是一个事实,但并非类型化就一定不好,类型化实际上是对通俗化的强化与提升。网络文学从最初的“无个性”到后来的“类型化”,整体上处于一种不断进取的状态。当然,当下网络文学的类型化还处于过渡状态,分类过于琐细,一些看似不同的类别其实区别不大,作品的小说化程度和艺术性因素都亟须加强。这表明,网络文学在类型化的发展上,还有提升空间。

主持人:就文学表现形式及内涵探索而言,网络文学是否有突破与发展?

陈福民:迄今为止,我尚未见到网络文学在“表现形式与内涵探索”方面有何“突破”。网络的工具性使我们在抵达目标上享受了技术的优势,但是,如果你坐在窑洞里对失恋倍感痛苦,坐在飞机上就可以改变这种痛苦心情了吗?可以断言,如果真有什么突破的话,那是属于文学的,而非“网络文学”的。

白烨:网络文学类型化的本身,相较于传统文学,已体现出突破性的意义。它在严肃文学之外,催生了大众化的通俗文学,而且使通俗文学经由类型化得到极大丰富。

马季:传统文学一直以关注现实生活为己任,而网络文学侧重于对幻想世界的描述,这是新一代作家面对莫测的世界作出的反应,比如玄幻小说、历史架空小说、穿越小说等等。这类小说虽然不够成熟,但是具有实验意义,其中一部分还涉及到“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往何处去?”等生命本体论的问题,潜藏着新的文学发展空间。

自由特质与民间特性,商业化与快餐化,是网络文学的特征。网络文学发展,需要理论研究的跟进和文学批评的合理介入

主持人:网络文学的发展,使更多人能够参与到文学创作、发表、评价的过程中,使文学实现从精英向民间的过渡。

马季:网络兼有高速度与低成本的特征,号称全民写作的网络文学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文学向民间的回归。商业化与快餐化是文学在商品时代的特性之一,纸媒文学同样存在这些现象,只不过网络文学显得更加突出而已。

白烨:网络文学的“自由”特质,“民间”特性,正是它最为可贵之处。网络文学在自身的发展中,最大的问题应该是受到“商业化”与“快餐化”的裹挟与影响。对于网络文学来说,与这种“商业化”与“快餐化”的博弈,以及或“为我所用”,或保持距离,可能是今后发展中始终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陈福民:网络文学确实被日益严重的商业化所裹挟,逐渐丧失了曾经被寄予厚望的那种革命性。加盟、签约一方面保证了写手的基本生存要求,一方面也使他们的才华被金钱引领下的写作模式驯化。

主持人:面对蓬勃发展的网络文学,文学批评如何跟上步伐?

白烨:目前,有关网络文学的文学批评确实不够,主流文学批评基本上没有有效地介入。现在首要的问题是介入,而传统的文学批评对于以类型化为主的网络文学,既没有什么了解,也没有什么研究,因而不能及时跟进,束手无策。网络文学批评,有待于好好培植与发展。

马季:我一直呼吁加强网络文学的理论研究与文学批评,但也必须看到,一个话语体系的建立是需要时间、需要过程的。而一个人如果对某种样式缺乏认知,缺少激情,是很难真正投入的,因此,网络文学的文学批评应该逐步由有责任的评论家来承担其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