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烟草工业与人类健康
2808900000009

第9章 烟草工业的盛衰和持续(7)

德国2004年12月16日提交审议的《法律草案》规定,禁止在互联网和广播上出现烟草广告,禁止免费发放卷烟样品,禁止烟草公司对国际事件的赞助。奥地利2004年11月16日通过《烟草法案修正案》,规定自2005年7月1日开始,禁止烟草公司印刷媒体广告和跨国界赞助活动;2007年1月开始,禁止国内赞助活动。英国《烟草广告和促销法规2004》规定,从2005年7月31日开始,限制零售点烟草广告的尺寸、形式和内容;禁止使用与任何烟草制品或非烟草制品或服务相同或相似的名称。西班牙2004年11月12日提交部长委员会审议的《法律草案》规定,全面禁止电视、广播、印刷媒体、广告牌中出现烟草广告,限制烟草公司赞助。瑞士2004年10月27日公布《烟草条例》,禁止在年轻人经常出入的场所,受年轻人重视的媒体,针对年轻人的广告媒体、玩具,年轻人参加的文化和体育活动中出现针对18岁以下青少年的烟草广告。法国规定,在零售点设置烟草广告的条件是:广告面积不得超过60cm×80cm。英国规定,每一零售点只允许贴一张A5纸张大小的烟草广告,且广告中需留出30%的面积印刷健康警语。我国是对烟草广告实行严格限制较早的国家之一,已经颁布实施了相关法律、法规。如《广告法》第十八条规定:“禁止利用广播、电影、电视、报纸、期刊发布烟草广告,禁止在各类等候室、影剧院、会议厅堂、体育场比赛场馆等公共场所设置烟草广告。”

一份关于22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研究报告指出,大规模地全面禁止烟草广告和促销可以减少烟草的消费,而有限的禁止则很少或根本没有作用。报告认为,如能实施绝大多数针对烟草广告的限制措施,这些国家的烟草消费量将下降60%以上。新西兰政府1989年进行了一项研究,观察了33个对烟草广告具有不同水平禁令的国家,发现在禁止任何烟草广告的国家中,烟草的消费量平均每年下降16%,同时,青少年在有严格烟草禁令国家里的吸烟率下降明显加快。国际抗癌协会报告了4个已经实施烟草禁令国家的(芬兰、法国、新西兰和挪威)烟草消费数据,分析发现,在禁令实施后人均烟草的消费量下降14%~37%。

中国烟草的生产和销售均由政府的专门机构控制。政府既是烟草的生产者、销售者和管理者,又是控烟的提倡者和支持者。如何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法规来实施控烟行动是一个大问题。中国1991年制定的《烟草专卖法》虽然规定了“阻止青少年吸烟,禁止中小学生吸烟”,但是现在中国青少年烟民人数却达5000万,并且存在明显低龄化的倾向。禁止烟草广告只是有效的控烟措施之一,政府尚需及时采取监测烟草的使用情况、禁止向未成年人售烟、在所有封闭的公共场所禁烟、为吸烟者戒烟提供帮助、加强控烟教育工作、推动和加强社区控烟活动、提高烟税等措施。中国政府采用了不少的控烟政策,但控烟的效果却仍不令人满意。

第五 社会、政策和烟草工业

一、烟草工业、政府和非政府组织

人类与烟草血战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原本是大量的木材埋藏在地下,经过亿万年的演变,结果却只是一小块煤。控烟工作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好事多磨,达到无烟社会的目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虽然雄关漫道真如铁,但是努力跨步从头越,举全社会之力,控烟就会有成效。

随着时代进步,社会发展,吸烟与健康的问题日益受到人们关注。为了减少烟草使用对人类健康造成的严重危害,196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开始推动全球性的控烟工作。同年,WHO下属的泛美卫生组织指导委员会/美洲区域委员会及欧洲区域委员会通过了关于控制吸烟的决议。1970年,第23届世界卫生大会(World Health Assembly,WHA)通过了WHA 23.32号决议,首次较全面地提出了控烟问题。此后,世界卫生大会陆续就烟草问题通过了17项决议。1976年,WHA在29.55号决议中首次提出,烟草对非自愿接触烟草烟雾的人也会产生有害影响,并开始考虑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1995年,第48届世界卫生大会上提出了缔结《烟草控制框架公约》(Framework Convention on Tobacco Control,FCTC)的构想。1998年,WHO新任总干事布伦特兰博士提出了作为内阁两大新项目之一的无烟倡议行动(Tobacco Free Initiative,TFI),并将FCTC作为任期目标。1999年,第52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WHA 52.18号决议,决定着手制定FCTC及相关议定书,同时决定将成立由所有成员参加的政府顾问谈判机构和框架公约工作组。

对此,烟草商变得更加“聪明”了,他们开始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传媒以及赞助体育与文化活动大力进行烟草促销,并通过各种途径劝诱年轻人吸烟。据英国生物化学名家夏尔登(Haldance)教授说,吸烟是人类有史以来最能影响人类生活的四大发明之一。而在媒体大肆宣传下,吸烟一发不可收拾。在1978年的第31届世界卫生大会决议中,WHO恳切地请各成员尽可能限制各种形式的促进吸烟的宣传,并要求尽早把控烟作为世界卫生日的口号。1980年,WHO在“世界卫生日”发起了戒烟运动,并把1980年定为国际反吸烟运动年,引起了公众对烟草危害健康的重视。

1977年,美国癌症协会(American Cancer Society, ACS)首先提出了控制吸烟的一种宣传教育方式——无烟日。美国把每年11月第3周的星期四定为本国的无烟日。这天,美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吸烟危害健康”的宣传,劝说吸烟者在当天不吸烟,商店停售烟草制品一天。以后,英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也相继制定了无烟日。1987年11月,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将每年的4月7日定为“世界无烟日”,并于1988年开始执行。但因4月7日是世界卫生组织成立的纪念日,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卫生组织都要提出一项保健要求的主题。为了不干扰其卫生主题的提出,世界卫生组织决定,从1989年起,将每年的5月31日定为“世界无烟日”,中国也将该日作为中国的无烟日。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健康的信息,“世界无烟日”是控烟运动中的一面鲜明旗帜。

围绕着《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制定,一系列动员、协调和联系等辅助性工作在TFI项目组的组织下相继开展。1998年10月,在联合国基金的支持下,WHO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设立并实施“为了无烟的一代建立联盟、采取行动”这一控烟新项目,该项目计划持续到2001年3月,共有包括中国在内的10个国家参加。1999年1月,WHO与美国环境保护署联合召开八国会议,讨论儿童与环境烟草烟雾问题;3月,青少年与烟草国际政策研讨会在华盛顿召开,30多个国家的卫生部部长和议员参加了研讨会;9月,国际青少年与烟草大会在新加坡召开,23个国家的代表与会;11月,WHO国际烟草与健康大会在日本神户召开,45个国家的代表重点讨论了妇女与烟草问题,会后发表了神户宣言。1999年10月25日至29日,来自109个国家的代表团聚集在日内瓦,参加WHO《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工作组的第一次会议。中国派出了由卫生部、外交部、财政部等政府官员及公共卫生、健康教育专家组成的10人代表团参加。经过各国代表们积极讨论,2003年完成框架公约的制定。框架公约将对各国控烟工作起到有力的敦促作用,公约还将建立经济和技术援助机制,提高国家的执行力,从而推动全球控烟工作的进展。

倡导无烟社会,政府积极行动。一些国家政府积极响应WHO的号召,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控烟干预活动。1998年,美国政府通过《和解协议》(Master Settlement Agreement,简称MSA),对烟草广告和烟草赞助活动进行限制。协议要求美国各州强制非协议签订公司上缴其收入的一部分资金进入代管账户,作为规避未来诉讼风险的资金,并使它们与签订协议的公司同处公平的竞争环境中,以此来阻止那些未签订协议的小型烟草公司与协议公司的低价竞争,但协议最终成为空头支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2006年开始,美国雷诺烟草、罗瑞拉德等40多家签订了《和解协议》的烟草公司扣留了国家大约32亿美元的资金作为对政府的“对策”。英国卫生部于2005年3月公布了《公共健康白皮书》,承诺用4年时间,分步实现在工作场所、餐馆及可提供就餐服务的酒吧等公共场所禁烟。苏格兰地区、北爱尔兰地区已先后于2006年3月和2008年3月开始执行禁烟法案,英格兰地区根据英国下议院通过的法案,从2008年7月1日起对全部公共场所实行禁烟。钱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用钱处罚虽是最笨的方法,但有时也是最有效的方法,通过罚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禁烟。在禁烟区,吸烟者将被罚款50英镑;没有贴出“禁止吸烟”标志的禁烟场所将被罚款200英镑到1000英镑;禁烟场所的经营业主如不制止吸烟行为,将被处以最高2500英镑的罚款。中国于2007年成立了由8个部门和单位组成的《烟草控制框架公约》领导小组,其中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为组长单位,同时包括国家烟草专卖局、卫生部、外交部等部门。然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作为控烟主导部门,又管理着国家烟草专卖局,双重身份使得中国的控烟运动陷入了两难境地。2010年11月在乌拉圭举行的《公约》缔约方第四次会议,旨在探讨《公约》中对“烟草制品成分管制和烟草制品披露的规定方面”的实施准则,以工信部和烟草专卖局人员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因强调烟草是中国重要的支柱产业被提名获得“脏烟灰缸”奖,这无疑是对《公约》的公然对抗。

从认识到烟草危害健康到着手缔结《烟草控制框架公约》,WHO为控制烟草在全球的蔓延奋斗了整整40余年。在所有国家和人群中降低吸烟率和减少烟草消费量,减少烟草所导致的疾病负担,是全球控烟的重要目标。为了一个清洁健康的无烟世界,人类社会将要做出艰苦顽强和长期不懈的努力。

二、政客们对吸烟的态度

有人说当今世界的人可以划分为两类:吸烟者和不吸烟者。自然,凡人或伟人,名人或庸辈,群众或领袖,皆可如此划分。政治家与常人一样,他们中间嗜烟者不乏其人。苏联斯大林手中的烟斗,被称为是他政治生涯中唯一不被猜疑的伴侣;英国丘吉尔嗜吸雪茄烟,他曾对记者说,“我从未起过戒烟念头”,直到91岁才与世长辞;美国罗斯福含着烟嘴,以露牙的笑容咬住上翘的烟斗,已成为他的肖像特征。吸烟被许多人认为是力量与优越感的表现,雪茄更是权利的象征。然而,吸烟仅作为政治家们的个人行为,如美国总统威廉·麦金莱吸烟很多,但这位政治家在重要的外交场合很注意吸烟这个小节。凡要拍照时,他总是自觉地把雪茄放在一边,他说:“不能让美国的孩子看见他们的总统在抽烟。”如果你想控制疟疾,你不会邀请蚊子跟你在这些问题上谈判,这样不合逻辑,控烟行动不与政客商量也如出一辙。

1999年,克林顿政府发起诉讼,控告美国6大烟草公司涉嫌欺诈罪,罪名是在长达50年的时间里隐瞒香烟的危害,欺骗吸烟上瘾的人群。该诉讼直到2004年才正式进入审判程序。2005年,司法部提出,5年内烟草业拿出100亿美元用于禁烟项目作为罚款。2009年6月,美国国会参议院以79票对7票的结果通过议案,同意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获得对烟草制品的管理权,允许FDA禁止香烟中含有某类成分。美国总统奥巴马已承诺签署这一议案,他表示深知吸烟的害处,正努力用尼古丁口香糖戒烟。

据调查,欧盟吸烟者占总人口的比例已从2002年的33%降至2005年的27%,从不吸烟者的比例从42%上升到47%,成功戒烟者比例从19%上升到22%。欧盟仍不遗余力地加强控烟宣传,欧委会于2005年3月1日发起以“帮助——为了无烟的生活”为口号的反吸烟宣传活动,活动设期4年,预计耗资7200万欧元,主要以15至30岁的青少年群体为宣传对象,通过展览、广告等形式告诫年轻人远离烟草,鼓励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2009年6月30日,欧盟理事会拟订一项提议,呼吁欧盟成员国采取法律措施,到2012年在欧盟范围内消除公民被动吸烟的现象。

在中国,越来越多的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关注禁烟工作。近几年,全国举行“两会”期间有近600名代表和委员就控烟立法、提高烟草税收等禁烟问题作出提案。2008年和2009年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共提出28项建议、议案或提案,要求制定国家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法律,保护人民健康。关心人数之多,议案提案之多,禁烟范围之广,引起了社会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多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认为,我国是烟草大国,吸烟不仅严重影响国民的健康与生命,还给国家和烟民个人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目前,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在公共场所吸烟进行约束,有些营业场所甚至为了吸引顾客,索性连禁烟的标志都没有。他们建议,要尽快为禁烟立法,特别是在公共场所更应该强制执行。

三、文学家对吸烟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