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释迦牟尼佛传
2819100000029

第29章 佛陀的人格及其教义(1)

1.宽忍的精神

佛陀成道之后,到印度各地宣传他的教义,基本上是非常成功的。在南亚次大陆即古印度的许多个诸侯王国,佛陀与婆罗门以及其他沙门思潮的领袖们争夺传教的地盘,在起初以及其后四十余年的传教生涯里,佛陀凭着他光明的人格、伟大的思想、慈悲的精神以及坚定不移、宽和坚忍的态度在上至国王下至贫民百姓中获得了巨大的欢迎和崇敬。他不仅是一位觉者,而且是一位真正的亲教师,即使在身处逆境时,他也不改其人生的态度,始终不渝地为人生的解脱而努力。他不仅值得当时人的巨大崇敬,而且在千百年后一直是人类风范的杰出楷模。在佛经以及其他古籍的记载中,佛的人品是尊贵与和蔼、智慧和仁慈的奇妙结合。他不仅具有使国王感到敬畏和胆怯的威严,而且还具有屈尊抚慰陷入痛苦中的贫民和受苦者的温情。他宁静、自信,始终一贯,在反对意见和敌对行为乃至个人安危面前,都在在表现出一位仁者、勇者和智者的风范,他认真对待每一件事,镇定自若地面对任何逆境。他的脸上总是闪现出平静而仁慈的微笑。

——这微笑经历无数岁月,不曾磨灭。但在所有这些品德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佛陀异常的宽忍精神,是这种宽忍的精神使佛教得以发展、得以壮大、得以深入人心。如果没有这种宽忍的精神,也许佛教就只是作为一种宗教思想而存在,而绝不可能成为海纳百川的博大的宗教团体,乃至传之于两千余年而不衰。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无欲则刚,有容乃大”,佛陀正是“有容乃大”的真正榜样。佛陀的宽和精神在经文中随处可见,比如他所颁布的戒律,好像对比丘犯戒有时非常严厉,但制定戒律其实并非出自佛陀的本心,除了几条主要的戒律之外,对于某些小的戒律,佛陀总是希望能够废除掉。佛陀总是乐意考虑可以原谅的情况,特别是在疾病的情况下。他所关心的只是他的教义和修行能否使比丘得到精神的解脱,对于比丘内部出现的不太规矩的行为,虽然不得不订出条例加以约束,但佛陀总的精神是希望比丘们能够在一种和谐宽容的情况下进行佛教的觉悟和修行。即使对于佛教视之为外道的其他宗教派别,佛陀虽然因其辩才无碍常常在争辩性的集会上取得胜利,但他并不以自私的态度来对他们进行宗教上常有的挤轧和打击,而是以一种平等宽容的行为和作风对待他们。比方佛经记载跋祗国有一位狮子将军,本来是耆那教的豪华施主,后来佛陀旅行到毗舍离,狮子将军前去拜见佛陀。在佛陀的影响下,他非常高兴,愿意做佛在家修行的优婆塞,表示要将施舍耆那教的配额取消。但佛陀并不同意这样,他劝狮子将军仍旧给予耆那教徒长久的定期布施。这一行为充分反映出佛陀胸怀的宽大、精神的慈悲,是人所难能的。佛陀的忍耐精神是使他的教化走向成功的非常重要的原因。佛陀未成道前,以非常的忍耐、刻苦的修行、坚定的信心,建成一条通向禅定智慧的道路,从而达到觉悟的境界;成道之后,又以非常的忍耐、刻苦的修行和坚定的信心,向印度各地的民众和国王、贵族以及婆罗门(包括沙门外道)宣传所悟得的真理,不论在初期,还是有了广大的名声之后,他都以坚定的忍耐精神面对着外部的甚至是内部的种种矛盾、困难和争执。忍耐的意义是非常深远的,比如,约束自己的贪欲、以博大的胸襟容纳各种不同的思想和意见、克服自己修行中出现的懒惰和懈怠都需要忍耐的精神。佛陀对一切事物都没有疑惑或烦躁,他的心灵常在一种安定镇静的状态中,所以能从容应对周遭的环境以及随时出现的各种情况,因而在传教的经历中经常发生因忍耐而产生的许多不可思议的奇迹。比如婆罗门因不信佛而毁谤佛,但佛陀以忍耐应对,结果感化了敌对者,使他们变成自己出家或在家的弟子,这种事类在佛经里是经常出现的。比如,起初,佛陀来到摩揭陀国,使国王和全国许多人民归依了佛、法、僧之后,当时摩揭陀国有许多男子都跟着佛陀修习梵行。于是有许多人开始对佛陀表达不满,说:“沙门乔答摩在制造孤儿寡妇,想使摩揭陀国种族灭绝。已经有一千个苦行者跟他出家了,又有许多人接着步前面的后尘,在人间游行;现在还有许多正在或者准备跟随沙门乔答摩出家。真的,乔答摩已经弄得这个国家鸡犬不宁了!”因此摩揭陀国有一些人看到比丘,就做打油诗来嘲讽讥刺佛陀,说:这个沙门乔答摩,来到摩揭陀城堡,拐走删阇耶门徒,今天又要拐走谁?比丘们听到这些风言风语甚而冷言冷语之后,就赶紧报告给佛陀。但佛陀并不以为意,而是对这些比丘们说:“你们不要太在意,这种状况是不会持久的,几天之后这种论调自然就会平息。”佛陀因此也做一首歌叫比丘们唱道:他们依法引导,堪称大雄完人;既然依法引导,有什么理由忌恨?比丘们听了佛陀的教诲,并且用佛陀编出来的歌回敬这些讥讽者,结果,七天之后,一切流言蜚语都自然平息。比如,佛陀在舍卫城说法使婆罗门婆悉吒归依佛、法、僧,这使得其他婆罗门惊恐万状。他们看到佛陀的影响越来越大,势力越来越强,于是挟持着心中的妒嫉之火,准备以千方百计的手段中伤、打击佛陀。婆罗门实施了一条诬陷中伤的奸计:他们用金钱买动一名叫战遮的少女,让她跟随佛的信徒到舍卫城祗园精舍听讲佛法。

然后又嗾使她在佛陀讲法之后,穿着鲜艳华丽的服饰,手执鲜花,单独拜见佛陀,并偷偷地留宿在祗园旁边其他宗派的住处。第二天早晨,当民众纷纷前往佛陀的祗园精舍时,这位战遮少女就从祗园方向走过来,对这些民众说:“昨晚我就住在祗园中。”七八个月之后,战遮女的腹部鼓起来,已经是一个孕妇的模样了。有一天,佛陀讲法,打扮娇娆的战遮女也前来听讲。正当佛陀讲法到兴中之时,战遮女突然从大众中站立起来,指着佛陀大声地说:“你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说法时辩才无碍,可做事却是污秽不堪。“现在我问你,你既然和我发生了关系,使我怀上了孕,却为何不给我建造产室?“你始乱终弃,真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战遮女这样在大庭广众之中肆意诽谤佛陀,使得不明真相的人都以为佛陀真的干了不洁净的事,甚至连那些道行很高、信仰很深的信徒们也不禁大惊失色。群情哄动之中,酝酿着一种失望、怀疑、受骗甚至是怨望的气氛。这一切对佛陀的教化无疑是巨大的打击。然而,佛陀庄严、镇定地面对着这突如其来的诬陷。他安详地闭目坐在法座上,保持着沉默的态度。正当气氛陷于凝固之时,突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战遮女身上绑着的木盆“扑通”一声落在地上,使得这个诬陷佛陀、嫁祸佛陀以达到打击佛陀的恶毒阴谋宣告着破产的命运。战遮女羞惭满面,抱头鼠窜,离开了祗园精舍。而佛陀就像没有这回事一样,继续着他庄严的说法。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婆罗门准备第二次用女人来陷害佛陀。他们雇用一个少女名叫孙陀利的早晚出入祗园精舍,听佛陀讲法。几天之后,他们又雇用几名行凶之人在祗园精舍路上,将她杀死,然后将尸体连夜埋葬在精舍附近的垃圾堆里。第二天,他们向官府报告,官府搜寻的结果,是在祗园附近发现了孙陀利的尸体。于是,他们四处散布谣言,说,孙陀利和祗园精舍中的比丘有不洁净的行为,孙陀利的被害是与这些比丘的争风吃醋分不开的。这种谣言一散布出去,使许多不明真相的民众狐疑不决,有的人信以为真,认为比丘酿成了这起杀人事件。这个情况使得佛陀和僧团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当比丘们将此事报告给佛陀之后,佛陀异常镇定地对他们说:“杀人是凶恶的行为,是不可原恕的罪孽;既杀了人,却又诬赖他人,则犯了不可原恕的妄语罪。犯此两重罪孽,将来总是要得到恶业的报应的。”佛陀叫比丘们将他的话向舍卫城的民众广为宣传。后来,归依佛、法、僧的波斯匿王命令大臣限期破案,结果因为那些行凶的恶徒领得奖金而分赃不均,在酒店发生口角,使得真相大白。佛陀和他的僧团因此得到洗刷,同时使得婆罗门的阴谋没有得逞。从此,佛陀的名声如日中天,许多人都争先恐后归依佛陀,使佛陀和僧团的影响广泛传播、深入人心。这都是佛陀的忍耐、不畏强圉的精神获得成功的极好例子。佛陀的忍耐还表现在另一面,那就是对待自己的弟子。这往往都是与佛陀的慈悲精神联结在一起的。有一天,佛陀带着阿难在僧团所在地周围随意散步。这时他看见一位比丘,得了病,躺倒在粪便中,却没有人来救助他。佛陀上前问道:“比丘,你患了什么病?”那位比丘回答说:“世尊,是弟子的肠胃有毛病。”“有服侍你的人没有?”“没有。”“为什么那些比丘都不来服侍你呢?”“世尊,是我平时对那些长老并没有什么效劳之处,所以各位比丘也都不来服侍我。”佛陀听了这位病比丘的话,恻隐之心油然生起。于是,他叫阿难去打一桶水来。“阿难,你去取水,我们来给这位生病的比丘洗浴,怎么样?”

阿难当即提了水来,然后佛陀将水从头上往下倒,阿难给这位生病的比丘全身洗了个干干净净。然后,佛陀托住病比丘的头,阿难抬起他的脚,两人合力将这位病比丘抬放到床上。因为此事,佛陀后来召集所有的僧人集合,讨论这种情况该如何处置。佛陀问众位比丘:“各位比丘,是否在某地的住所,有一位比丘生了病?”众僧回答说:“是的,是有一位比丘生了病。”“你们看到他患了什么疾病?”“那位年老的僧人患的是肠胃之疾。”“那位老僧有服侍的人没有?”“没有服侍的人。”“是什么原因,各位比丘都不去帮助他?”“世尊,是因为这位比丘平时从未服侍过我们,所以我们也不去服侍他。”佛陀听到这里,语重心长地对众位比丘说:“各位比丘,你们听着,你们都是无父无母,平时无人照顾,如果你们内部不能互相服侍,他日一旦出现了什么情况,有谁会来看护你们呢?各位比丘,你们愿意侍候我的,就应当能互相帮助,看护患病的人。”比丘僧团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内部就有了种种矛盾发生。约当佛陀成道后的第九年,佛陀在拘舍弥旅行,住在瞿师罗园结夏安居。那时,僧团内有一位比丘犯了错,持律比丘认为他违犯了戒律,在僧众中指出他犯了何种戒,但那位比丘并不认错,他说自己没有犯过,持律比丘不应当惩罚他。因此起了争执,有站在持律比丘一边的,有站在犯错比丘一边的,纷纷扰扰,互相争吵斗骂。这事闹得很大,连佛陀都听到了。佛陀便告诫瞿师罗园的比丘们说:“你们不要争吵斗骂了。这样下去,只是对内部起分裂作用,而无益于僧团内部的团结。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以争吵来使争吵停止,到最后争吵也不会停止。只有忍耐才能停止争端,这样的方法才是值得尊贵的。”说过去有一位长寿王,被邻国的贪王侵占了国土,又被贪王在街头烧杀。他的儿子化装成他人,隐藏在贪王身边,准备伺机为父报仇。当贪王睡眠之时,长寿王之子正准备拔剑刺杀贪王。但他想到父王临终之前不要他报怨的话,于是弃剑于地,不再有刺杀贪王之意。为成全父志,他又将自己的身份告诉了贪王。贪王听了他的自报身份,受到极大感动。于是自还本国,将夺得的国土还给长寿王之子。最后,两国结成兄弟之邦,和睦相处。佛陀因此对众比丘说:“长寿王作为一国之主,竟然被人家弄得国破家亡,尚且能够忍辱慈悲,不要儿子报怨,而你们只是口头的争吵,为什么不能和睦相处呢?长寿王之子尚且能忍辱,与贪王相处和好,你们为什么要做无谓的争吵呢?”佛陀又继续对他们说:“你们出家修行,师从同一位老师,学习同一种佛法,就应当像水乳相融一样,团结相处,安乐居住。不要争吵斗骂,互相诽谤,这样,对佛法是没有好处的。”比丘们听了佛陀的话,却并不接受佛陀的规劝,反而说:“世尊,您是大法王,不须管这样的小事。这是我们之间的事情,我们自会处理的。”佛陀听后,虽然心里不悦,但无法止息他们的争端,只好独自离去。那些比丘看到佛陀走了,于是反省到自己的不是,便自动前往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请佛陀接受他们的忏悔。在回祗园精舍的路上,佛陀看见一头独行的大象,便用手指着大象对比丘们说:“你们要团结啊!只有你们之间团结,和睦相处,僧团才会兴旺发达。而无意和睦相处的人,就像那头大象,独自行走着,是这么的孤单而凄凉!”

2.佛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