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释迦牟尼佛传
2819100000006

第6章 出家前的生活(2)

当时,净饭王听到阿私陀仙人和其他婆罗门学者的预言,心里既欢喜,又着实害怕,因为太子相貌端好,福慧双全,是大家都一致认定的,晚年得子,本来就不容易,而又得的是一位希有的具有大智慧的儿子,怎能不令净饭王高兴呢?然而高兴之余,听到说太子将来一定要出家,修道成佛,那么我的王位就没人来继承了,一旦我百年之后,这个国家就将由他人来统治,怎么办呢?净饭王十分烦恼,不知如何是好。他想,倘若出现国家不再由我的子孙统治的局面,那么我这么辛辛苦苦地为国操劳又是为了谁呢?挣得了这片基业不就是为了传之子孙乃至千万代么?而且目前强敌环伺,受到四周国家的压迫,真的需要一个聪明能干的继承人来领着这个国家走出困境,否则,将来强敌入侵,无法遮挡,那迦毗罗卫国就会陷入痛苦的深渊了。“我是多么希望太子能够做一个杰出的国王,使这个国家振兴起来啊!”净饭王由衷地发出感慨,“但太子倘若出家修行,那我这一番苦心真就是白费了。”想到这里,净饭王变得十分消沉。只有一个办法,净饭王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一个主意,那就是千方百计,设法将太子留在家里,断绝他出家的念头,到时不就自然可以继承王位了么?净饭王打定主意,立即就付诸行动。他想,要想留住太子,最好的也是惟一的办法就是叫他享尽人间的富贵,不让他接触尘世的真实生活,用种种方法尽力满足太子的愿望和欲想,使他整天快快乐乐沉浸在幸福欢快的气氛中,由此自然生起留恋世间之心。到了这时,太子因为贪恋人间的富贵和舒适安逸,也就不会再想到要去出家了。于是,净饭王当即选择了许多贤明多智的女子来做太子的乳母,让她们分工轮流看护照顾太子,有给太子吃奶的,有给太子洗浴的,有给太子浣濯衣物的,有专门抱养太子的,等等,不一而足,她们将养育太子的工作安排得巨细无遗,毫无疏漏。另外,净饭王又特别为太子修起了三时殿。三时殿就是三季殿,三季即是冷季、热季和雨季。每一座宫殿都依照每一个季节的特定气候情况,因地制宜造出适合于这个季节居住的最佳建构。比如冷季,就将宫殿造在比较保温的地方,房屋的结构也依照保暖的方式建造;热季自然就要凉爽,宫殿也就建在靠近河流湖泊、树阴浓密、凉爽通风的地方;雨季适合居住的宫殿就必须建在干燥的地带。净饭王不惜工本地将这个三时殿造得既适用又富丽堂皇。每到季节更换,就将年幼的太子移往适宜的宫殿居住。因此太子所处的环境永远是如此舒适如意,在温凉寒暑的季节,太子置身这三时殿中,永远是非常的愉快、舒畅。太子就这样生活在永远的四季如春的气候中,不受风吹日晒,不受寒暑侵袭,像娇嫩美丽的鲜花被安插在温暖和煦的宫室里。净饭王将太子的生活安排妥当,又想起要使太子的身心得到娱乐。于是,他选择了许多美丽端庄的姑娘来服侍太子。这些姑娘不但长得美丽,生就温柔的性格,而且她们都有着超群的技艺,有的会唱歌,有的会跳舞,有的会吹奏乐器,有的会讲述书史,有的会逗太子高兴,有的会叫太子快乐,总之,她们整天陪伴着太子,不使他有一刻的无聊和寂寞。净饭王除了这些布置,又在三时殿前种植许许多多甘美的果树,每一棵树都长得枝叶扶疏,颜色葱翠,蔚然成林,掩映多姿;开花的季节,繁花似锦,错落的花朵,缤纷耀眼;果实成熟的时候,更是芳香四溢,使人口齿生津。又在离殿不远的地方,修筑浴池,池水清澄洁净,流动不居。池边种上各色各样名贵的香草和莲花,芳香馥郁,风光旖旎,说不尽的美妙可喜。殿前的花园中养鸟成百上千种,鸟儿清脆的叫声不时地在林中响起,伴随着春风夏雨,时时取悦着襁褓中具有无上智慧的婴儿。悉达多太子就这样在无限爱的怀抱中健康愉快、茁壮地成长。可是,不幸的事情发生了。母亲摩耶夫人在生下悉达多太子的第七天就悄然逝去。从此悉达多太子就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抚养。摩诃波阇波提是母亲摩耶夫人的妹妹,王后摩耶夫人临终时将襁褓中的太子托付给了她,姐姐流着泪恳求自己的妹妹一定要将太子悉达多好好地抚养成人。妹妹流着泪答应了。从此,悉达多太子在姨母摩诃波阇波提的乳养下一天天地长大起来。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日子一天天地过去,悉达多太子也一天天地成长为一个活泼可爱聪明伶俐的幼童。净饭王非常喜欢太子,也非常宠爱太子,他想尽一切办法来使太子开心,使太子快乐。他收集了全国所有好玩的玩具,像象呀、马呀、牛呀、羊呀等等形状的玩具车,都成堆地放置在太子的身边,供他玩乐。太子非常喜爱这些玩具,他不仅拿着它们在地上玩耍,而且有时将它们拆开来,仔细研究它们构造的原理。太子从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超常的天赋和智慧,他有时十分顽皮,有时又十分沉静,年纪小小的,就爱一个人呆呆地沉思。花园是太子休憩玩耍的圣地,树林间是他散步沉思的去所,池边有他悠然自在的身影,三时殿中有他稚嫩的发问的声音,殿外薰风香草的气流中荡漾着智慧的种子,那就是未来佛陀在这个人间撒下的最初的足迹。净饭王的慈爱兼及普天下的人民,普天下的人民也受到感化,变得仁惠有加。全国上下一心,和谐美满,充溢着吉祥慈爱的气氛。俗话说,天随人愿,天候好像也为之感动了,迦毗罗卫国连年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熟,人民因此过上了幸福安康的日子。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风俗日渐淳朴,生活日益快乐安稳。悉达多太子七岁那年,净饭王心想太子已经长大,应当教他读书了。于是,净饭王就延请国中最聪明、最具智慧的婆罗门学者来教育悉达多。悉达多太子从师受读,几年之间,就将当时科学和哲学方面的知识全部学习完毕。太子博学强记,闻一知十,又善于思考各种问题,因此,进步十分之快,如果说,世上真的有所谓先天的智慧,那么悉达多太子就是这种具有先天智慧最优秀杰出的人士之一。悉达多太子所学的课程,主要包括以下的内容:哲学方面的“四吠陀”和科学方面的“五明”。“四吠陀”经是古印度婆罗门传习的四种吠陀经典,分:一、用于祭祀的圣歌、讲述养生之道的“梨俱吠陀”;二、收集祭祀用祝词的“马吠陀”;三、用于礼仪占卜、兵法军阵的“夜柔吠陀”;四、收集四时祭祀用的咒文的“阿闼婆吠陀”。“吠陀”,在中国所翻译的佛经中有各种名称,如“围陀”、“毗陀”、“皮陀”、“韦陀”等,意译为“明智”或“明分”等。这“四吠陀”内容众多,是当时印度学者所必读的经籍,其地位有如中国古代所必读的儒家经典“四书五经”。“明”,即明事理的学问学术之义,为梵文“学问”的意译。“五明”的意思就是五种学问。这五种学问分别为:一、声明,讲语言文字的学问;二、工巧明,讲述一切工艺技术算数历法等的学问;三、医方明,讲求医术的学问;四、因明,即用逻辑的方法考定正邪、辨明真伪的学问,相当于现在的逻辑学或者竟称之为论理学;五、内明,阐明宗教宗旨的学问。不到五年的工夫,悉达多太子就已经精通了这“四吠陀”、“五明”的学问,后来净饭王又四处寻访并延请智慧特达的学者来王宫教导太子,然而,老师们都为太子的学问智慧所折服,一个个因为无法给太子以更多的知识而纷纷自动求退了。这就是悉达多太子在七岁到十二岁五年之间学习文化方面的大略概况。印度哲学的发展,一般分为四个时期:一、吠陀时期;二、史诗时期;三、经典时期;四、注疏时期。吠陀时期,是从公元前一千五百年至公元前六百年之间,各森林修道院发生在这个时候。这个时期又称为人智初期状态,也是印度哲学的最早时期。吠陀中附属的歌颂、梵书、奥义书,也都在这个时期通过记录得以完成。史诗时期是指《罗摩衍那》及《摩诃婆罗多》(大战诗)两部长诗,是从公元前六百年至公元后二百年之间。这八百年中,开始于《奥义书》的初期,结束于各派哲学的发展期。各宗教如耆那教、佛教、(印度教的)湿婆派及维修奴派的成立,都在这一时期中。经典时期,是指各宗派的学说有文字记录而成为经典的时代,是在公元二百年后开始的。在此之前,大多以口口相传的形式以记诵其教义思想。注疏时期,是在有了经典之后,对于经典的意义,各宗派内部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有了注解,于是有了字义之争。这一时期历史颇长,是重文字而轻思想的时期。与佛陀有关的印度哲学就是属于吠陀时期的。《奥义书》的产生当略早于佛陀时代,由《奥义书》激发的学派主要有数论派、瑜珈派、有神派等。《奥义书》的梵书名译义为“近坐”(即肝胆相照地相对而坐)的意思,它的目的在于教人不知的秘密教义。《奥义书》在形式上是婆罗门教正统的产物,而为梵书的一部分,它的最古部分的时代,是在公元前七百至前五百年之间,这个时代由于时代思潮所趋,自由思想抬头,尤其是王权升高而予以鼓励,所以它的内容露出反传统的锋芒。事实上,佛教曾受此书的影响熏陶,例如佛的“业”说,在古《奥义书》中本来就是不公开的密教,到佛陀时代即成为各教派所公认的思想;轮回说,在梵书时代已经萌芽,直到完成而为一般所承认者,也是从《奥义书》时代开始;解脱说,即是《奥义书》的最终目的。据此,均足以推定,虽然没有证据认为佛陀接触过印度西部婆罗门密教的《奥义书》,但却不能说佛陀未曾受到此书的自由思想的间接影响。据说,净饭王延请国内最有名的婆罗门学者名叫跋陀罗尼的来做太子的老师。净饭王特地为太子修建了一座大学堂,学堂都用七宝装饰,造得富丽堂皇。学堂内部需用的床榻及学习用具,一应俱全,而且十分精巧美丽,极为赏心悦目。学堂起好,净饭王即拣选吉日良辰,将太子交付给跋陀罗尼,让他尽力用心教育太子。跋陀罗尼开始给悉达多太子施教之时,用作教材的是四十九书字的课本。当时,太子拿着这四十九书字的课本请教老师,说:“老师,请问,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阎浮提(即后来译的“南赡部洲”,亦即印度所处的地域)中所有书籍,一共又有多少种?”太子问得有些突然,老师一时不知所措,只好默然无言。太子又指着课本中的一个字问道:“老师,这个‘阿’字作何解释,又有什么样的意义呢?”老师又默然,无法回答。跋陀罗尼私下十分惭愧,对着这个弟子一时想不出如何打发,最后,他从座上站起来,一面恭敬地向太子的脚行礼,一面称赞太子道:“太子刚生下来时,就能周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说:‘天上天下,惟我独尊。’这话真是不假。老师我学问浅薄,还请太子为老夫解说阎浮提中所有书籍一共有多少种,这个‘阿’字又是什么意思。”悉达多听了,当即回答说:“阎浮提中,有梵书,有楼书,有莲花书,等等,一共六十四种。这个‘阿’字,是梵音,字义是不可坏灭,也即‘无上的真正的道义’的意思。”跋陀罗尼老师听到这里,打从心里佩服太子的学问渊博高深,于是他赶到净饭王的住处,对国王说:“大王,太子已是天人中第一位的老师,我已经无法给予他新的知识了。”净饭王听到跋陀罗尼的话,心里十分高兴。悉达多太子资质颖悟,却又用心学习,因此,所有技艺、典籍、议论、天文、地理、算数、射御等等,各种知识,都在自然而勤奋的气氛中学习和掌握了。这为他以后成佛讲道、研究自然界现象和宗教方面的学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超群的武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