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愿为德国效力:平民总理默克尔传
2825300000034

第34章 叫醒德国沉睡的经济(1)

默克尔说:“我们的经济增长率必须要达到美国的水平,即实现3%的增长率,否则,我们与美国的差距将越来越大。”

难倒了数届政府的德国经济

默克尔登台之时,摆在她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萎靡的德国经济,这个持续十几年的问题已经难倒德国数届政府。从国际上来看,法国的经济一向不景气,但每当为此感到郁闷和痛苦时,他们总是用“还有德国落在后面”来安慰自己。

施罗德没能连任总理,或多或少和他任职期间经济没有起色有关。施罗德当政期间,经济的增长就像一只背着重重外壳的蜗牛,半天挪不动一步;就业率不但没增加反倒持续下降;社会各项福利制度的施行也面临着各种挑战。

就拿2005年的德国经济来说,经济攀升率为0.9%,这个比例让德国稳坐欧盟各国经济增长的倒数第一名。要知道,这一增长率与前一年相比,下降了0.7%;而这一年的失业率基本保持在11%以上;财政赤字更是接连4年超过欧盟规定的财政赤字标准。

也许这些数字还很抽象,那看看德国民众的真实生活,便能够更直接地了解此时的德国经济。大部分的德国家庭身上都背着重重的债务,其中没有能力偿还债务的家庭差不多在50万左右,另外全国8.3%的人根本就没钱用来还债——这个数字还仅限于经济条件稍好点的西德。而在经济更加落后的东德,每1000户家庭中有113户身上背着重重的债务,这个概率超过西德4.1%。

德国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景象?首先导致肯定与国内的大环境有关,当时整个德国长期处在萎靡不振的经济状况之中,这直接导致国内就业岗位的减少,进而引起德国的高失业率。即使没有失业的家庭,收入也少得可怜。

从1993年开始,德国的消费中心每年都会出示一份他们调查研究德国的全国债务汇报,十几年的时间里,背上沉重债务的家庭增长了一倍还多。新世纪初始,德国8000多万人口中,只有50万左右的家庭可以承担得起部分社会费用,不过,一旦电费上涨或者他们家出现需要修理的电器,这些家庭就会一跃成为债务者庞大阵营中的一员。

东德和西德的经济差距还会引发一些社会问题。从德国将这两个地方统一之后,它们彼此之间就看对方不顺眼,就好像两个向妈妈争宠的孩子——德国政府每年拨给东德的补贴达到900亿欧元,这让西德非常生气;而西德的工资和民众的生活条件都要比东德好,这让东德人心里非常不平衡。

经济和统一是相互影响的两个问题,任何一个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另一个的发展,从东德和西德合并后的发展就能够得出这一点。在统一之前,西德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东德则相对落后很多,政府将两个地方统一起来,一方面是便于行政上的管理,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二者的经济能够朝着平衡的水平发展,因为贫富分化过于严重会引发许多社会问题。

但是,令执政党没有想到的是,东德和西德之间的贫富差距不但没有弱化,反而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趋势。主要原因就是经济不景气,造成东德就业率持续下跌,这让穷人变得更穷了。拿2005年西德和东德两个处于同一水平的家庭来说,前者每收入100欧元,后者只有82欧元。当这些钱不能够满足生活的基本需要时,他们只能够求助于社会补贴和救助。救助金来源于社会上较富裕的那部分民众,他们将自己的一部分收入用来养活没有工作的人,从资源利用的角度上来讲,这是一种不合理的浪费。

这种贫富差距和就业率是有直接关系的,在其他国家,教育程度低的这群人大部分集中在服务行业,他们支撑了这个行业的发展,当然,服务业的发展也会给在其中工作的人带来丰厚的利润。但是,德国的国情之一是,这里的人们不喜欢从事服务行业,不但如此,他们也不喜欢享受别人提供的服务。所以,民众的消费欲望难以刺激起来,第三产业自然也很难发展,也就不能像其他国家那样仅凭一个行业就给失业人群提供数量巨大的就业岗位。

综合来说,默克尔此时面临的是以下几个问题:

1.在所有的欧盟国家中,德国的经济增长率最低;

2.全国失业人数超过500万,这是在德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数字;

3.福利制度过于宽厚,严重影响了德国财政收支;

4.财政赤字连年超过欧盟所设标准;

5.过高的税收成为外来投资者进入德国的最大阻碍,直接造成就业岗位的缺失,还使得产品处在较高的销售价格上,影响了国民的消费。

作为德国的新任总理,默克尔不得不面对这个烂摊子。改革迫在眉睫,历史的洪流已经将德国推到经济改革的风口浪尖上。默克尔竞选总理时就对德国的经济进行了憧憬,她希望在执政期间能够缩小东德和西德之间的贫富差距,破除两者之间经济发展的障碍。但是,没有人比她更清楚,要做到这一点有多么艰难。

默克尔确认掌管德国之后发表了第一个演说,她重点讲述了对于德国经济的发展意见。不管是经济增长还是债务危机,都已经到了一个底线,这应该引起从政府到民众每一方的注意。但是,默克尔相信,所谓危机,就是危险中的机遇,是国家以前没有把握住的机遇。只要联盟党和社民党齐心协力,就有信心迎来德国新的机遇,目标就是10年内将德国带入欧洲经济前三甲。

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默克尔也重申了这一信心。在她看来,德国目前最重要的事情是重拾建设经济强国的决心,稳步有力地将改革施行下去。

经济改革第一步

在对民众进行一场充满感染力的号召之后,默克尔开始大刀阔斧地展开德国经济的改革,社会制度的改革和社会结构的改革也同步进行。默克尔在宏观上调控德国经济:面对严重超出欧盟标准的财政赤字,从两个方面做出要求,一是减少国家财政支出,另一个是降低税收补助。

就拿降低税收补助来说,默克尔带领的执政党从社会各个税种上进行改革,比如,2007年起增值税从16%上调3个百分点;另有两类人群的个人所得税也上涨3个百分点,达到45%,分别是年收入过25万欧元的单身人士和过50万欧元的家庭;全国职工原有的交通补助被撤掉,换成“21公里之内不予补助,超过部分按30欧分每公里计算补助”;原来德国的儿童补助金发放到27岁,从改革之日起,下调至25岁。

改革有时是件痛苦的事情,特别是对于它的切身受益者来说,不过,虽然这些具体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民众的利益,但是在大局上还是带来了一定的效果。2006年,财政赤字达到2%,低于欧盟规定的3%的标准;不但如此,2007年德国财政又上了一个新台阶,终于摆脱了财政赤字,实现了国家财政的平衡。

第二个改革政策是调控市场经济。一直以来,德国都是数得上的出口大国,但是自己国内的消费水平一直提不上去。随着欧盟国家关税等相关政策的改革,只靠出口来拉动消费变得有些困难,只能将目光重新聚焦到国内,拉动自己国家的内需才是最稳妥的办法。

默克尔给德国的商人和企业家们提出了一条条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比如多多开展商品展销会,通过线上媒体和线下传播的方式加大对产品的宣传;对像房屋、汽车等价格昂贵的产品,可以实行分期付款的消费方式;多采用对民众有吸引力的打折促销等商品营销方式;另外,还要加强对网络的利用,比如网上商店等。

除了市场的调控,政府还加大了投资,以刺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商业贸易活动的活跃。新政府将投资250 亿欧元用于德国未来4年的经济建设。另外,政府还将为科研创新以及交通等全民参与的活动注入更多的资金。

许多德国经济领域的专家曾经建议说,要想从根本上挽救国内经济,最有用的一剂药方应该是提高企业在技术方面的开发和创新能力。默克尔很重视国内的技术创新,她组织成立了专门针对这项工作的委员会,还带领政府要员和专家制定了德国的高科技发展与创新策略。

在默克尔看来,德国不但要在汽车和机械制造等传统领域走在世界的前端,还要在IT、能源、环境、基因、宇航以及纳米、通信等新技术领域引领世界。真正的科技创新要交给专业的人才,而政府在这其中的职能是为科学研究保证合适而充足的费用,为高精尖人才提供科研所需的物质保障等,当然,除了在物质上保证科研创新的顺利进行,默克尔还设立了相关的鼓励机制,同时提供法律援助和社会实践应用方面的支持。

如果技术只是停留在科研层面,那为社会大众带来的便利将十分有限,因此默克尔提出要将科学技术应用到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将能够与实际接轨的科研成果变成产业,再变成企业,从而促进德国的经济发展和提升就业率。

另外,默克尔还想办法吸引外资的投入。采取的具体措施有:营造公正、有效的投资环境;为企业简化相关的税务流程,并且大幅度地减税;为失业的员工调整保险费率等。

保险制度改革方面,德国原本的社会保险是由政府一力承当的,改革之后的保险将按比例分配到每个人身上。另外,新政府还公布,将从2007年起下调失业保险,上调养老保险,并从2008年起撤除医疗保险补助。德国未来几年还将面对日趋严重的人口老龄化现象,为了让老人们没有后顾之忧,默克尔大力推行切实可行的家庭政策,比如,增加父母金的数额,提高有困难家庭的特殊补助,以及加大对学前教育的重视。

除了从直接的经济建设上入手,默克尔还特别关注国内严峻的就业形势。按照原本德国的就业政策,假若一个人55岁不再工作,那他将会连续一年半领取到救济金。为了减少失业率,默克尔想到要将民众退休的时间向后延长,因此,新的改革方案中规定,50岁之后退休,救济金可以领取15个月,55岁之后退休,可领一年半,58岁后退休,可以领两年。

这是默克尔针对老年失业者采取的一种政策,对于那些年轻的失业者,就要给他们施加压力了。比如,就业部门会给失业人员提供他们可以胜任的岗位,但是如果失业人员不接受工作,继续保持失业状态,那将会受到惩罚——减少或者免除他们的救济金。

经济能否增长与企业是否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联盟党都认为德国企业发展不好的根本原因在于高福利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为了减轻企业的负担,减少他们的劳动成本,默克尔的主张是取消最低工资制度。

她这样做的原因在于,一旦有了最低工资标准,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市场上不同行业的工资增长,而很多企业是不愿意这样做的,因为这样会增加劳动成本。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企业可能会采取裁员的方式,这就会直接造成全民就业率下降。基于对这种情况的考虑,除了邮政和建筑行业之外,其余行业一律取消最低工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