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愿为德国效力:平民总理默克尔传
2825300000037

第37章 新阶段的外交平衡术(2)

2007年年初德国轮任欧盟主席国以来,德国抓住欧盟东扩后中亚地区对欧盟安全问题及能源战略等占有重要地位,抓紧筹拟欧盟中亚新战略文件,并率领欧盟高调访问中亚地区,为欧盟搭建通往中亚地区的战略通道。

如今,欧盟历经7次扩大成为拥有28个成员国的超国家组织,德国在欧盟中的地位日益提高。默克尔经过多年的努力顺利在欧盟站稳了脚跟,德国在欧洲的地位也得到进一步巩固,未来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与欧盟决策都将更需要德国。

重修德美旧好

施罗德执政期间,默克尔就曾经出访美国,表达亲近美国的愿望,不过并没有得到小布什总统的接待。不过之后,美国方面的外交政策发生改变,希望在安全方面和欧盟国家取得一致,2005年2月,美国总统出访德国,两国关系开始回暖。

同年,默克尔当选德国总理,开始重新建立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默克尔从政以来,一直坚持的是“大西洋主义”,这是德国政界尽人皆知的事情。默克尔也经常在公开场合表达对美国民主政治制度的欣赏,当施罗德不顾与美国的关系公然反对美伊战争时,默克尔用激烈的言辞表达谴责。

2006年,不到半年的时间里,默克尔到美国出访了两次,希望能够缓和与美国的紧张关系。默克尔和小布什在有关伊拉克、巴尔干、阿富汗以及中东问题上进行了讨论,默克尔表达了将和美国保持一致步伐的愿望。不过,默克尔不是一味地迎合美国,她也表明了自己坚定的立场,这一点从两人就伊朗核问题的讨论中就能够看出来。

2006年5月,默克尔执政后第二次出访美国,目的是与小布什商讨伊朗核问题的有关事宜。伊朗在核问题上的态度很是强硬,美、英、法对此做出更为强硬的回应:一旦联合国没有对制裁伊朗达成一致性意见,那他们将会联合联合国之外的国家对伊朗进行制裁。在这个过程中,默克尔一直在产生争议的双方之间积极地调和磋商,这是令所有的国家没有想到的。不过,德国毕竟能力有限,万一形势恶化下去,默克尔应该保持怎样的外交立场?

默克尔的对美外交政策是:积极为伊朗核问题寻找处理方法,争取能在联合国范围内达成共识。在默克尔看来,美国和伊朗这种嘴上对战的方式根本于事无补,要想从根上将这个问题彻底解决,方法就是双方坐下来好好谈判。

默克尔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说,表达了对伊朗核问题零容忍的态度,而德国未来会和美国一起肩并肩地携手前行。默克尔的这些努力不但赢得了美国政界的拥护,也为德美关系的进一步升温做出了贡献。

2007年4月,默克尔作为欧盟代表和小布什会谈,提出了欲与美国重建经济合作关系的意愿。其实,之前欧洲和美国也有过这样促进关系的想法,但以前都是从安全问题的角度提出的,而此时的这种合作关系是建立在以促进经济融合为首要目的的伙伴关系基础上的,目的是能够缓解日益加深的欧美贸易矛盾,建设一个自由的欧美贸易区,进而促进欧洲和美国经济的双向发展。

默克尔任德国总理后,对美国的外交政策最重要的变化是,合作伙伴关系变得有主动性和选择性。也就是说,假如两国对于某一个问题或者政策的看法是相同的,那便可以开展更进一步的合作关系,但是如果就某个政策存有差异和争执的话,那可以在各自保持独立看法的前提下寻找一致。

2009年,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他希望能够弥补被前总统小布什落下的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当选总统半年的时间里,奥巴马到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国家访问了两次,受到了德国等欧洲国家的热烈欢迎。2009年起,默克尔在第二个任职期内,带领联盟党与自民党将德美关系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特别是在阿富汗驻军和利比亚问题上达成了一致。

奥巴马的对外政策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结束阿富汗战争,因此他特别希望能够得到德国等伙伴的声援。为了维护与美国良好的伙伴关系,德国向美国伸出援手,派兵支援美国对阿富汗的战争。2011年,默克尔还宣布,德国会派兵参与在阿富汗的预警行动。虽说这并不是德国民众希望看到的,但德国的执政党——联盟党和自民党都对这次行动表示拥护。之后默克尔访美,奥巴马对德国派兵参与阿富汗行动和安全工作表达了非常诚挚的感谢。

与此同时,利比亚问题也是广受关注的国际事件。2011年3月,联合国安理会对制裁利比亚问题进行表决。联合国规定,15个安理会成员国中有9个投赞成票,同时得到5个常任理事国的全票同意,一项决策就能够得以通过,但是在利比亚问题的表决中,德国等3个非常任理事国放弃了投票权利。

最为支持武力打压利比亚的是英国和法国,美国认为只有西方国家团结一致,才能够对卡扎菲产生威慑力,加上自己身上还背着“霸主”的包袱,便同英法一起支持制裁利比亚。德国的这种态度让美国非常意外,因为德国这是公然地站在西方大国的对立面。虽说之前德国也曾反对美国攻打伊拉克,但至少还有法国等站在同一阵营,而如今德国没有和任何一个西方国家站在同一立场,这使得美国非常生气,对“跨大西洋伙伴关系”的说法产生了强烈的质疑。

回到德国国内,反对默克尔这种做法的声音此起彼伏,很多人批评默克尔说,她的这个决定可能会葬送掉德国在联合国的前途,因为这是德国统一以来最差的一个外交政策。

不过,默克尔认为自己的这个决定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第一,利比亚国内的局势并不明朗,在还没有搞清楚状况的情况下就发动战争,可能带来更坏的结果;第二,联合国对于国际安全的规定不够明确,对利比亚发动战争是否正确还有待商榷;第三,利比亚局势的发展并不会直接影响德国国内的形势。

当然,虽然默克尔坚持她的判断,但还是受到国内国际的各种压力,只好寻找各种机会改善与盟友和其他国家的关系。默克尔承诺将会援助美国参与利比亚动乱后的重建工作,奥巴马接受了默克尔的这一示好,称德国和美国将会成为彼此最信任的盟友之一。

监听门:从摇摆不定到日益强硬

2013年6月5日,英国《卫报》一则披露“棱镜计划”的报道,像一颗重磅炸弹在世界范围内掀起轩然大波。随着报道的不断披露,人们终于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楚门的世界”里,美国政府以反恐为名,实施代号“棱镜”的秘密监视项目,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地监视人们的电话通讯和网络信息。

美国政府的“棱镜计划”秘密项目让全世界感到愤怒,人们纷纷谴责奥巴马政府的无良行径,要求美国政府停止监听,还自己的隐私和尊严。德国民众也积极参与抗议活动,抗议监听行动。奥巴马在6月19日访问德国时更声称德国是美国的伙伴,决不会被监听,而且监听的目的是为了拯救生命,打击恐怖活动。此时,默克尔也与奥巴马立场一致,认为“棱镜计划”有着重要的反恐作用,希望德国民众保持冷静。

就在默克尔安抚国内小部分激烈抗议的民众的时候,德国《明镜报》从斯诺登手中拿到了一份绝密情报:德国是美国在欧洲主要的窃听国家之一,每月德国被窃听的数据高达5亿次。消息一出,原本已经渐渐平稳的德国舆论瞬间爆炸,有了切肤之痛的人们就像被踩了尾巴的耗子,纷纷跳起来,愤怒地走上街头抗议,同时要求默克尔替民众做主,做出反击动作。

形势将默克尔推向了风口浪尖,作为政府代表的她此时也是左右为难:一方面德国经济与美国经济有众多彼此依赖的地方,她希望与美国政府保持良好关系;另一方面,联邦议会大选在即,如果视民众愤怒情绪于不顾,反对党会抓住机会,大肆攻击,给大选带来不确定因素。

默克尔左右为难的境地表现在她模棱两可的态度上:她不停地向民众表示,她理解人们的愤怒,并且与德国人民站在一起,反复声称德国决不是一个被监听的国家,她会维护德国人民的利益与安全;同时继续认为美国的监听计划有一定的反恐作用,而且在德国的监听范围严格遵守德国的法律。默克尔这种不够坚决的做法让德国媒体难以接受,认为她表现得太过软弱,不敢得罪美国,反对党也大肆攻击,认为默克尔像只懦弱的绵羊,根本没有勇气和奥巴马对抗。与此同时,美国政府也的确表现得相当傲慢,只是轻描淡写地表示监听是为了反恐安全,其不甚在意的态度让德国民众憋了一肚子火。

尽管默克尔对于监听丑闻的表态不痛不痒,模棱两可,但她依靠出色的经济政策依然获得了大选的胜利。在此期间,默克尔也曾多次表示反对,但都显得苍白无力。就在人们满腔愤怒无处发泄时,10月23日《明镜报》透露总理默克尔的私人手机可能也被美国监听。这一刻,愤怒的人们就像在高压锅里找到了透气孔一样,强大的民意气流喷向美国。

这一次默克尔没有了之前的暧昧不清,无论怎样的反恐监听,她都没有理由成为监听对象,同时她作为一国之总理,代表着日耳曼德国的国格,怎能容忍被人监听,这简直是唾面般的耻辱。默克尔与德国民众一道,顺便拉上欧盟其他国家,向美国政府发难。10月25日,默克尔与奥巴马直接通话,表示了内心的愤怒:德国把美国当作朋友,在国际事务上甚至以美国为“大哥”,难道换来的就是如此不信任的监听吗?

这是默克尔上任以来首次向美国表示如此强烈且直接的不满。在愤怒质问的电话那一头,奥巴马也感到脸上挂不住,没想到默克尔会如此直截了当,只好讪讪地说:我们现在不会监听德国,以后也不会监听。言下之意,就是默克尔以前的确被监听了。后来也有消息证明,默克尔至少被美国监听超过10年,尤其是2005年成为总理候选人以后更是重点监听的对象。

默克尔带头出声反对“大哥”之后,欧盟其他国家也紧跟其后,元首们纷纷直接给奥巴马打电话抱怨,一致要求美国给出解释,法国也与德国站在一边对抗美国。一时间美国与整个欧盟的关系跌到谷底,奥巴马政府与默克尔政府之间建立的信任荡然无存,美国陷入监听丑闻的泥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