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愿为德国效力:平民总理默克尔传
2825300000042

第42章 穿透欧债危机的巨墙(2)

随着德国的表态,希腊尽管不情愿但仍必须实行严厉的节约。实际上,这项政策引起了希腊人的诸多不满,随着欧债危机在2011年的进一步扩大,更引起了大部分欧洲人的不满。之所以会导致如此,归根结底是德国人的国民性。自二战以来,德国能够取得如此迅速的经济发展大部分依赖于人民的努力,可以说,现在的成绩都是德国国民一点一滴的汗水换来的。但是欧洲其他国家就不一样了,他们习惯慢悠悠的工作和闲适的生活,突然让他们厉行节约,勤俭度日,他们自然不情愿。

到了2011年,默克尔与法国总统萨科齐进行会谈,总结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欧盟改善方案。由于此次危机带来的问题,默克尔认为,欧盟必须要作出一定的整改,具体实现则需要通过修改《里斯本条约》和《稳定与增长公约》来达到。其中,《里斯本条约》相当于简版的《欧盟宪法条约》,而《稳定与增长公约》则是为防止欧元区通货膨胀、保持欧元区的稳定而设立的。

这项方案的具体内容是:

首先,建立一个由欧元区17个成员国及其政府首脑组成的欧洲经济政府,这个政府的主要目的在于定期对各国的财政政策进行协调。

其次,对《稳定与增长公约》进行修改。这部分内容包括:第一,将国家负债情况与财政赤字放到同样的高度;第二,加强预防,一旦成员国违反欧盟为各国发展指定的中期目标,立即施以罚款;第三,为了让全体欧盟成员达到前期制定的中期发展目标,将严格控制各个国家的财政政策,并为此设定最低标准;第四,一旦出现经济失衡的情况,立即引入新的解决方案;第五,建立长期危机应对机制。

再次,修改《里斯本条约》。内容主要为:第一,引入自动制裁机制。一旦有任何国家违反了财政纪律,立即自动制裁;第二,对欧盟所有国家制定统一的财政债务上限,并且由欧洲法院加以监督各国究竟有没有切实履行;第三,要求私人投资者承担债权损失;第四,尽快建立欧洲稳定机制;第五,欧元区的各国加强来往联系,每月进行一次会晤,会晤内容为如何保持稳定、加快经济增长;第六,保证欧洲央行的独立性,坚决不设立欧洲债券。

2011年12月,在召开的欧盟峰会上,默克尔的上述方案几乎全部得到肯定,除了《里斯本条约》中要求私人投资者承担债权损失一项以外,原因是这项方案引来了整个欧洲市场的不安。

此次方案的通过彻底确立了欧元区坚决严肃财政的主要政策倾向,同时也预告在未来的2012到2013年,大部分的欧盟国家都将过上勒紧裤腰带的厉行节约的生活。基于此,欧盟的其他大部分国家都怨声载道,对默克尔的批评也多次见诸报端。

“施瓦本主妇”的强势方案

面对欧债危机,默克尔的强势姿态给欧洲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不仅如此,她提出的严厉政策更成为大部分欧洲人的噩梦。自那以来,对默克尔的批评之声就从未间断,称默克尔对希腊“见死不救”的抨击也时常出现。

从实际来看,默克尔的这一政策的确给希腊、爱尔兰等国家的国民生活带去了非常大的影响。南欧、北欧的国民长久以来的生活都非常悠闲,良好的社会福利给他们减少了大量忧虑,他们每一天都在享受生活,享受与家人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努力工作、加班这种概念从来不存在于他们的思考方式里。

但是默克尔的一道严酷法案让他们必须打破这样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必须认真工作、努力工作,每天回到家不能尽情享受,减少购买零食,减少饮用啤酒。为了还清债务,每天必须要想尽办法节衣缩食,必要的时候还得做更多的工作。这样庞大的落差无疑让大部分欧洲人难以适应,也是因此,欧洲充斥着对默克尔的不满和抗议也就不足为奇了。

除了欧洲以外,这次事件的始作俑者美国以及隔岸观火的英国,同样通过媒体对德国的表现口诛笔伐,他们直接称默克尔为“施瓦本主妇”。

“施瓦本主妇”在诸多文学作品中总是以一个贬义的意象出现,象征那些过于节俭最终让事情变得更糟糕的主妇形象。而在这里,显然大部分欧美媒体在影射德国的过于吝啬,不肯拿出钱财去救助希腊,并指出这可能让希腊的危机进一步加剧。

实际上,早在金融危机爆发时,英、美等国就向银行业注入不少资金来挽回局面,但是默克尔是少数几个对援助金融业说“不”的人。默克尔认为,“你去问问施瓦本主妇的建议吧,她会告诉你,短期内的透支是允许的,但是未来必须要勤俭持家,若是到了入不敷出、最终还不清债务的时候,那一切就都完了。”在默克尔看来,施瓦本主妇是个非常正面的形象,她会对目前的财政情况细细把握,指出哪些钱该花哪些钱不该花,就算自己富裕了也不能因此奢侈无度,有计划地财政才是应该奉行的准则。

之所以始终在欧债危机中坚持“施瓦本主妇”的观点和做法,归根结底还是来自德国国民的影响。早在金融危机时,国家用纳税人的钱去拯救金融市场早已激起不少民众的愤怒。在民众看来,钱都是自己一分一厘辛辛苦苦赚来的,那些投机的银行家不但没有付出多少辛劳,反而拥有庞大的利益,他们把我们的钱折腾出问题了,最后还要我们出钱来帮他们解决,这是多么的不合理啊!

对于美国和英国来说,欧债危机正好将国内对这种情绪的关注转移出去,而对德国来说就不是这么回事了。

德国民众早就有不满的积压。他们认为,那些南欧、北欧的国家自己弄出了事儿,却要德国人拿通过辛勤劳动赚来的钱去帮他们解决麻烦,那绝对是妄想。事实上,正由于此次欧债危机,不少德国人已经在考虑退出欧元区的事项。

从德国民众的角度出发分析,不愿意援助希腊是必然,但实际上不得不援助它。为了维持欧元的稳定,为了德国的进一步发展,政府不得不做出如此选择。但是这着实让德国人憋了一口气。他们心想,德国自统一以来,这么短短的几十年间能够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战胜那么多困难,现在经济发展起来了,国家富裕起来了,为了解决国家财政问题,又省吃俭用度过了2010年、2011年,眼看着马上就能享受,结果就是那几个好吃懒做的国家又弄出这么一大事来,搞得欧洲经济又出了问题,结果到这时候来找我们帮忙了。可以说,德国民众心里堆积的对欧元区某些国家的愤怒情绪相当厚重。

默克尔作为德国总理,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忽视民众的呼声。因此,她提出了严厉改革的政策。这让德国民众稍感舒心:不能光拿我们的钱,其他国家也得出力,而且还要严格地监督。

可见,“施瓦本主妇”这种概念虽然在国际上受到诸多批判,但是德国人还是比较欢迎的。施瓦本这个地方其实本就位于德国西南部的巴符州,而巴符州是德国最发达、有钱人最多的地区之一,这个地方的人们大多非常节省,勤俭持家。他们的打拼轨迹也很普通,靠着辛勤的双手每日勤俭节约,慢慢积累财产,有了钱也不乱花,最后由此走上富裕之路。格尔林根的人均收入在巴符州的人均收入排行榜中名列第一。

默克尔自己也很欣赏这种一步一步稳健地步入富裕之路的发展方式。全球被经济危机折腾得死去活来之际,许多国家都陷入寅吃卯粮的状态,他们大多债台高筑,被内债外债压得喘不过气来,由此还引来非常不好的国际影响。默克尔认为,那些国家就该好好学学施瓦本主妇,量入为出,量力而行,不要异想天开,过多的债务总有一天会把政府压垮。

平稳前行,主动应对欧债危机

随着德国的表态以及欧洲应对危机措施的进一步完善,欧盟内部最终达成了财政与经济政策合作项目。此次项目包括危机应对系统和紧急救助措施两个方面,主要目标是稳定公共财政、经济、金融市场。

危机应对系统分为3个部分:为稳定公共财政而实行的新预算政策监控;为稳定经济而实行的新经济政策调控;为稳定金融市场而实行的新金融市场规则。其中预算政策监控体系包含“欧洲学期”、《财政契约》、《欧洲稳定与增长公约》、《欧洲竞争力公约》等内容;新经济政策调控包括欧洲学期、欧洲2020战略、宏观经济不平衡监测机制、《欧洲竞争力公约》;金融市场规则有银行监控机构、欧洲金融市场监控机构、成员国的银行清算和银行重组、由欧盟主导的银行压力测试、更严格的银行规则等。

紧急救助措施分为欧洲稳定机制(ESM),初步定于2012年7月开始实施永久保护机制;以及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其将于2013年开始运行暂时保护机制。

但是这套系统的完善过程并不简单,途中遇到的艰难、各国的分歧、国内外舆论力量的影响都给这套措施的诞生带去了麻烦。

随着欧债危机的不断蔓延,对欧元的不信任逐渐加重,不少国家已经开始准备应对一旦欧元崩溃可能引发的后果,此前采取的救助措施也不断受到怀疑。在德国内部也是如此,随着欧洲受难面积的扩大,德国需要拿出的援助资金不断增加,国内不少人怀疑究竟是否有必要采取行动救助希腊,摒弃欧元回归马克的呼声也此起彼伏。但是默克尔保持了其在欧债危机中的强硬作风,力排众议。2011年10月,达成了对希腊政府债务减半的决议,同时将欧洲金融稳定基金对困难国家的贷款金额上升到1万亿欧元。

与此同时,默克尔仍在不断强调受难国家必须要坚决严肃财政,否则别想拿到一分钱的基本要求。在默克尔看来,各国政府若想要走出危机,就必须先拿回市场对其的信任。欧债危机之所以会爆发,原因在于,欧元区的所有国家尽管实行了统一的货币政策,但没有与之对应的统一的财政政策,为了规避其缺陷的《稳定与增长公约》又被大部分国家违反,其中也包括德国自己,由此使得危机不断蔓延。

为了重新取得信用,促使经济复苏,各国政府必须紧缩财政,减少赤字,同时进行结构性改革。为了监督各国的实施情况,还必须对《稳定与增长公约》的内容进行补充加强,完善其进行监督的整体框架。

首先,将欧洲经济财政监测体系,即“欧洲学期”引入《稳定与增长公约》。“欧洲学期”是一个对未来各个政府经济、财政、就业等不同领域具体政策的协调机制,它同样囊括了欧洲未来的发展计划。通过这样的系统,各国可以根据欧洲和其他国家的发展情况来制订更符合自己未来发展的具体计划。与此同时,其中还包含一套完整的监控计划,如果有成员国没有按照既定的要求对各自的财政进行肃清,惩罚机制就会启动,罚款将可能高达该国国民生产总值的0.5%。